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一組科學家正在研究,從地球發射激光,來分解繞著地球旋轉的太空垃圾,減少這些碎片可能引發的一系列衛星撞擊事件。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天文與天體物理學研究院院長克萊思告訴記者,這項工程非常可能成為現實,有關設備可能在10年內運作。 不清除將有災難性撞擊 他說,人類進入太空,所到之處都會留下垃圾,這項計劃勢必要成功,太空垃圾實在是太多了。科學家相信,太空中有包括小到釘子和螺栓、大到火箭部件的超過30萬件碎片,它們大部分都以極快的速度圍繞著地球進行低軌道運行。克萊思說,“距離災難性的一系列撞擊可能只有20年左右,到那時所有低軌道的衛星都有可能被撞出軌道。” 首次提出“誘入大氣層” 澳大利亞政府宣布將拿出2000萬美元用于合作研究用激光對太空垃圾進行定位、跟蹤最終移除。研究團隊將整合政府、學術界及航空業界多方力量,預計總投入需要9000萬美元。其實,使用激光對付太空垃圾的想法不是第一次提出來,不過這......閱讀全文
在航天領域,美國依舊扮演著全球航天領導者的角色,有序推動空間研究和深空探索任務的開展。2020年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歐洲空間局攜手研制的“太陽軌道飛行器”成功發射,并在4個月后完成了首次掠日飛行,開始幫助科學家揭示太陽磁場的奧秘;7月,NASA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開始人
主要開展軍事關鍵技術研發。成立66年來,該署一直資助互聯網、半導體、個人計算機操作系統、激光器、GPS等領域的研究。近年來,DARPA以“科技支撐國家安全”為口號,布局四大領域,重點部署了一批顛覆性的技術項目,值得我們關注。 復雜軍事系統領域 當今的美軍還在依賴綜合運用電子、光學、軟件、機械
2008年,美軍在太平洋發射“標準導彈-3”擊落間諜衛星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30日消息,據美國太空網報道,近期,科學家提出一個問題:如果通信人造衛星在太空中失控或發生故障,當它們被當作太空垃圾進行處理時會出現什么后果?試想如果前蘇聯時期的人造衛星攜帶的核反應堆出現泄漏該怎么辦?當人造
港媒稱,北京的一位環境學家表示,內地建成的由衛星遙感和地基遙感激光雷達組成的顆粒物遙感監測網絡將提高首部周邊環境監測讀數的準確性。 據香港《南華早報》2月8日援引《科技日報》報道,在最近的一個霧霾防治專家座談會上,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的李倩博士說,北京的環境遙感監測系統可實現對國內主流環境衛星的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發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全文如下: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 (2011年1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錄 前言 一、減緩氣候變化 二、適應氣候變化 三、基礎能力建設
2016國際棕地治理大會——暨首屆中國棕地污染與環境治理大會于10月25~28日在北京召開。會議以“中國棕地污染和環境治理”為主題, 500余名國內外學界、業界同仁參加了會議。 國際棕地治理大會(CleanUp Conference)起源于澳大利亞,是國際知名的污染場地治理修復方面的會議。會議
5月2日是我的生日。三十五歲以后,每到這一天,我會最深刻地認識到:父母是我最好的老師。海拔越高的地方,植物的生長越艱難,但是越艱難的地方,植物的生命力就越強。——摘自鐘揚日記 武漢市武昌一個普通小區,住著鐘揚的父母。同是八十二歲的鐘美鳴、王彩燕夫婦,退休前在湖北省教育廳機關工作。這是一個溫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