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人工肌肉研究獲進展可舉起重量超過自重80倍
最近熱映的《環太平洋》《極樂空間》等美國科幻大片中有個共同的亮點,就是運用光影結合,甚至3D視覺的沖擊下,充分演繹“人機合體術”所向披靡、無堅不摧的魄力,令觀眾對其中的超級機器人嘆為觀止。 欣賞之余,人們不禁好奇,現在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將如何為鍛造“大力士”超級機器人鋪平道路呢? 人造肌肉獲進展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已經能夠感受到類似人機合體的初步體驗。比如當人們自駕時,能夠體會到與汽車、小型汽艇、飛機合二為一的輕松之感;在建筑工地上,起重機將操作員肢體的力量增強了許多倍;心臟起搏器、耳蝸助聽器、金屬骨骼等也早被植入人體內,輔助加強相關機能。當然,這些與科幻作品中的“人機合體”相比還有著質的差異,但也足以說明“人機合體術”并非空穴來風、無源之水。 人造肌肉在機器人技術發展中至關重要。其研究始于20世紀40年代,但真正取得進展則是最近十余年,這是由于特殊聚合體材料和智能材料的誕生,例如電活化聚合物EPAs......閱讀全文
PVDF有望制造“人造肌肉”
本文介紹了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析的Voit博士的工作,在聚氟化乙二烯(PVDF)中融入碳納米管和‘巴基球’,該成果或可用于“人造肌肉”和能量收集設備。 在這種新材料融入碳納米管和‘巴基球’(黑點)能增強它的壓電性能。 濾波器和濾波管中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質:它能在拉伸或擠壓時放出電子
新加坡推出機器人用人造肌肉-具超強負重潛力
一個新加坡研究團隊已創造出一種人造肌肉,有負載80倍自重和承重時延長至五倍原始長度的潛力。 據中國國防科技信息網報道,一個新加坡研究團隊已創造出一種人造肌肉,有負載80倍自重和承重時延長至五倍原始長度的潛力。 這個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工學院的團隊相信,他們的發明將為建設力量
低壓“人造肌肉”材料運行更安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459.shtm 科技日報北京4月12日電?(記者張佳欣)無論是扭動腳趾還是抬東西,身體的肌肉都會平穩地擴張和收縮。有些聚合物也可做同樣的事情,就像人造肌肉一樣,但需要危險的高電壓刺激。據美國化學
人造肌肉纖維可用作細胞支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1668.shtm 科技日報北京5月28日電?(記者張佳欣)在兩項新的研究中,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并測試了一系列可以改變形狀并像肌肉一樣產生力量的紡織纖維。 在新一期《執行器》期
人造肌肉可隨濕度改變收縮擴張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25日(北京時間)報道,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研究人員最近開發出一種強力“人造手臂”,能在其周圍空氣濕度變化的驅動下做“舉重運動”,毫不費力地舉起超過它本身重量許多倍的重量。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應用化學》雜志上。 科學家把能對化學或物理刺激起反應的高分子聚合材料稱為“人造
人造肌肉纖維可用作細胞支架
在兩項新的研究中,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并測試了一系列可以改變形狀并像肌肉一樣產生力量的紡織纖維。在新一期《執行器》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重點研究了這種材料對人造肌肉力量和收縮長度的影響。這些發現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為不同的應用量身定做纖維。在發表于《仿生學》上的另一項概念驗證研
可生物降解人造肌肉問世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奧地利約翰內斯開普勒大學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聯合團隊以軟體機器人的可持續性為重點, 合作設計了一種基于明膠、油和生物塑料的完全可生物降解的高性能人造肌肉。相關論文22日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研究團隊展示了這種可生物降解技術的潛力,在使用壽命到期時,這
