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工程所雙組元貴金屬異質結構納米材料研究獲進展
貴金屬納米材料獨特的性質和優異的性能與其形貌組成及內部結構密切相關。具有復雜結構的雙組元貴金屬納米材料除具有納米微粒的特性外,又存在內部結構引起的電子耦合和晶格應變等效應,調控雙組元貴金屬納米材料的形貌結構,可望實現對其性能的控制,進一步實現納米材料的多功能化。 近期,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多相復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楊軍研究員的課題組成功地制備出一種星星狀Ag-Pt雙組元貴金屬異質結構納米材料(Bimetallic Ag-Pt nanoparticles with stellated morphologies)。該雙組元貴金屬異質結構納米材料是Pt在多重孿晶Ag的晶界上競爭性生長的結果。該方法可進一步拓展,將內核Ag顆粒選擇性除去,獲得具有中空結構的星星狀Pt納米材料(Hollow structured Pt nanoparticles with stellated morphologies)。這種特殊形貌結構的納米材料......閱讀全文
關于鋰電池負極材料納米材料的結構介紹
納米結構是以納米尺度的物質單元為基礎按一定規律構筑或營造的一種新體系。它包括納米陣列體系、介孔組裝體系、薄膜嵌鑲體系。對納米陣列體系的研究集中在由金屬納米微粒或半導體納米微粒在一個絕緣的襯底上整齊排列所形成的二位體系上。而納米微粒與介孔固體組裝體系由于微粒本身的特性,以及與界面的基體耦合所產生的
熱噴涂高性能納米結構陶瓷涂層材料
成果介紹 本發明被廣泛應用于美國軍艦、潛艇、掃雷艇和航空母艦設備上的數百零部件和航空發動機、渦輪機、汽輪機葉片上,保護高溫合金機體免受高溫氧化、腐蝕、磨損。采用先進的納米粉再造粒技術制備出的納米結構的熱噴涂陶瓷涂層具有獨特的三維網絡結構和明顯的納米尺寸晶粒。所開發出的納米結構氧化鋁/氧化鈦
納米結構電荷俘獲材料及存儲項目課題通過驗收
9月29日,由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承擔的納米研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0年項目“納米結構電荷俘獲材料及高密度多值存儲基礎研究”課題驗收會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院吳德馨院士、解思深院士、李樹深院士、高鴻鈞院士、南京大學鄭有炓院士等相關專家、項目主管部門代表以及項目組成員等參加了會議。
《自然—材料學》:自組裝納米結構性能超越骨骼
??? 我們知道,鳥類的骨骼和樹木的樹干結構都經過了長期的自然進化,才達到強度和密度的完美平衡。美國科學家最近發現,自組裝納米結構能夠超越這些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在更加多孔的同時,又不會過于降低強度。相關論文發表在6月的《自然—材料學》上。?進項該項研究的是美國Sandia國家實驗室、新墨西哥大學
新型仿生結構納米復合陶瓷潤滑材料研究獲進展
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潤滑與防護材料研究發展中心胡麗天研究員帶領的課題組在新型仿生結構納米復合陶瓷潤滑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高性能結構陶瓷具有耐高溫、耐磨損、
《自然—材料學》:自組裝納米結構性能超越骨骼
??? 我們知道,鳥類的骨骼和樹木的樹干結構都經過了長期的自然進化,才達到強度和密度的完美平衡。美國科學家最近發現,自組裝納米結構能夠超越這些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在更加多孔的同時,又不會過于降低強度。相關論文發表在6月的《自然—材料學》上。?進項該項研究的是美國Sandia國家實驗室、新墨西哥大學
新技術揭示鐵電納米材料亞原子結構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9日(北京時間)報道,最近,美國能源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等利用電子全息攝影技術,拍下鐵電納米材料亞原子結構,并揭示了它的性質。研究人員指出,這是迄今拍下鐵電亞原子結構最小尺度,有助于理解鐵電材料的性質,擴大其研發和應用,研發新一代先進電子設備。相關
納米結構單元組裝與仿生納米復合材料研制取得進展
無序納米線被組裝成具有周期性結構的有序一維超細納米線薄膜 目前,國際上有關納米結構組裝技術與仿生結構材料研究領域的挑戰之一,是如何實現將功能化的納米結構單元組裝成有序的組裝體,以獲得新的功能和應用。受具有優越力學性能的生物材料體系如貝殼、飛鳥骨骼等微觀結構與其性能關系的啟示,如何仿
納米服裝,真的有納米材料嗎?
越來越多的高科技已經進入到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比如納米服裝。將納米級的微粒覆蓋在纖維表面或鑲嵌在纖維甚至分子間隙間,利用納米微粒表面積大、表面能高等特點,在物質表面形成一個均勻的、厚度極薄的(肉眼觀察不到、手摸感覺不到)、間隙極小(小于100nm)的‘氣霧狀’保護層。使得常溫下尺寸遠遠大于100nm的
近物所納米材料結構調控研究獲得新進展
最近,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材料研究二組的科研人員利用重離子徑跡模板和電化學沉積技術,成功實現了銅納米線晶體學特征的調控。相關結果發表在Nanotechnology 21(2010)365605上,并得到了審稿人的高度評價。文章發表后立即引起了英國物理學會社區網站nanotech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