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材料所電池性能取得全面提升
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作為一種高效的能量轉化裝置,其成功應用將有效地節約能源和降低能源利用過程中環境污染物的排放,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電池系統工作溫度的降低可加快商品化的步伐,而其關鍵在于開發高性能的陰極材料。 目前已長期廣泛使用且技術上最為成熟的陰極材料是摻鍶的錳酸鑭(La1-xSrxMnO3, LSM),但LSM的最佳使用溫度在850℃,隨著SOFC工作溫度的降低,由于缺乏離子電導能力, LSM陰極的電極催化局限在三相界面(threephase boundary, TPB),其電化學催化活性急劇降低,限制了它在中溫SOFC中的應用。而鐵摻雜的鈷酸鑭類鈣鈦礦結構材料(La1-xSrxCo1-yFeyO3,LSCF)通過擴展TPB或延伸反應區可有效降低活化極化,并且在較低溫度下表現出較好的催化性能,是最具應用潛力的陰極材料。 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燃料電池與能源技術事業部生......閱讀全文
青島能源所鋰空氣電池陰極關鍵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鋰空氣電池是一種新型的金屬空氣電池,其理論能量密度為5200Wh/kg,高出現有電池體系1到2個數量級,可完全滿足未來電動汽車對電源能量密度的要求(700 Wh/kg)。 在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山東省杰青基金和青島市太陽能儲能技術重點實驗室等攻關項目支持下,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
空心陰極燈的陰極內壁應襯上什么材料
1、材料:空心陰極燈的陰極內壁應襯上的材料,是待測定的元素的高純物質(金屬)。例如測定水中的鋅,空心陰極燈的陰極內壁應襯上高純的金屬鋅,所以具體稱為“鋅空心陰極燈”,簡稱:鋅燈;2、作用:空心陰極燈的陰極內壁材料的其作用是在負高壓的條件下,由于燈內的惰性氣體能夠激發內襯材料,就能產生其能級躍遷而產生
空心陰極燈結構及材料
?空心陰極燈,為了解決原子吸收法的實際測量問題,1955年由A.Walsh提出,它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低壓輝光放電銳線光源,因為空心陰極燈發射銳線光源,滿足了原子吸收光譜法的條件,在原子熒光光譜法中,空心陰極燈也有應用,不過需要很強的空心陰極燈。空心陰極燈結構及材料陰極大多數為純金屬或合金,對于一些貴金
鋰離子電池層狀氧化物陰極材料結構變化的復雜性探討
鋰離子電池應用圖 可充電鋰離子電池(LIB)是能量密度高、循環壽命長的電動車輛最有前途的儲能系統。但是,為了滿足用戶對快速充電的需求,目前LIB的功耗表現需要改進。從陰極方面看,層狀結構的陰極材料在當今市場上被廣泛使用,并將在不久的將來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層狀正極材料在充放電過程中的高倍率性能對
新型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問世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獲悉,該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丹團隊研發了一種sp雜化氮摻雜的石墨炔,其在催化燃料電池陰極氧還原反應(ORR)中顯示出良好的催化性能。研究成果近期發表于《自然—化學》。 燃料電池是一種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具有零污染、能量轉化效率高、適用范圍廣泛等
新方法造出無鈷高容量電池陰極
科技日報北京12月6日電 (記者劉霞)美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生產鋰離子電池陰極的新方法,生產出了新型無鈷高容量鋰離子陰極材料。這種方法有望使科學家們使用毒性更低材料,更快更高效地研制出更加物美價廉的鋰離子電池。相關研究刊發于最新一期《能源雜志》。 目前,手機及大多數電動汽車內使用的鋰離子電池都由一個陰
電弧等離子體炬由于陰極材料怎么選擇?
根據不同的工程需要,可選用損耗程度不同的材料作陰極。如要陰極損耗盡可能小,一般采用難熔材料,但具體選擇材料時應考慮到所使用的工作氣種類。如工作氣為氬、 氮、氫-氮、氫-氬時,常用鈰-鎢或釷-鎢作陰極;工作氣為空氣或純氧時,可用鋯或水冷銅作陰極。
新型燃料電池陰極非金屬催化劑問世
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王丹研究員團隊日前研發出一種雜化氮摻雜的石墨炔,在催化燃料電池陰極氧還原反應(ORR)中顯示出良好的催化性能,這一發現將推動非金屬催化劑取代鉑基催化劑的進程。 ORR是一個動力學遲緩的過程,需要在催化劑的作用下才能輸出有效的電流密度。王丹介紹,傳統的O
研究揭示質子傳導對構建PCFC陰極材料重要性
近日,加拿大國家工程院院士、廣州大學黃埔氫能源創新中心葉思宇教授團隊,基于質子陶瓷燃料電池(PCFC)最新發展,指出了質子傳導對于構建高性能PCFC陰極材料的重要性。相關論述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于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博士后汪寧為該論文第一作者,杜磊副教授、葉思宇教授、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曾杰課題組與湖南大學教授黃宏文合作,研制了一種兼具優異的催化活性及穩定性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該成果以One-Nanometer-Thick PtNiRh Trimetallic Nanowires 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