可生物降解人造肌肉問世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奧地利約翰內斯開普勒大學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聯合團隊以軟體機器人的可持續性為重點, 合作設計了一種基于明膠、油和生物塑料的完全可生物降解的高性能人造肌肉。相關論文22日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研究團隊展示了這種可生物降解技術的潛力,在使用壽命到期時,
“智能肌肉”讓人造手更靈敏-能用于機器人又可制新型義肢
德國薩爾蘭大學的科研小組近日制造出一種裝備了形狀記憶合金“肌肉”的人造手,它比目前的人造手更加靈活輕盈。手上的“肌肉纖維”由成束的超細鎳鈦合金絲組成,能繃緊、能彎曲,讓人造手能執行更為精確的運動。這一技術將來既可用在工業機器人上,也能制作新型義肢。該小組將在4月13日至17日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
我國利用“人造肌肉”研制成功水下微型仿生機器人
在水族館里,如果一條色彩斑斕的小魚游過來跟你“說話”,請不要驚訝,它很可能是個微型仿生機器人。中國科研人員通過掌握一種高分子材料的制作工藝,研發出低電壓驅動的水下微型仿生機器人,應用前景廣闊。 7月14日,記者在哈爾濱工程大學一間實驗室里見到了這些長度不到10厘米的水下微型仿生機器人
新材料帶來更強壯靈活人造肌肉
美國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的材料和工藝,用于制造比生物肌肉更強壯、更靈活的人造肌肉。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工程學院研究人員稱,創建人造肌肉來完成工作并檢測力和觸覺,一直是科學和工程界的巨大挑戰之一。 在制造人造肌肉方面,雖然許多材料都很有競爭力,但
石墨烯克服人造肌肉的致命弱點
供圖:韓國科學技術院 在仿生機器人學領域中,所謂的人造肌肉給人以全部希望:從為水下交通工具制造類魚的鰭的能力,到幫助殘疾人復健的裝置。 這些離子型高分子復合材料由于其絕對簡便性而具有吸引力。只需將兩個電極放在高分子材料上,當接通電壓時,離子遷移,引起高分子材料變形。 然而,金屬電極有一個問
自感應電動人造肌肉面世
英國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型電動人造肌肉,其能在軟硬狀態之間無縫轉換,具有感應力和變形能力,還擁有類似天然肌肉的靈活性和拉伸性,可集成到復雜的柔性機器人系統中,并適應各種形狀,有望徹底改變柔性機器人和醫療應用等領域。相關研究刊發于最新一期《先進智能系統》雜志。 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
自感應電動人造肌肉面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712.shtm
新型鐵電材料可變身機器人“肌肉”
美國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表示,他們研制出的一種新型鐵電聚合物,能高效地將電能轉化為機械應變,有望成為一種高性能的運動控制器(致動器),在醫療設備、先進機器人和精密定位系統中大顯身手,例如作為機器人的“肌肉”等。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最近的《自然·材料》雜志。 鐵電材料是一類在施加外部電荷時
新型鐵電材料可變身機器人“肌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035.shtm
從綠色新能源塑料(PVDF)到“人造肌肉”的轉變
北京時間2015年3月26日,美國丹佛,一種用于過濾器和管道的塑料表現出一個不尋常的特征:當拉或壓它時可以產生電流。這種能力已經有了小規模應用,目前研究人員正在制取這種材料的纖維來獲得更大的電流,從而能獲得從綠色能源到“人造肌肉”的更大范圍的應用。他們將在“美國化學學會( ACS )第
科學家對石墨烯進行扭曲處理制成人造肌肉
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工程師們正在對石墨進行分層處理,旨在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用途廣泛的材料,而科學家指出,該新型材料甚至可以用來研制出人造肌肉。 據了解,因環境的不同,石墨特別容易“被扭曲”,從而呈現出正向或負向特性,因此科學家們很難駕馭該物質
瑞士開發出世界首個擁有肌肉骨骼機器人
世界第一:機器人Ecci是世界上首個擁有肌肉骨骼系統,可以自我修正錯誤的大腦,以及人類視覺的機器人。它擁有一個大腦,這個大腦擁有自我錯誤修正能力,如果某一運動導致它摔了一跤,或者掉落手里拿著的東西,它的“大腦”就會收集這些信息并進行分析,以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 北京時間6月
