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以“太陽系探測的科學與技術”為主題的首屆“北京月球與深空探測國際論壇”在京舉行。此次論壇旨在進一步加強我國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科學、技術和發展戰略等方面的國內外交流與合作,更好地推動我國月球與深空探測的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不斷提升我國在國際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影響力。 首屆論壇組織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陰和俊指出:“中國的探月工程從2004年正式實施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中國科學院在探月工程中的工作則涵蓋了一道完整的科學鏈條。但由于起步較晚,力量較為薄弱,知識積累也明顯不足。”他期待,通過常態化、規范化的學術交流平臺,擴大中國月球與深空探測工程的國際合作。 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介紹:“探月工程實施以來,我國一直堅持國際合作,無論是技術發展還是科學研究都已開展了各種方式的國際合作。其中,嫦娥一號、二號科學探測數據已向全世界科學家開放。” 北京月球與深空探測國際論壇由中國科學院主辦、中科......閱讀全文
北京時間11月27日夜,嫦娥一號衛星搭載的微波探測儀開始工作。 “一切都很順利!” “利用微波遙感手段對月球進行探測,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提出探測月壤厚度的科學目標也是世界首次。” 承擔該項探測任務的嫦娥一號衛星有效載荷微波探測儀,由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設計
隨著嫦娥二號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中國探月工程二期揭開序幕。 作為工程二期的技術先導星,嫦娥二號的主要任務是為嫦娥三號實現月面軟著陸開展部分關鍵技術試驗,并繼續進行月球科學的探測和研究。 把這一“探路先鋒”送入太空的是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這是這種
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順利將攜帶月壤的上升器送入到預定環月軌道,成功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三臺有效載荷——激光測距測速敏感器、激光三維成像敏感器,嫦娥五號月球礦物光譜分析儀,助力嫦娥五號穩穩落月并完成既
10月1日,嫦娥二號繞月探測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踏上奔月征程。以下是嫦娥二號衛星的關鍵技術解析:相對“嫦娥一號”的技術改進和不同點 作為二期工程的先導星,嫦娥二號衛星在總體設計上與嫦娥一號衛星相比,技術上有哪些改進?不同點是什么? 作為探月工程二期先導星,嫦娥二號衛星將
今天(1月4日),記者從中科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獲悉,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嫦娥三號任務探測數據科學應用研究”日前順利結題。該項目歷時三年,在月球科學、地球等離子體層、月基光學天文觀測等研究領域取得了多項原創性研究成果。 為推進“嫦娥三號”任務科學探測數據的應用和研究,力爭出好成果、快出成果
伴隨新一代全球通信衛星與空間互聯網星座、月球探測等為代表的大規模空間設施建設及航天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們已經邁向太空經濟時代。相關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將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趨勢和新模式。 航天產業已經拓展到空間資源開發、能源利用、在軌制造、醫藥衛生、太空旅游等領域,其發展呈現出航班化、商
昨日,首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太空探索與人類未來”分論壇在北京舉辦,論壇介紹了我國太空探索領域諸多規劃。 據悉,我國將于2020年和2028年進行兩次火星探測任務。 月球探測 建設無人和載人月球科研站 今年12月,我國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將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以此為起步,我國月球探測第四期
日前,中國首個火星模擬基地將建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的消息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也使得中國公眾對火星的熱情被點燃。其實,這是一個由青海省海西州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合作策劃的火星主題文化旅游體驗項目。在火星上生活是否真如科幻電影中的一樣?人類移民火星還需要多長時間?該項目將給我國火星探
嫦娥二號拍攝的月面虹灣區已為嫦娥三號任務打好前站焦維新: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探測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從事深空探測、行星科學、空間天氣學研究,最新出版《月球文化與月球探測》一書。 【嫦娥奔月】看點 12月2日凌晨,“嫦娥三姑娘”奔赴太空,目的地只有一個,月球。時隔
中國科學院相關專家12月20日披露,該院正在研究制訂一個深空探測的長遠規劃,以推動中國航天事業有序、高水平發展。同時,嫦娥三號任務的有效載荷已經進入初樣研制階段。 中科院當天下午組織專家舉行座談會,學習胡錦濤在慶祝探月工程嫦娥二號任務圓滿成功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高
9月18日晚,“復興論壇”之歐陽自遠院士報告會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水上報告廳開講。歐陽自遠院士從人文角度為師生們解讀了中國月球探測的不凡歷程和挑戰。 揭秘阿波羅號登月 中國的嫦娥奔月、日本的女神“輝夜姬”,這些浪漫的神話緣起于月亮;如輪、如環、如弦、如弓,這些唯美的詞語出
月球北半球是“創世紀”號探測器的預計著陸點。圖片來源:NASA 2月22日,美國SpaceX公司的“獵鷹9號”火箭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將一款名為Beresheet(創世紀)的月球探測器送上太空。如果一切順利,探測器將于4月踏足月球表面并開展月球磁場實驗。 值得一提的是,“創世紀”號探測器是首
