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胡其峰2月7日從中國地質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院士李廷棟等主持的“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研究獲得重大突破,科學家系統總結和論述了全國及重點區段巖石圈結構構造及其演化、地球物理場及地球化學場的基本特點,劃分了中國巖石圈構造單元,初步建立了中國巖石圈的時空演化框架;這一研究成果大幅提高了我國巖石圈的研究水平,將在地質工作規劃、資源勘查及地質環境、地質災害評價上得到廣泛應用,并為三維地質填圖及深部探測計劃奠定了基礎。 這一成果近日獲得2013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它以賀蘭山—龍門山南北向構造帶為界,把中國巖石圈劃分為中亞—青藏巖石圈構造域、東亞巖石圈構造域2個巖石圈構造域和6個巖石圈塊體,建立了中國大陸18個代表性地區巖石圈巖石學結構柱狀剖面。根據巖石圈動力學性質,把中國大陸及毗鄰海域巖石圈,劃分為克拉通型、造山帶型、裂谷型、邊緣海洋殼型、島弧型5種類型。 研究成果顯示,中國地殼平均厚度為47.6千米,青藏高原......閱讀全文
板塊俯沖是地球上較為宏大和復雜的地質過程之一,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交換、大陸巖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動及礦產資源分布等的重要環節。在板塊俯沖過程中,俯沖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沖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
新華社“決心”號12月27日電 (記者張建松)地幔堪稱最大的“地球化學儲庫”,但迄今,人類尚未能直接從地幔取樣,因此對其知之甚少。目前,“決心”號大洋鉆探船正在西南印度洋中脊海域開展的大洋鉆探,最終目標就是鉆穿地殼,“觸摸”地幔。 神秘而龐大的地幔充滿了許多未解之謎。在2013-2023年度的
封面故事: 奔馳概念車 本期封面圖片為上個月在底特律舉行的“北美國際車展”上展出的奔馳F 015概念車。汽車行業和硅谷IT公司目前似乎方向一致,都是以實現自主駕駛或無人駕駛的汽車為目標。 上新世—更新世的氣候敏感性 氣候敏感性(全球平均氣溫因“輻射強迫”一定程度的變化而發生的變化)是我們對過去
自印度與歐亞發生碰撞以來,印度大陸巖石圈板片在青藏高原下方至少俯沖了數百公里,俯沖板片東西向變化明顯,西部為平俯沖,中部為小角度俯沖,東部為大角度俯沖,俯沖距離由西到東逐漸變小。在青藏高原中南部發育了一系列南北走向的裂谷(地塹),近年來的研究根據裂谷空間分布特征、火山巖成分、地震波走時和剪切波分
我國云南位于東擴的青藏高原和新生代以來強烈伸展的東南亞之間。根據地表構造和變形觀測,學界通常認為青藏高原隆升導致向東的塊體擠出或者下地殼通道流,是云南地區新生代構造演化的成因。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分析了云南地區密集地震臺陣的地震記錄,通過對地殼結構的地震成像研究,集前人關于地
玄武巖所攜帶的幔源捕虜體及巨晶是地幔巖石學和地球化學研究的主要對象之一,具有地球深部的“探針”之稱,它們為地球深部過程的研究提供了直接樣品,且在巖石圈地幔演化的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幾年的研究表明,橄欖巖與熔/流體的反應在大陸地區及大洋地區橄欖巖中普遍存在,這種反應不僅會造成礦物百分含量的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