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在基因組層次上研究特定基因家族的進化,進而揭示其變化的原因和機制,已成為目前進化生物學關注的熱點問題。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態進化生物學研究組研究人員利用模式植物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及其近緣物種琴葉擬南芥(A. lyrata)和小鹽芥(Thellungiella halophila)的基因組信息,研究了轉錄調控因子Alfin-like基因家族在三個近緣物種中的進化歷程、重復基因的丟失、及功能分化的分子機制。研究結果以Molecular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the Alfin-Like Protein Family in Arabidopsis lyrata, Arabidopsis thaliana, and Thellungiella halophila為題發表在PLoS ONE上。 Alfin-like蛋白是一類含鋅指......閱讀全文
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為期三天的第七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暨2012年亞太區生物信息學峰會在香港九龍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華大基因主辦,《GigaScience》雜志協辦。來自全球300多名專家學者云集香港,共同探討了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云計算、生物倫理等研究領域內的最新進展,并深入探
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為期三天的第七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暨2012年亞太區生物信息學峰會在香港九龍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華大基因主辦,《GigaScience》雜志協辦。來自全球300多名專家學者云集香港,共同探討了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云計算、生物倫理等研究領域內的最新進展,并深入探
基因產業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今年,精準醫學不僅被納入“十三五”規劃,作為精準醫學的“排頭兵”,基因組學也被納入“十三五”百大項目名單,要“加速推動基因組學等生物技術大規模應用”。 對著名基因組學專家、中國基因組學奠基人于軍教授來說,基因組學引領的技術應用得到如此重視,既讓他感到欣慰———20
2012年9月27日至28日,為期兩天的首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美洲分會(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omics in the Americas,ICG Americas 2012)在美國費城兒童醫院(CHOP)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華大基因與費城兒童
蛋白質組學的誕生和發展,離不開多學科和技術的逐漸交叉融合。這些學科技術包括(但不限于)基因組學、生物化學、分析化學、自動化、基于電磁場的精密質譜儀、信號處理、數理統計和計算機科學。近年來,分子醫學、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進一步加速推動了蛋白質組學的成長,使之在精準醫療領域展示出越來越大的應
第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11月16日在深圳大梅沙拉開帷幕。這次大會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美國特拉華大學、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美國康乃爾大學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共同舉辦。來自各國的400多位基因組學專家和學者出席會議。 當日(11月16日)上午9時,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煥明教授
作為生命科學領域最新的分支學科,基因測序等新的生物醫學技術正在顛覆傳統的生物學研究方法。海量的數據處理正在把生物學家們的工作從實驗臺上拉向電腦旁。如今,全世界的生物學家不得不承認這樣一種現實:要想成為一名生物學家,你還得是個統計學家,甚至是程序員。你得會寫算法才行。 學科發展帶來的新趨勢對生
今年是“人類基因組計劃”宣布完成10周年。選擇2003年結束這個計劃是為了紀念美國沃森和英國克里克兩位生物學家發現DNA雙螺旋結構50周年,而沃森博士正是這個宏大計劃早期的實際推動者之一。 科學界往往以重要人物和他們的重要科學發現及技術發明為里程碑。基因組學應屬于分子生物學范疇,其學科的真
今年是“人類基因組計劃”宣布完成10周年。選擇2003年結束這個計劃是為了紀念美國沃森和英國克里克兩位生物學家發現DNA雙螺旋結構50周年,而沃森博士正是這個宏大計劃早期的實際推動者之一。 科學界往往以重要人物和他們的重要科學發現及技術發明為里程碑。基因組學應屬于分子生物學范疇,其學科的真
于軍,紐約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科學博士,師從臺灣中研院院士孫同天教授;博士后研究追隨美國“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領導者和設計者之一,著名基因組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Maynard V.Olson。 1993年,于軍參與“
人體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存在于這一系統中的生物分子相互關聯、互相依賴。近年來,人們已經意識到生物學的整體復雜性以及基因構成與環境因素之間的復雜交互作用,而對這些交互作用的理解已經不能單單從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或轉錄組學水平去揭示。關注生物分子之間途徑及網絡的動態變化和關系的系統生物學(system
發現致病基因的競賽日趨白熱化,然而,我國基因組學研究隊伍卻在萎縮 2007年,基因組學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有國際媒體將之稱為繼1905年之后的又一個“奇跡之年”。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4篇文章,和他的同事共同締造了輝煌的“物理世紀”,奠定了一個世紀以來科學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基礎。 “在發現
近年來GPB的中國風封面 馮麗妃攝 從編委到現任執行副主編,美國費城兒童醫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邢毅與《基因組蛋白質組與生物信息學報》(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以下簡稱GPB)期刊結緣已近10年。前些年,該刊編輯部不時找他約稿子,以解“缺
