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一舉兩用”的電池
近日,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設計出一種新型的水系鋰鈉混合離子電池,給鈉離子電池家族增添了一支新軍。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英國《科學報告》。 與傳統鋰離子電池“搖椅式”的工作原理不同,該類電池在充放電過程中,鋰離子和鈉離子分別僅在電池的一極與電解液之間移動。得益于這種獨特的工作原理,該類電池不但能儲存電能,而且還具有分離金屬離子的功能。 化學電池是指通過電化學反應,把正極、負極活性物質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一類裝置。在現代社會中,化學電池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無時無刻不在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化學電池品種繁多,大到需一座建筑才能容下,小到以毫米計算。按電池是否可反復循環使用,化學電池可分為一次電池和二次電池。 一次電池俗稱“用完即棄”電池,即電池電量耗盡時,無法再充電使用,只能丟棄。生活中常用的5號鋅錳干電池就是一次電池。二次電池又稱可充電電池,即電池放電后可通過充電的方式使活性物質激活而繼......閱讀全文
動力鋰離子電池和儲能技術電池運用的商品不同
一些大中型機器設備非得高些的工作電壓值,由于低輸出功率電池不可以工作中,因此選擇動力鋰離子電池。比如,大家一般使用電動汽車,一般非得48V的工作電壓值,與大家日常生活的一些狀況比較,48V并很大。因而,務必使用動力鋰離子電池來確保電動汽車的運作。大家一般去一些大型商場或購物廣場,一些標識燈和后備
儲能技術的市場前景鋰離子電池將成理想選擇
據我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數據,2009年我國(不含臺灣省)累計風電裝機容量25805.3MW。那么,按國電的研究計算,我國儲能行業就蘊藏著約5161~7742MW的市場。到2020年,我國風電和太陽能裝機容量都將達到千萬千瓦級別,儲能電池的市場將達到700億元人民幣,儲能產品將成為未來
動力鋰離子電池和儲能技術電池的工作電壓尺寸不同
鋰離子電池制造業公司發覺,在電池范疇中,當工作電壓上升時,相對的輸出電壓也會上升,進而使動力鋰離子電池包可以考慮一些功率大的機器設備;而串聯辦法的立即危害是提升全部電池包的電流量,而容積受其危害。E輸出電流量,因此串聯的立即功效是使鋰離子電池包。伴隨著容積的提升,以這類辦法聯接的電池的容積趨于大
“先進儲能技術聯合研發中心”揭牌
12月14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與陜西華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銀科技”)合作共建的“先進儲能技術聯合研發中心”在陜西安康揭牌。 揭牌儀式由安康市副市長趙俊民主持,安康市市長徐啟方和大連化物所所長張濤共同為“先進儲能技術聯合研發中心”揭牌。徐啟方和張濤對成立“先進儲能技術聯合
各類儲能技術大PK!誰能勝出?
儲能裝機量需求彈性巨大,國內儲能的未來將是多技術路線并存的市場化競爭。儲能的下游是電網、電站運營、戶用等,與車用鋰電(認證周期長、一致性要求高)進入壁壘高、集中度高不同,很難出現寡頭的格局,更多是以經濟性和成本優勢為核心的競爭格局,從產業史上來看和光伏產業更為相似。研究儲能的技術路線的選擇和投資
風電受限呼喚儲能技術發展
最近,國家能源局要求,把風電并網作為新安排風電開發規模和項目布局的重要參考指標,風電利用小時數明顯偏低的地區不得進一步擴大建設規模,其矛頭直指一些地方日趨嚴重的棄風限電問題。 去年以來,我國風電棄風限電較為嚴重。2011年,全國棄風限電超過100億千瓦時,平均利用小時數大幅減少,個別省(區
鋰離子電池儲能的工作原理簡介
鋰離子電池儲能的工作原理就是指其充放電原理。當對電池進行充電時,電池的正極上有鋰離子生成,生成的鋰離子經過電解液運動到負極。而作為負極的碳呈層狀結構,它有很多微孔,到達負極的鋰離子就嵌入到碳層的微孔中,嵌入的鋰離子越多,充電容量越高。
儲能技術應用大顯身手 青海大規模風電儲能項目開建
?? 近日,青海共和450MW風電和青海烏蘭100MW風電配套電池儲能項目正進行招標,兩個風電場將分別配置總容量為45MW/90MWh和10MW/20MWh的電池儲能系統。上周英國Hywind漂浮式海上風場配備的智能電池儲能系統Batwind順利投入運行。該風電項目是世界首個商業化海上漂浮風電,此次
“中英儲能技術論壇”在金屬所舉行
論壇現場 3月25日,“中英儲能技術論壇”在中科院金屬研究所舉行,論壇由金屬所成會明研究員和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郭正曉教授聯合主持。 來自中英兩國的14位新能源材料專家學者針對我國和英國所面臨的能源挑戰,就全球能源的發展動向、儲氫材料、鋰離子電池
新型儲能技術“多點開花”,我們如何受益?
2月28日,我國首個兆瓦級鐵—鉻液流電池儲能示范項目在內蒙古成功試運行。一座城市,真的需要標配一個巨型“充電寶”嗎?全國近30個省份,為何同時發力新型儲能產業?做好這件事情,對我國能源高質量發展又意味著什么?《新聞1+1》邀請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李建偉;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