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南部一透鏡狀異常原因被揭示
記者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了解到,該所科研人員日前成功揭示南海南部一透鏡狀異常原因。相關成果發表于《海洋科學》。 據介紹,利用反射地震研究水體結構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該所研究人員通過對南海南部一條地震測線進行水體結構成像研究,發現在南海海盆靠近南沙群島一側存在一透鏡狀異常,該異常位于表層水之下250米到600米之間,其中心深度為450米,截面寬度約為60公里。結合HYCOM資料的分析,研究揭示該中尺度結構異常由位于其北部的渦旋雙極子產生的潛流所致。同時,該結果否定了其為渦旋結構的認識。 業內專家認為,該成果基于傳統的海洋多道地震探測地下結構的方法,獲得空間連續的高分辨的水體反射地震圖像,為物理海洋學家提供一個認識海洋的全新視角。......閱讀全文
南海南部一透鏡狀異常原因被揭示
記者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了解到,該所科研人員日前成功揭示南海南部一透鏡狀異常原因。相關成果發表于《海洋科學》。 據介紹,利用反射地震研究水體結構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該所研究人員通過對南海南部一條地震測線進行水體結構成像研究,發現在南海海盆靠近南沙群島一側存在一透鏡狀異常,該異常位
區域海氣過程影響春夏轉換期間南海降水異常的變化
北印度洋和南海地區夏季季風通常在5月爆發,因而4月到6月標志著從春季到夏季的轉換。之前的研究主要關注北半球夏季季節平均氣候異常,而對春夏轉換期間的氣候異常研究甚少。春夏轉換期間的海氣相互作用過程能影響夏季降水異常。因此,揭示影響春夏轉換期間氣候異常的因子和物理過程有助于提高對夏季降水的預報水平。
南海是怎么成為南海的
6月11日,伴隨著美國“決心號”鉆探船停靠上海南港碼頭,由中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導的我國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至此圓滿完成了兩個航次、歷時4個月的科學考察任務,這也是國際大洋鉆探船首次停靠中國大陸港口。 這次鉆探,掀開了3800萬年前南海一帶地球大陸板塊分裂奧秘的神秘一角。雖然從南海深處鉆取的
大氣所揭示春夏轉換期間南海降水變率與海溫異常的聯系
南海在熱帶中東太平洋和熱帶印度洋影響東亞氣候過程中起重要的媒介作用。熱帶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溫異常可先影響南海和菲律賓海地區環流和氣候再影響中國大陸氣候。南海夏季風的爆發通常發生在五月中旬,它標志著東亞地區從春季向夏季的轉換,預示著中國東部地區汛期降水的全面開始,是夏季短期氣候預測中的關鍵因子。因此
南海大洋鉆探:南海海底兩百萬年前濁流激蕩
根海底巖芯樣品中既有四十萬年前的化石,又有兩百萬年前的化石,是“時空穿越”,還是另有內情? “看,取出來了!”伴隨著一陣歡呼聲,2月1日凌晨,鉆探船“決心號”成功在南海4250米深處獲取了第一根近10米長的巖芯。 “第一周的工作完全顛覆了南海‘安靜’的形象,200萬年前這里曾發生劇
南海海洋所有關南海孤立內波研究獲得國際同行關注
日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蔡樹群研究員團隊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IF=3.082 in the 2009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上發表了題為A propagation model for the int
中科院南海所開拓南海U形海疆線生態環境研究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唐丹玲團隊系統開展了中國南海U形海疆國界線的科學研究,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在《海洋學報》發表。 研究首次以整體的南海U形海疆線作為對象系統研究其自然屬性,展現了南海U形海疆線的水深分布特征和生態因子分布特征,提出根據海底地形特征將南海U形海疆線劃分為5個區間的“五區間
評南海爭端 論油氣分析
一直以來,我國南海海域因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重要的交通地位,一直受到周邊國家的覬覦。據報導,南海蘊藏的石油儲量在500億噸以上,天然氣20萬億立方米,堪稱第二個“波斯灣”,如此巨大的油氣資源正是各方爭奪的焦點。 石油被人們譽為 “黑色的金子”,也有人稱它是“工業的血液”。 石油里提煉出的汽油、
南海海洋所南海暖流形成機制合作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動力重點實驗室(LED)在“南海暖流”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南海海洋所的以往觀測結果曾經表明,南海北部大陸架存在一支冬季逆風流,被命名為“南海暖流”(SCSWC)。南海暖流形成的機制一直是南海環流研究熱點和難點。一般認為這支流起源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南海大氣硝酸鹽來源及化學過程
南海大氣氮沉降對南海新生產力的貢獻很大,海洋上空的大氣硝酸鹽主要來源于陸源的影響。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肖紅偉、龍愛民等利用氮氧同位素示蹤南海大氣硝酸鹽來源及化學過程,取得了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Atmospheric Environment(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