安徽大學合作最新Nature
烷基胺的理想合成包括直接使用豐富且容易獲得的分子,如二氮(N2)和原料烯烴。然而,這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通常很難同時激活N2和一個簡單的烯烴,并通過C-N鍵形成將它們結合在一起。目前,烷基胺的合成依賴于使用通過Haber-Bosch工藝產生的氨和預官能化的親電碳源。 2024年6月17日,安徽大學羅根、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侯召民及Takanori Shima共同通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Hydroamination of alkenes with dinitrogen and titanium polyhydrid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道了在三鈦氫化框架下,簡單烯烴與N2的氫胺化反應,這激活了烯烴和N2,導致選擇性的C-N鍵形成,并提供相應的烷基胺進一步氫化和質子化。 計算研究揭示了N2活化和選擇性C-N鍵形成的關鍵機制細節。這項工作證明了一種由多核氫化物框架介導的N2和簡單碳氫化合物轉化為含......閱讀全文
Nature-Energy之后,能源大牛再發Nature-Materials!
背景介紹 由于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帶有鋰金屬陽極和陶瓷電解質的固態電池是當前的熱點。然而在循環過程中鋰枝晶通過陶瓷電解質的傳播會導致高充電狀態下的短路,是實現高能量密度全固態鋰陽極電池的最大障礙之一。以往的研究表明,如果電解質具有足夠高的剪切模量,那么通過聚合物電解質的枝晶生長就會受到抑制
安大研制稀釋制冷機創最低溫度最長時間運行紀錄
中新網合肥9月20日電(記者張俊)安徽大學科研團隊自主研制的400系列稀釋制冷機,自今年6月12日以來,已在實驗室實際使用中實現連續運行最低溫度7.45毫開超過100天,創下國內最低溫度最長時間運行紀錄。“量子計算用極低溫稀釋制冷機”由安徽大學物質科學與信息技術研究院單磊教授、王紹良研究員團隊自主研
校園內發現全球新物種“安大柄杯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8/528445.shtm近日,安徽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張保衛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植物分類學》上報道了一種大型真菌新物種——安大柄杯菌,拉丁學名為Podoscypha ahuensis?sp. nov.。據悉,
2024世界文化遺產對話會舉行
7月5日,2024世界文化遺產對話會在安徽合肥舉辦。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等7家世界文化遺產地與安徽高校、政府、企業的代表,就“遺產·文化:系統性保護、展示和傳播”主題展開分享與探討。2024世界文化遺產對話會在安徽大學舉行。安徽大學
Nature:展望2014
轉基因猴(Transgenic monkeys) 目前已經有幾個研究小組,包括遺傳學家 Erika Sasaki和干細胞生物學家Hideyuki Okano,都希望制備出轉基因的靈長類動物,以此來研究有關于免疫系統缺陷或腦部疾病。盡管這項靈長類動物模型是最接近人類治療這方面的疾病的有效
Nature:展望2014
轉基因猴(Transgenic monkeys) 目前已經有幾個研究小組,包括遺傳學家 Erika Sasaki和干細胞生物學家Hideyuki Okano,都希望制備出轉基因的靈長類動物,以此來研究有關于免疫系統缺陷或腦部疾病。盡管這項靈長類動物模型是最接近人類治療這方面的疾病的有效
Nature專題:腎癌
腎癌(carcinoma of kidney)又稱腎細胞癌,這種疾病無論體積大小,約80%的患者早期可無任何癥狀,只是在普查和因其他原因作體格檢查或B超檢查時才被發現其腎臟有占位病變或觸摸到腹部包塊,因此經常容易被人忽略。 但這種狀況近期開始發生好轉,研究人員從這種疾病的周遭挖掘到了一些答案,
校名確定,安徽省3所學院獲批轉設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117.shtm近日,安徽省教育廳發布《高校設置工作穩推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其中明確提到:2023年,安徽省高校設置獲批學校中,安徽大學江淮學院轉設為合肥理工學院、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轉設為蕪湖學院、
校名確定,安徽省3所學院獲批轉設
