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衰老調控分子機制被發現可提高水稻產量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儲成才研究組梁成真博士通過對一早衰突變體的研究,首次闡明了水稻葉片衰老的分子調控機制。這一發現可顯著延緩水稻葉片衰老,延長灌漿時間,從而提高水稻的結實率和千粒重,最終使水稻產量得到顯著提高。上述研究成果6月20日在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衰老是生物有機體發育的必經階段,更是生命體命運走向的關鍵轉折點。植物過早啟動衰老進程會對植物正常的營養利用和發育產生不良影響。很多雜交水稻品種存在葉片早衰現象,嚴重阻礙產量,且破壞灌漿的形成,最終降低稻米品質。理論上推算,有早衰現象的水稻品種在正常生活周期中葉片衰老每推遲一天即可增產2%,生產實踐上也可達到1%左右。因此,揭示植物衰老的分子調控機制是農業生產需要迫切解決的重大應用課題。 葉片衰老在很大程度上受植物發育年齡和體內信號因子的調節。脫落酸(ABA) 是植物五大激素之一,在植物衰老時,體內ABA含量急劇升高,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閱讀全文
水稻衰老調控分子機制被發現-可提高水稻產量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儲成才研究組梁成真博士通過對一早衰突變體的研究,首次闡明了水稻葉片衰老的分子調控機制。這一發現可顯著延緩水稻葉片衰老,延長灌漿時間,從而提高水稻的結實率和千粒重,最終使水稻產量得到顯著提高。上述研究成果6月20日在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衰
遺傳發育所水稻葉片衰老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葉片是植物主要的光合器官,是植物生長能量和有機物質的主要來源地。以水稻為例,籽粒灌漿所需營養物質的60%~80%來自葉片光合作用。因此,葉片的功能直接影響作物的最終產量和品質。研究表明,成熟期水稻功能葉片每延遲1天衰老,可增產1%左右。因此,研究葉片細胞死亡的分子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我國科學家發現水稻葉片衰老死亡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儲成才課題組發現,一氧化氮(NO)作為信號分子,參與了過氧化氫誘導的水稻葉片細胞死亡。詳細的分子、生理及生化分析結果表明:強光條件下,突變體葉片中NO含量的升高和降低,可分別加重和減輕水稻葉片細胞死亡程度。蛋白質亞硝基化(NO最主要的
遺傳發育所在水稻衰老延遲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褪黑素(Melatonin,化學名:N-乙酰-5-甲氧基色胺),又稱松果體素,是人腦中央的松果腺在夜間分泌的一種激素,參與人體多種生理調節過程,包括晝夜節律和光周期反應,因此,常用于調整飛行時差和睡眠失調導致的生物鐘紊亂,改善睡眠、治療神經衰弱等。褪黑素還具有很強的抗氧化能力,可快速清除多種活性
這個沙生植物原來真能抗衰老
鎖陽是我國西北地區的沙生植物,自古以來在民間就有“不老藥”的別稱,鎖陽真的具有抗衰老功效?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陳貴林教授團隊憑借對鎖陽多糖抗衰老機理的突破性研究,讓這一問題有了肯定的答案,并因此在剛剛結束不久的西北六省區沙產業創新創業大賽上榮獲大獎。 提高端粒酶活性,“不老藥”有科學依據
植物所在水稻灌漿研究中取得進展
水稻胚乳是人類最主要的糧食來源之一,其結構包含內側的淀粉胚乳和外側的糊粉層。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以蔗糖形式從篩管組織運輸到籽粒。前人的研究認為蔗糖在到達籽粒之后先分解成果糖和葡萄糖,然后通過單糖轉運蛋白運輸至淀粉胚乳進而合成淀粉。蔗糖是否直接進入、如何進入淀粉胚乳的機制一直不很清楚。
植物所揭示水稻耐寒調節新途徑
全球氣候變化引起的局部溫度異常直接威脅作物生產。對作物耐受低溫的機制進行研究,有利于基于分子設計的作物遺傳改良工作的開展。目前,水稻耐寒信號轉導途徑框架業已建立,但其成員間的調節機制卻知之不多。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種康率領的研究團隊,針對OsbHLH002為核心的調控途徑開展研究
植物所揭示水稻耐寒調節新途徑