為了慶祝成立40周年,《細胞》期刊(Cell)邀請了全球40位40歲以下的生物領域科學家,共同探討科學見解、個人哲學、研究樂趣、面臨的挑戰和他們實驗室外的生活。華大基因院長王俊也受邀分享他對科學的見解。 Q1:哪些問題在激勵著你的團隊? 王俊:最關鍵的一點是,基因組技術如何造福社會。
代謝組學是繼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之后新近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是系統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分別從基因和蛋白質層面探尋生命的活動,而實際上細胞內許多生命活動是與代謝物相關的,如細胞信號(cell signaling)、能量傳遞等都是受代謝物調控的。代謝組學正是研究代謝物——在某一
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教授,美國系統生物學研究所所長,美國科學院、美國工程院和美國醫學院院士,美國總統科學顧問。Leroy Hood教授是國際系統生物學創始人,也是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倡導者之一。他多年從事分子免疫學、生物技術以及基因組學的研究,先后發表文章600多篇,獲得專利14項。
申請課題缺創新點?撰寫論文沒思路?急著畢業時間緊?別怕,對于吉凱,一切都是套路!更有甚者,對于宇宙終極難題:“屌絲如何逆襲白富美?”老司機黃博也有一套經典案例分享給大家。 從前,在生物學研究領域,有一個白富美叫基因組學(Genomics),她有一項強大的技能:DNA測序,憑借這項技能,她完
摘要:農作物基因組學研究的發展,對于有效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手段進行物種的遺傳改良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鑒定。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
10月27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組織召開了“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計算生物學研討會”,會議由所長吳仲義主持,書記楊衛平、副所長李俊雄、基因組所生物信息研究人員以及科技處相關人員參加了會議。 研討會上,與會學者就目前計算生物學領域中涉及如何運用大規模高效的理論模型和數
3月24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6多組學研究與臨床轉化研討會:邁向精準醫學隆重召開。此次會議邀請了行業內的知名專家和學者,將為各位專家和參會代表提供一個相互學習,討論及合作交流的契機和平臺,會議將涉及基因變異、測序分析、轉錄調控、代謝研究、RNA干擾等,力圖打通多組學研究到臨床應用的通道,推動多
記者從南開大學了解到,中美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繪制完成一株轉基因經濟作物的全基因組圖譜。這篇名為《轉基因熱帶水果植物——番木瓜的基因組草圖》的成果發表在4月24日出版的國際權威科學雜志《自然》上。 這項轉基因經濟作物的全基因組圖譜研究成果,對農作物育種、農業生產和人類對轉基因植物的認識具有極
2012中國醫學科學院蛋白質組學研討會于2012年11月28日在北京召開,來自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300余人出席了本次研討會。會議邀請了強伯勤院士、何大澄教授等8位從事蛋白質組學及疾病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作了關于蛋白質組學和基因組學、代謝組學等相關的精彩報告
安徽中醫學院中藥標本中心收藏有藥用植物蠟葉標本7萬多份,數量居全國醫藥院校之首。除一般的標本外,還有許多地道藥材和特色藥材的專題標本和珍稀瀕危的模式標本,為研究安徽和全國中藥材資源,以及普及中藥知識提供了豐富的實物
代謝組學 (metabolomics)的出現是生命科學研究的必然。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代謝組學,是對某一生物或細胞中相對分子量小于1,000的小分子代謝產物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門新學科。代謝組作為系統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臨床醫學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代謝產物是基因
2013年度基因組生物學大會(The Biology Of Genomes 2013)于5月7日晚在美國紐約冷泉港實驗室召開。這是基因組學領域最大的會議之一,吸引了多個著名研究所的大牛參加。會議主題包括高通量基因組學和遺傳學、復雜性狀的遺傳學、功能和癌癥基因組學、計算基因組學、進化基因組學以
在人體中最大的微生態庫是生活在人體消化道微生物復合群落組成的腸道菌群,別看人體腸道所占體積不大,但是人體腸道內寄生著10萬億個細菌,它們能影響體重和消化能力、抵御感染和自體免疫疾病的患病風險,還能控制人體對癌癥治療藥物的反應。 人體腸道的正常微生物,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能合成多種人體生長發育
記者從近日舉行的第五屆國際農業基因組會議暨深圳國際食品谷研討會上獲悉,現代農業研究已邁入生物組學大數據時代,特別是基因組學及其衍生技術在生物育種中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基因組學是對生物體所有基因進行集體表征、定量研究及不同基因組比較研究的一門交叉生物學學科。基因組學主要研究基因組的結構、功能
基因組學研究是近20年來最受關注的科研項目之一,許多媒體曾宣傳它在癌癥、糖尿病、老年癡呆癥等疑難雜癥治療方面具有廣闊前景,投入大量科研經費的多國政府也對其寄予厚望。6月13日,美國《紐約時報》在頭版刊出“唱衰”基因組學研究的評論文章,認為這項研究還停留在基礎階段,要用于臨床還有很長的路
“比起當前的轉基因、基因工程等技術,合成生物學的研究更前衛,代表了下一代生物技術。”在日前舉行的以“合成生物學”為主題的第322次香山科學會議上,會議執行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大學研究員張春霆說。 來自國內外的40多位專家就“重塑生命”的相關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這一領域被認為充滿了人類的奇思妙
為貫徹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方針,創造良好的科研條件和學術氛圍,吸引、凝聚國內外優秀學者,共同研究、聯合攻關,聯合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促進高水平成果產出,遺傳資源與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根據學科布局和發展規劃,并充分考慮發揮已有的資源優勢、學科研究的特色優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