近日,安徽省教育廳發布《高校設置工作穩推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其中明確提到:2023年,安徽省高校設置獲批學校中,安徽大學江淮學院轉設為合肥理工學院、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轉設為蕪湖學院、阜陽師范大學信息工程學院轉設為阜陽理工學院正式獲批;安徽公安學院獲準待批;蚌埠醫學院更名蚌埠醫科大學、合肥學院更名合
中科院PI接連發表Nature、Nature綜述文章
中科院“百人計劃”,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許琛琦研究員主要從事淋巴細胞與疾病等領域的研究,今年其研究組在Nature雜志上發文,通過調節T淋巴細胞膽固醇代謝可以提高細胞膜膽固醇水平,從而促進T淋巴細胞對腫瘤的殺傷,由此發展了一種新的腫瘤免疫治療方法。同時近期許琛琦研究員也受邀在Nature Re
科技助農-托起鄉村“智”富夢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347.shtm利用遙感技術,為當地農民提供病蟲害防治儀器和方法;開發生物新技術,將酒糟“變廢為寶”,做到先種蘑菇后喂牛;善用土壤元素便捷式檢測儀器,讓農民精準了解土壤狀況,實現科學施肥……在安徽的田
Nature:肥胖的真相
現代女性以瘦為美。最佳減肥的方法就是吃得少,動得多,但是這對于群體水平肥胖來說好似過于簡單,科學家們認為減肥的有效策略需要將神經科學,遺傳學和行為科學結合起來,多方面入手。 日前,《自然-展望》(Nature Outlook)以“Obesity”為題,介紹了包括肥胖與遺傳、肥胖與微生物組、肥胖
Nature:人造肉!
也許有一天,你在餐館里吃到的一份香噴噴的烤雞或牛肉,并不來自于動物的某個部位,而是取自實驗室和試管,你還仍舊可以滿心歡喜地享用嗎? 不需要傳統養殖、屠宰和加工過程,僅僅在實驗室培養動物細胞,這就是培養肉(人造肉)的生產過程。2013年,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師Mark Post團隊
西部985,再發Nature
近日,北京譜儀(BESIII)實驗完成了正反超子物質不對稱性參數的測量工作。相關成果“Probing CP symmetry and weak phases with entangled double- strange baryons”于6月1日在《Nature》雜志在線發表。蘭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
nature-communication影響因子
今天,我們來看看這本SCI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Communications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大家熟悉它,估計是因為兩個原因:年發文多,目前已經超過5000篇;影響因子>10+,常規而言10+的SCI是一個分水嶺。這里我們來看看其部分信息。 期刊的基本
安徽省基礎研究領域專家評審委員會名單
關于安徽省基礎研究領域專家評審委員會名單的公示各有關單位、各位專家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參照《關于印發〈安徽省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皖科黨﹝2023﹞3號)相關規定,現將省科技廳基礎研究領域專家評審委員會名單(詳見附件)予以公示,公示期為
三代人40年,他們為“黃山的精靈”建“家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858.shtm黃山短尾猴,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猴類,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安徽主要分布于黃山風景區西南部——由三十六巨峰之云門、桃花、浮丘三峰夾抱形成的峽谷地帶,現有大約近800只。黃山短尾猴體
安徽大學教授開發完成國際上首個黑色素瘤基因數據庫
黑色素瘤是皮膚以及其他器官中黑素細胞產生的惡性腫瘤,其發病風險與長時間紫外線照射有關。對于發生轉移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來說,五年存活率不超過10%。作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惡性腫瘤,黑色素瘤的致病分子機制尚未完全弄清楚。先前研究表明在黑色素瘤病人中約有37~50%是BRAF基因突變,13~25%是N
北大冷凍電鏡技術接連發表Nature,Nature-Communications文章
蛋白酶體是細胞中用來調控特定蛋白質的濃度和清除錯誤折疊蛋白質的主要機制的核心組成部分,是細胞中最普遍的不可或缺的大型全酶超分子復合機器之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蛋白降解機器。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定量生物學中心毛有東課題組致力于新興冷凍電鏡技術方法的發展,將之用于結構生物學、生物物理、化學生