全球氣候變化引起的局部溫度異常直接威脅作物生產。對作物耐受低溫的機制進行研究,有利于基于分子設計的作物遺傳改良工作的開展。目前,水稻耐寒信號轉導途徑框架業已建立,但其成員間的調節機制卻知之不多。OsMAPK3-OsbHLH002-OsTPP1途徑調節水稻耐寒性模式圖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植物
水稻幼苗或其它禾木科植物提取
實驗概要本實驗以水稻幼苗(禾本科)、李(蘋果)葉子為材料,學習基因組DNA提取的一般方法。實驗原理基因組DNA的提取通常用于構建基因組文庫、Southern雜交(包括RFLP)及PCR分離基因等。利用基因組DNA較長的特性,可以將其與細胞器或質粒等小分子DNA分離。加入一定量的異丙醇或乙醇,基因組的
植物所證實水稻是多次起源的產物
亞洲稻又稱水稻(Oryza sativa?L.)。亞洲稻包括粳稻(Japonica)和秈稻(Indica)兩個亞種,不僅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也是理論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視的模式生物。盡管迄今針對水稻開展了大量研究,但關于水稻起源/馴化的歷史已爭論了半個多世紀,存在各種推論和觀點。目前存在兩種主流假說
植物園揭示WRKY蛋白通過赤霉素途徑調控植物衰老進程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余迪求團隊在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了題為Arabidopsis WRKY45 interacts with the DELLA protein RGL1 to positively regulate age-triggered leaf s
Oncotarget:6類植物提取物能夠延緩衰老
“不老泉”也許只是一個傳說,但這從未阻止科學家們尋找科學地獲得“長生”的腳步。近年來,研究者們對rapamycin、metformin等藥物的興趣濃厚,主要在于它們能夠有效地延長壽命并且有治療疾病的能力。 然而,最近一項研究表明這些藥物的抗衰老能力已經不再獨樹一幟了:一些植物提取物含有目前已知
水稻施肥如何把握?這款植物生理儀器全面指導
進入8月,南方一些地區的早稻就要開始收割,水稻從插秧到收獲一般為120--140天。在這4個多月的生長期里,農民辛辛苦苦,給水稻施肥、灌溉、除草、滅蟲。就拿施肥來說,就很不簡單,要知道,水稻在這4個多月的生長期里對營養的需求多樣,大概需要吸收9種大量營養元素和7種微量營養元素,其中碳、氧、氫、鈣
水稻施肥如何把握?這款植物生理儀器全面指導
進入8月,南方一些地區的早稻就要開始收割,水稻從插秧到收獲一般為120--140天。在這4個多月的生長期里,農民辛辛苦苦,給水稻施肥、灌溉、除草、滅蟲。就拿施肥來說,就很不簡單,要知道,水稻在這4個多月的生長期里對營養的需求多樣,大概需要吸收9種大量營養元素和7種微量營養元素,其中碳、氧、氫、鈣、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水稻耐熱調控新途徑
全球氣候變暖成為威脅世界糧食安全的一大重要問題,據報道,年平均溫度每升高1℃,將會對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帶來3%~8%左右的減產。植物在與高溫的長期對抗中,進化出了不同的應對機制:一方面,植物可以通過“積極應對”來提高自身對于未折疊蛋白的清除能力,從而維持蛋白內穩態平衡以獲得高溫抗性(如T
植物葉片樣品(水稻、黃瓜、苜蓿等)研磨提取-DNA
實驗樣品:新鮮植物葉片(水稻、黃瓜、苜蓿等)實驗儀器:鼎昊源TL2010S中通量組織研磨儀TL2010S 中通量組織研磨儀,可編程,操作簡單,適用各種樣品,避免交叉污染,提高實驗數據重復性。 配合獨有的冷凍操作配件,方便組織核酸提取。 同樣的研磨效果省時、省力將您從繁雜手工研磨中解脫出來,100 多
植物所等發現水稻感知冷害的分子機制
水稻起源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對低溫脅迫非常敏感,尤其是苗期和孕穗期,這限制了其種植的地理位置。人工馴化和選擇使粳稻種植延伸到年積溫較低的寒區地帶。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種康研究組與中國水稻研究所及其他合作者合作,發現了水稻感受低溫的重要QTL基因COLD1及其人工馴化選擇的SNP賦予粳稻耐寒
《分子植物》:自帶除草劑抗性的水稻問世
近日,《分子植物》在線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周煥斌團隊最新成果,他們應用單堿基編輯技術(BEMGE)介導植物內源基因定向進化,開發出具有除草劑抗性的水稻新種質。植物基因進化的BEMGE原理和程序。周煥斌供圖 通訊作者周煥斌介紹,通過BEMGE技術發掘出不同農藝性狀及強度等位基因
