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學家研制出無閃爍新型納米晶體
據《自然》雜志網站與《每日科學》網站報道,十多年來,由于光學閃爍現象,科學家在以單個分子制成可持續發光的光源領域的嘗試一直未果。而今,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科學家破解了這一現象背后隱藏的基本物理原理,并與柯達公司、美國海軍實驗室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一起研制成一種能持續發光的納米晶體,并已合成出具有各種組成的納米晶體。此項發現很有可能為研制更廉價與更多用途的激光、更明亮的LED照明設備等打開大門。 許多分子,以及只有10億分之一米大小的晶體,都能吸收和發射光子。與向外輻射光子不同的是,在其吸收光子的隨機期,能量將被轉化為熱量,導致能量的白白流失。而這些“黑暗”時期與其輻射光子的正常時期交替出現,就會造成分子及晶體的“閃爍”現象。 領導該項研究的是羅切斯特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托德·克勞斯,研究人員在對已合成的新型納米晶體進行逐一檢查后,并沒有發現預想中的閃爍現象。即使在持續監測4個小時后,仍未發生一次閃爍,這是前所未聞的現象......閱讀全文
智能納米晶體對癌癥宣戰
在醫學上,在體內特定區域靶向藥物一直都是一個艱巨的難題。通常出現兩方面原因:第一,藥物本身沒有高效發揮其功能的途徑;另一方面它們在體內擴散過程中會殺死一大堆健康細胞,從而產生嚴重的副作用。但是,現在科學家們正努力地研究一些能指導藥物特定靶向正確位置的智能納米材料,從而解決這一醫學難題。 當前大
首塊納米晶體“墨水”制成的晶體管問世
晶體管是電子設備的基本元件,但其構造過程非常復雜,需要高溫且高度真空的條件。美韓科學家在《科學》雜志上報告了一種新型制造方法,將液體納米晶體“墨水”按順序放置。他們稱,這種效應晶體管或可用3D打印技術制造出來,有望用于物聯網、柔性電子和可穿戴設備的研制。 據賓夕法尼亞大學官網消息,研究人員在
納米紙有機晶體管問世
近日,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黃佳、美國馬里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Hu Liangbing等共同完成的研究論文《全透明可彎曲納米紙晶體管》,在線發表于納米科學技術領域權威期刊ACS Nano。 “透明化、可彎曲是電子產品未來發展的兩個重要方向。這一成果最大的創新點,
精準控制一維納米晶體
科學家在日前出版的《科學》雜志網絡版上報道了一種對一維納米晶體直徑、長度、長徑比、組分、形貌以及結構進行精準控制的合成技術。此項研究主要由鄭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龐新廠完成。該雜志同期發表相關評論文章,介紹了龐新廠以纖維素基的瓶刷狀嵌段共聚物為單分子納米反應器,獨創一種能制作任何類型納米晶
納米紙有機晶體管問世
近日,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黃佳、美國馬里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Hu Liangbing等共同完成的研究論文《全透明可彎曲納米紙晶體管》,在線發表于納米科學技術領域權威期刊ACS Nano。 “透明化、可彎曲是電子產品未來發展的兩個重要方向。這一成果最大的創新點,是將全透明
納米晶體分子的特性和應用
中文名稱納米晶體分子英文名稱nanocrystal molecule定 義由分子生成納米量級的晶體。晶體顆粒尺寸小到納米量級時將導致聲、光、電、磁、熱等性能呈現新的特性,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分子生物學領域,DNA可作為制備納米晶體的分子模板。如在雙鏈DNA分子表面所裝配的多層金原子納米顆粒簇,形成
碳納米晶體管性能首次超越硅晶體管
據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官網近日報道,該校材料學家成功研制的1英寸大小碳納米晶體管,首次在性能上超越硅晶體管和砷化鎵晶體管。這一突破是碳納米管發展的重大里程碑,將引領碳納米管在邏輯電路、高速無線通訊和其他半導體電子器件等技術領域大展宏圖。 碳納米管管壁只有一個原子厚,是最好的導電材料之一,
首個10納米以下碳納米管晶體管問世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2日(北京時間)報道,來自IBM、蘇黎世理工學院和美國普渡大學的工程師近日表示,他們構建出了首個10納米以下的碳納米管(CNT)晶體管,而這種尺寸正是未來十年計算技術所需的。這種微型晶體管能有效控制電流,在極低的工作電壓下,仍能保持出眾的電流密度,甚至可超過同尺
r-TIAL納米晶體材料的合成
納米晶體材料的合成一直面臨產量與尺寸的問題。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采用行星式高能球磨機研發一種合成納米?-TiAl晶體的革新性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德國 Fritsch公司的P4----可變轉動速率比行星式高能球磨機,使用碳化鎢的研磨裝置,利用機械合金的方法,而無需其他的操作,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樣品 的
納米線晶體管能自我修復
據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光譜》雜志網站11日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AIST)合作,研制出了一款能自我修復的晶體管。研究人員表示,最新自我修復技術有助于研制單芯片飛船,其能以五分之一光速飛行,在20年內抵達距太陽系最近的恒星“比鄰星”。 今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