肌肉活檢的作用
肌肉活檢就是采取少量的肌肉組織進行病理檢查,相關的病理檢查有很多,可以制作簡單的涂片也可以進行免疫組化的檢查等,從而對肌肉的疾病作出診斷。病理檢查是所有診斷的金指標,因為可以直接的看到細胞的發育程度,比如幼稚細胞、成熟細胞或者細胞的異型性等,綜合的來判斷組織疾病的原因。所以肌肉活檢是對肌肉疾病診
肌肉疾病的簡介
肌肉疾病(muscular disorders)通常是指骨骼肌疾病。骨骼肌是執行機體運動的主要器官,也是機體能量代謝的重要器官,人體共600多塊肌肉,其重量約占成人體重的40%。骨骼肌是由數以千計的縱向排列的肌纖維聚集而成,肌纖維( 肌細胞)為多核細胞,外被漿膜(肌膜,即肌細胞膜),其外層為基膜
肌肉疾病的分類
肌病的分類很不統一。1965年世界神經肌肉病研究協作組在維也納開會準備制定神經肌肉病的國際統一分類。沃爾頓等 4人從神經原性肌病和肌原性肌病兩個方面考慮,提出神經肌肉病應包括脊髓前角細胞、 神經根、 周圍神經、 神經肌肉接頭和肌肉本身的疾病,其分類方案在1967年蒙特利爾國際會議上通過,由世界神
研究發現肌肉老化原因-有望帶來抗肌肉衰老新療法
人在衰老的過程中,肌肉的力量會越來越小,對于肌肉損傷的修復能力也會不斷下降。最近,一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一種名為FGF2的蛋白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通過小鼠研究表明,利用常規藥物可以阻止這一進程。這一研究發現對于了解肌肉老化的進程十分重要,且使得未來開發可使肌肉“返老還童”的新療法成為可能
新西蘭科學家用人造肌肉構建圖靈計算機
圖片來源:O’Brien&Anderson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月29日(北京時間)報道,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科學家最近設計出一種人造肌肉計算機,其采用最簡單的通用圖靈機設計,只要時間和內存足夠,就能解決任何計算問題,并且也能“思考”。這為開發智能型仿真假體、能適應環境變化的柔軟機器人鋪平了道路。相
“年輕血液”中促肌肉再生的介質確定-助力治療肌肉受損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肌肉逐漸萎縮、變弱,受傷后的愈合能力也越來越差。在一項新研究中,美國匹茲堡大學研究人員確定了使小鼠肌肉年輕化的一種重要介質,這是理解肌肉再生能力為何會減弱的重要進展,有望促進人體的肌肉再生療法。 6日發表在《自然·衰老》上的相關論文表明,細胞外囊泡(EV)的循環穿梭將名為
通過激活肌肉細胞前體來促進肌肉細胞的再生
肌肉纖維中山中因子(OKSM)的誘導增加了肌原性祖細胞的數量。 衰老帶來的眾多影響之一就是肌肉質量的減少,這可能會導致老年人殘疾。為了彌補這種損失,索爾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的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加速肌肉組織再生的方法,他們使用的是干細胞研究中常用的分子化合物的組合。 在《Na
一種新型人造氣動肌肉問世-竟可以力拔千斤!
北京8月31日,意大利研究人員設計并制造了一種由3D打印結構組成的人造氣動肌肉,其可根據需要伸展和收縮。據《科學·機器人》雜志報告,這是一種在單一打印過程中制造、由18種不同GRACE(能夠收縮和拉長的執行器)組成的氣動手。 人造肌肉的創造是機器人領域追求的目標之一,因為在自然界,肌肉組織具有
科學家研發人造肌肉可提起自身重量10萬倍
此前已經有科學家發現碳納米材料可以制成人造肌肉,近日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又有了新的突破,他們研發出一種新型人造肌肉,其提起的重量可以達到自身重量的10萬倍,并且收縮迅速。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1月15日報道,這種新型人造肌肉主要是由碳納米管紗線和石蠟制成的。科學家指出,將石蠟液體灌進碳納米
面部肌肉痙攣的病因
為一側面部表情肌不同程度攣縮,常自眼輪匝肌開始逐漸向下半部擴展,嘴歪口斜,病側眼裂變小,有時會出現面部肌肉萎縮。 祖國醫學認為,大多數病人因為風寒入絡,經絡不通,沒有及時治療,或治療不徹底,病情遷延日久,耗傷陰血,引動肝風所致。現在此病的發病率呈上升的趨勢,勞累、精神緊張,工作壓力大等己占據重要
面部肌肉痙攣的診斷
面肌痙攣指面神經所支配的肌肉發作性無痛性陣攣性收縮,常始于眼輪匝肌隨即波及到口輪匝肌,幾個月至幾年內逐漸加重。嚴重者整個面肌及同側頸闊肌均可發生痙攣,眼輪匝肌嚴重痙攣時使眼睛不能睜開。安靜時減輕,情緒緊張、疲勞激動時加重,睡眠時消失。 面肌痙攣表現為電擊樣、抽搐發作,有間歇期,自己不能控制。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