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科學家宣稱確認115號元素存在
近日,瑞典研究人員公布了關于115號元素形成的強有力證據,這是自俄羅斯研究人員首次聲稱檢測到115號元素9年后的一枚“重磅炸彈”。 在德國達姆施塔特市GSI亥姆霍茲重離子研究中心,由瑞典隆德大學核物理學家Dirk Rudolph領導的團隊通過將鈣同位素粉碎成镅的方法合成了115號元素。科學家通過檢測阿爾法粒子和X射線的釋放以記錄衰變產物。 他們的發現發表于8月27日的《物理評論快報》上。他們得出的結果建立在2004年俄羅斯杜布納核反應Flerov實驗室的研究基礎上。2011年,命名新元素的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認為,該結果只是初步的,不足以稱得上是一項發現,盡管杜布納核反應Flerov實驗室是114號元素和116號元素的共同發現者之一。 目前,Rudolph和他的同事表示,他們已經發現超過30個核衰變產物鏈——可能源于115號元素的合成。(該元素暫時被取名為“ununpenti......閱讀全文
放射性元素的衰變規律
放射性元素最基本的特征是不斷發生同位素衰變,而衰變的結果是放射性同位素母體的數目不斷減少,但其子體的原子數目將不斷增加。由于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不受外界溫度、壓力或化學條件控制,其衰變速率的大小完全是每種放射性元素的固有特性,發生衰變的原子數目僅與時間有關如果起始時刻放射性元素母體的數目為N,經過一段
放射性元素的衰變規律
放射性原子核的衰變是一個統計過程,所以放射性原子的數目在衰變時是按指數規律隨時間的增加而減少的,稱為指數衰減規律 。其中No是衰變時間t=0時的放射性核的數目,N是t時刻的放射性核的數目,λ是衰變常數,表示放射性物質隨時間衰減快慢的程度。對確定核態的放射性核素,λ是常數,它也表示單位時間該種原子核的
放射性元素的衰變的規律
放射性元素最基本的特征是不斷發生同位素衰變,而衰變的結果是放射性同位素母體的數目不斷減少,但其子體的原子數目將不斷增加。由于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不受外界溫度、壓力或化學條件控制,其衰變速率的大小完全是每種放射性元素的固有特性,發生衰變的原子數目僅與時間有關如果起始時刻放射性元素母體的數目為N,經過一段
放射性元素的衰變類型介紹
根據放射性元素釋放或吸收的粒子或射線,可將放射性衰變劃分為以下幾個類型:(1)α衰變:放射性元素自發地釋放出α粒子的衰變過程叫α 衰變。α粒子質量數為4,由2個質子和2個中子組成,是原子序數為2的高速運動的氦原子。高速運動著的α 粒子流就是α 射線。經過α衰變形成的放射性元素與其母體相比質量數減4,
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核物理研究室參與的國際無中微子雙貝塔合作組(CUORE:Cryogenic Underground Observatory for Rare Events)宣布了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該成果來自位于意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地下實驗室CUORE實驗的第一
關于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的衰變介紹
原子核放出α粒子或β粒子,由于核電荷數變了,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就變了,變成另一種原子核。我們把這種變化稱之為原子核的衰變。鈾-238放出一個α粒子后,核的質量數減少4,電荷數減少2,稱為新核。這個新核就是釷-234核。這種衰變叫做α衰變。這個過程可以用下面的衰變方程表示:23892U→23490
放射性衰變的衰變類型和規律
放射性同位素衰變方式主要有:1.α衰變原子核自發地放射出α粒子而轉變成另一種核的過程叫做α衰變。對于天然放射性同位素而言,只有質量數A大于140的重原子核才能產生α衰變,特別是原子序數Z大于82和質量數A大于209的放射性同位素,都以α衰變為主。α衰變的通式為:2.β衰變β粒子有正、負電子之分,放出
核衰變的放射性核衰變的常見類型
科學研究表明,穩定性核素對核子總數有一定限度(一般為A≤209),而且中子數和質子數應保持一定的比例(一般為N/Z=1~1.5,也有個別例外)。任何含有過多核子或N/Z不適當的核素,都是不穩定的。A≥209的核素,即元素周期表中釙(Po)之后的所有元素的核素都具有放射性(釙之前的元素,有的核素也具有
核衰變的放射性核衰變的常見類型
科學研究表明,穩定性核素對核子總數有一定限度(一般為A≤209),而且中子數和質子數應保持一定的比例(一般為N/Z=1~1.5,也有個別例外)。任何含有過多核子或N/Z不適當的核素,都是不穩定的。A≥209的核素,即元素周期表中釙(Po)之后的所有元素的核素都具有放射性(釙之前的元素,有的核素也具有
放射性元素的衰變是一級反應還是零級反應
零級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