他,雖已75歲高齡,卻依然精神矍鑠,渾厚的聲音響徹中科大水上報告廳。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看月球, 一開始真有點忐忑不安,直到3秒后才傳來信號。”指著“月球影像”PPT,被譽為“嫦娥之父”的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和臺下的90后大學生們展開了一場關于“月球”的對話。 從下午15點到晚上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了瑰麗壯美的火星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而在成績背后,是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矢志不渝的執著追求,是一支支科研團隊并肩攜手的頑強奮戰。在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高校科研力量是重要參與者。一
截至4月1日,嫦娥二號已安全運行180天,達到了它半年的設計壽命。據介紹,目前衛星燃料剩余仍然充足,工程各有關方面正在研究論證,賦予嫦娥二號更多的使命,為完成探月工程二期后續任務奠定基礎。安全運行180天,達到半年設計壽命,目前衛星系統狀態正常穩定 根據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的消息,目前
記者今天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獲悉,今年8月2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批準了由我國科學家利用繞月探測工程全月面影像數據首次申報的月球地理實體命名,將月面三個撞擊坑分別命名為蔡倫、畢昇和張鈺哲,實現了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科學應用成果在月球地理實體命名上零的突破。 中國科學
圖為螢火一號和火星的模擬圖 火星,當前國際深空探索中的最熱目的地,即將迎來一位不到120公斤的小個子“游客”。別看它貌不驚人,卻將為今年已屢創輝煌的中國航天史再添上絢麗的一筆。如果說天宮一號發射成功讓中國人在近地空間駐留更長時間成為可能的話,那么,它則會把我們的視野帶到更遙遠的深空
2月20日,我有幸作為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代表中的一員,在人民大會堂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太空探索永無止境,偉大事業都始于夢想、基于創新、成于實干。“夢想、創新、實干”這6個字,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中華民族是勇于追夢的民族。”公元前13世紀甚至更
“嫦娥一號”預計11月5日進入月球軌道 北京時間10月24日18時05分,中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目前,星箭成功分離,嫦娥一號衛星進入繞地軌道。 孫自法 攝 “嫦娥一號”是中國自主研制并發射的首顆人造月球衛星,它的成
中國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計劃于11月晚些時候前往月球“抓把土回來”,這是我國探月工程三期項目之一,也是我國月球探測第一階段“繞”“落”“回”的最后一步。 美國《科學》雜志對此予以高度關注。《科學》雜志在報道中指出,嫦娥五號是中國一系列雄心勃勃探月計劃的最新行動,它在月表著陸后,將從月表鏟取一些月
①月面示意圖。 ②手繪嫦娥四號生物科普實驗載荷示意圖。 月球沿著橢圓形軌道,運行至近地點附近時就會讓人們覺得格外大而明亮,被稱為“超級月亮”。近日,適逢“超級月亮”當空,全球各地對其關注度顯著上升。而對很多中國人來說,抬頭仰望那輪“超級月亮”時除了欣賞贊嘆之外,還有發自心底的牽掛。因為就在那皎潔的
雖然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但人類面臨的命運卻十分脆弱,我們面臨的重大自然災難除了地震、火山、海嘯外,還包括小天體撞擊、地球磁極倒轉、超新星爆發、超級太陽風暴等。生命體即使龐大如恐龍,也能在一夕間滅亡殆盡。因此,人類必須保持足夠的危機感和緊迫感。 然而,在可預見的將來,人類還不具有飛出太陽系的能力。
日前,一條有關空間引力波探測的消息在天文圈被刷屏。 據歐洲太空局(以下簡稱歐空局)官網報道,其下屬科學項目委員會在6月20日舉行的會議中一致決定,將探測引力波的激光干涉空間天線(LISA)正式確定為歐空局第三大型空間任務(L3)。根據時間表,LISA將在2034年開始從空中探測引力波。 事實
“‘嫦娥’要去月球挖土了!” 11月24日,隨著嫦娥五號成功發射,這句頗為形象的話很快在網絡上流傳開來。作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最后一步“回”,嫦娥五號將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飛到月球挖取月壤,再帶著月壤返回地球,這被認為是我國迄今最復雜的航天工程之一。 “這次
資料圖表:嫦娥二號成功環繞拉格朗日L2點飛行 記者9月21日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獲悉,我國第二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二號成功從172萬公里外深空傳回第一批科學探測數據。目前,嫦娥二號衛星狀態良好,各類飛控事件執行正常,剩余推進劑約115千克。 這些數據是在嫦娥二號從月球飛往拉格朗日L
圖片來自:NASA官網 月球軌道平臺“深空之門”(上)與獵戶座(中)、太空發射系統(下)一起,構成人類空間探索的核心網絡,為未來人類繞月、登月行動和火星任務做好準備。 北京時間5月3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表了一份雄心勃勃的《“深空之門”
2019年12月5日-8日,國際月球村研討會在日本東京、京都舉行。會議期間,嫦娥四號任務獲得月球村協會頒發的優秀探月任務獎,成為該獎項設立以來的首個獲獎項目。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受邀參加了此次頒獎典禮并做主旨報告,他代表嫦娥四號任務團隊,向月球村協會和評獎委員會表示感謝,并在總結中國
“歡迎國際同行參與中國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以及未來的深空探測等航天領域重大工程。我們將支持中外科學家在日地空間探測、微重力科學與空間生命科學試驗等領域的合作研究,積極推動各國對地觀測衛星數據共享,服務全球環境與災害監測,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在11月10日珠海舉辦的第七屆中國國際航空航
今年是我國航天發射的大年,新年伊始就緊鑼密鼓進行了數次發射,而在當下舉行的全國兩會上,中國航天也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熱議的高頻詞語。不管是中國空間站的建設、月球基地的規劃、火星探測的計劃,還是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重型火箭、商業航天衛星星座等研制進展,會場內外傳遞著一個個有關航天的最新動向,
“我打算講講中國月球探測的初步成果和太陽系探測的初步設想,讓更多人知道中國的月球探測取得了哪些成果,中國的深空探測將開展哪些工作。” 6月8日,記者致電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時,他告訴記者,在此次兩院院士大會上他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作一場科普性學術報告。 “我還寫了一份5000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