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基因組“剪刀”被成功打造可編輯基因組任意位置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課題組通過模仿和改造微生物中的一種抵御外源侵染的防護機制,成功開發出能對植物基因組進行精確定點修飾的技術,從而使高效植物分子改良性狀成為可能。這一適用于植物的CRISPR-Cas技術就像一把剪刀,可以對基因組中任意感興趣的位置進行編輯,它的成功開發將革命性地改變植物科學和農業生物技術。8月20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細胞研究》。 據論文第一作者、博士張波濤介紹,CRISPR-Cas系統是繼鋅指核酸酶(ZFNs)和TALEN核酸酶之后另一個可精確定點編輯基因組DNA的新技術。該系統利用短RNA序列引導Cas核酸酶在基因組上特定的位置進行切割形成雙鏈斷裂,隨后利用植物自身的修復機制,引入隨機突變或導入特定的DNA序列,從而對基因組進行突變、置換、插入等精確編輯,具有設計簡單、快速等優點。該系統首先由科學家在細菌抵抗噬菌體侵染的過程中被發現,隨后被科學家改造成基因組修飾工具,并在動物細胞中成功......閱讀全文
Nature子刊:基因組編輯新技術
許多的實驗室都在利用近期發現的一種細菌和古細菌天然防御機制作為基因組編輯工具。與真核生物的RNA干擾過程相似,這一CRISPR-Cas系統通過序列特異性切割外源核酸,保護了原核生物免受病毒攻擊。而CRISPR-Cas系統有可能發生非特異性靶向,導致基因組別處突變,也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
Science:新技術實現精確基因組編輯
麻省理工學院、布洛德研究所以及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者開發出了一種新穎的技術,可以通過添加或去除基因來對活細胞的基因組進行修改。研究者表示,這種技術易于操作且成本低,可以用于對產生物燃料的生物將進行基因工程操作,設計用于人類疾病研究的動物模型,開發新的疾病療法,以及其他的潛在應用
植物基因組DNA的RFLP
實驗概要本實驗介紹了植物基因組DNA的RFLP多態性分析的原理及操作步驟。通過本實驗可了解不同植物或同一植物不同個體之間基因組DNA順序的差異性,掌握DNA限制性酶切片段長度多態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實驗原理DNA多態性是指DNA堿基順序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不僅存在于不同的植物之間,也存在于同一種植物的
植物基因組提取(CATB法)
一、實驗目的?掌握植物總DNA的抽提方法和基本原理。學習根據不同的植物和實驗要求設計和改良植物總DNA抽提方法。?二、實驗原理?通常采用機械研磨的方法破碎植物的組織和細胞,由于植物細胞勻漿含有多種酶類(尤其是氧化酶類)對DNA的抽提產生不利的影響,在抽提緩沖液中需加入抗氧化劑或強還原劑(如巰基乙醇)
美用新技術完成炭疽基因組測序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科學家使用一種稱為RNA測序的新技術,描繪出了炭疽芽孢桿菌的基因表達。公布在最新一期《細菌學》雜志網絡版上的此項研究成果,標志著任何細菌轉錄(細菌表達不同基因時產生的完整信使RNA集合)自此可被全面定義,并為研究細菌如何調控基因表達提供了更多細節。 喬治亞理工學院光
Nature:基因組編輯新技術 或超越CRISPR
能夠將缺陷基因的功能性拷貝插入到患者的基因組中,對于許多從事遺傳疾病治療的臨床醫生來說是一個誘人的目標。現在,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設計出了一種新方法來實現這種遺傳技能。他們的研究論文“Promoterless gene targeting without nucleases amelior
全基因組突變新技術原理簡介
人類遺傳圖譜中,基因只占了全部DNA的2.5%,基因與基因之間的“非編碼”大片段并不全是“垃圾”,有些能夠調節基因的開啟和關閉,有些負責DNA折疊和將DNA打包運往細胞核。不止基因突變,控制基因的DNA發生突變也可能導致疾病。小鼠是疾病研究的常用模型,想要弄清小鼠基因組中每個DNA片段的功能,需要依
開花植物“統治”植物界或因基因組瘦身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月14日報道,開花植物為什么會后來居上超越蕨類植物等,傳遍世界各地并成為最主要的陸生植物?這一問題曾讓達爾文困惑不已。現在,美國微生物學家表示,“基因組瘦身”或是開花植物遍布地球的“秘密武器”。 1898年,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一個令他頗為不解的問題。他說,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基因組印跡研究中取得進展
蓖麻基因組印跡以及其甲基化分析 基因組印記 (genetic imprinting)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表觀遺傳學現象之一。在配子或合子發育過程中,來自親本的等位基因或染色體發生了差異的表觀修飾,導致了親本等位基因的差異表達(即印跡基因)。在植物中基因組印跡主要發生在被子植物的三倍體胚乳組織
中國科學家發現植物抗旱新技術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課題組、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課題組和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許永在最新研究中,共同發現了脫落酸受體激動劑AM1,為農業生產中的節水抗旱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日前發表在《細胞研究》上。 盡管傳統的抗旱育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在目標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