多個課題組同時發文:結論不是這樣的-這篇42分文章撤回
Suzuki-Miyaura 偶聯是一種實用且有吸引力的碳-碳鍵形成反應,因為它具有高效率和廣泛的官能團兼容性,但其工業應用受到限制,因為它通常由昂貴的含鈀過渡金屬配合物催化。 2021年1月18日,合肥工業大學許華建和安徽大學于海珠共同通訊在Nature Catalysis(IF=42)在線
廣東干細胞與再生醫學重點實驗室通過驗收
11月30日,依托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建設的“廣東省干細胞與再生醫學重點實驗室”舉行項目驗收會。驗收會由廣東省科技廳條件財務處處長李彪主持,中科院廣州分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郭俊出席會議。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強伯勤院士擔任專家組組長。 驗收會上,專家組認真聽取了重點實驗室建設
Nature醫學:HIV演化弄巧成拙
HIV感染后免疫系統會釋放出大量的初始抗體,而病毒能夠改變自己蛋白衣殼上的多糖來逃避這些抗體的攻擊。而南非研究人員最近發現病毒演化出的新糖基化模式,會催生更為廣譜的抗體,該研究發表在十月二十一日的Nature Medicine雜志上。 “我們往往假定,能夠刺激免疫系統產生廣譜中和性抗體的病毒一定非
Nature:多年推測獲確證
來自埃默里大學Yerkes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在獼猴大腦中發現了網格細胞(grid cell),這些神經元細胞在眼睛探查視覺場景時以重復的三角模式激發(fire)。這是第一次直接在靈長類動物中檢測到網格細胞。2005年科學家們在大鼠中發現了網格細胞,然而一直以來只是通過磁共振成像
Nature:單細胞測序(上)
Nicholas Navin所需要的就只是一個細胞――問題是如何得到它。這是在2010年,冷泉港實驗室的博士后研究員正在探究驅動乳腺癌的遺傳改變。此前的大部分癌癥基因組研究都是碾碎少量的腫瘤組織,一并將這些DNA進行測序,生成的是一張癌癥基因組的一致圖像。但Navin想要解析來自單個細胞的序
Nature:單細胞測序(下)
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成本大大降低,使得基因組測序成為常規技術。然而,大多數的人類基因組、癌癥或其他仍然是通過從多個細胞中抽提DNA來進行測序,它所忽略的細胞間的差異對于控制基因表達、細胞行為和藥物反應卻有可能是至關重要的。 該研究小組也觀測了其他類型的乳腺癌。將腫瘤作為一個整體測序,研究小
Nature:探尋疾病的根源
通過解碼非洲、亞洲、歐洲和美洲一千多人的基因組,科學家們得到了迄今為止最大也最詳細的人類基因組突變圖譜,該研究于十月三十一日發表在Nature雜志上。這樣龐大的資源將幫助醫學研究者們在世界范圍找到各種疾病的遺傳學根源。 華盛頓大學有約兩百位科學家參與了千人基因組計劃,Elaine Ma
Nature揭示貧血分子機制
來自布萊根婦女醫院(BWH)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在紅細胞形成過程中調控血紅蛋白(hemoglobin)合成的新基因。這一研究結果將推動生物醫學團體了解和治療人類貧血及線粒體疾病。相關研究發布在《自然》(Nature)雜志上。 研究人員采用了一種無偏倚的斑馬魚遺傳篩選克隆了線粒體ATPase
Nature:塵封技術重獲新生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讓久被遺棄的發酵技術重新煥發活力,他們利用一百年前的發酵技術產生了能替代化石燃料的可再生燃料。該文章即將發表在十月八日的Nature雜志上。 約一百年前,以色列第一任總統化學家哈伊姆?魏茨曼發明了一種細菌發酵技術,利用丙酮丁醇梭桿菌Clostridium ac
華大基因再發Nature文章
近年來全球2型糖尿病患者人數急劇攀升,而據科學家預計,還有許多已患上此疾病卻沒有察覺的患者,最新一項研究顯示,通過分析腸道細菌,可以揭示你是否患上了這種疾病。 文章通訊作者,華大基因,哥本哈根大學的王俊教授指出,“這項研究證明,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腸道中病原菌水平尤為高”。 重要的腸
Nature:癌細胞不死之謎
癌癥最可怕的特點之一就是在治療后能夠復發。對于許多類型的癌癥,包括稱之為黑色素瘤的皮膚癌,個體化藥物能夠在實驗室中根除癌細胞,然而在患者體內卻只生成局部的暫時的反應。長期以來癌癥研究領域急待解析的一個問題就是:癌癥是如何逃避藥物治療的? 來自博德研究所、達納法伯癌癥研究所和麻省總醫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