植物學報:水稻食味品質改善新基因
水稻胚乳直鏈淀粉含量(AC)是稻米重要的品質性狀之一,長期以來是衡量稻米食用和烹飪質量(ECQ)的關鍵指標。AC過高,米飯較硬,食味變差;AC過低會使米飯太粘,且會影響稻米的外觀品質。因此,AC含量適中的“軟米”類型兼具了所需的優點。 稻米胚乳中直鏈淀粉主要通過蠟質基因(Wx)編碼顆粒結合淀
中美科學家發現大幅提高水稻抗旱性蛋白
中美研究人員1日說,利用基因技術讓水稻及其他作物產生大量PYL9蛋白,可顯著提高它們的抗旱性能,從而幫助提高糧食安全。 這項成果當天發表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由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與美國珀杜大學等單位聯合完成。 論文第一作者、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趙楊告訴新華社記
華南植物園:荔枝果實衰老受miRNA調控
荔枝色澤鮮艷,營養豐富,具有較高的商業價值。然而,在采收后1-2天內荔枝就會變質,主要體現為果皮褐色。調控荔枝果實衰老的因素很復雜。MicroRNAs作為負調控因子參與了幾乎所有的生理過程。在最新的一項研究中,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植物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從miRNA水平探究了荔枝果實衰
武漢植物園揭示褪黑素誘導植物抗逆和抑制葉片衰老的機制
褪黑激素是迄今發現的最強的內源性自由基清除劑,在動物中其具有促進睡眠、調節時差、抗衰老、調節免疫、抗腫瘤等多項生理功能。近年來研究發現植物中也含有褪黑激素并已經在多種植物中特別是食用和藥用植物中檢測出來,因此在植物中廣泛進行褪黑激素的研究將對人類的營養、醫藥和農業提供非常有益的信息。 狗牙根(
“植物疫苗”促水稻增產增效,多指標均顯著提高
“接種了‘植物疫苗’的水稻(兆優5455)畝產達到779.85公斤,平均增產14.85%,穗數增加7.79%。”10月8日,“植物疫苗誘導水稻防病抗病、促進增產增效綠色技術”田間示范觀摩會在湖北襄陽襄州區舉辦,專家組現場宣布測產結果。科技日報記者 吳純新 攝走進示范種植的田間,記者看到,經“植物疫苗
植物所等在低鎘水稻研究中取得進展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全國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然而,水稻容易吸收和富集重金屬元素鎘,使得鎘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并在人體內長期積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我國稻米鎘污染問題形勢嚴峻,其中南方稻米鎘污染情況尤為嚴重。我國栽培稻分成秈、粳兩個亞種,秈稻主要在南方地區種植,較粳稻具有更強的鎘積
植物所發現水稻低溫適應性的“分子開關”
植物協調應對逆境脅迫的防御反應和器官發育的環境塑造,是植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適應多變環境的基本條件。因此,植物適應環境的分子機制是植物科學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也是作物分子設計的理論基礎。但當前研究對逆境下植物調節生長發育與防御反應間動態平衡的分子機制的認識并不清晰。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
水稻條紋病毒解除寄主植物防御機理揭示
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該院植保所周雪平研究員領銜的團隊,在前期對水稻條紋病毒(RSV)的生物學、編碼蛋白功能及病毒病防控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探索了它和寄主植物之間的博弈,發現病毒在與植物共進化過程中精巧地調控著植物防御蛋白水平,從而幫助病毒快速建立侵染。該成果新近發表于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分子植物》
給秧苗“吃小灶”:植物工廠水稻育種加速器
沒有陽光、雨水和土壤,能種出糧食來嗎? 農業科學家說:“能,而且長得更快!” 2021年10月,在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一幢泛著紅紫色柔光的玻璃小屋格外亮眼。 這可是一座植物工廠。四層栽培架上,一排排水稻青苗齊整整扎在特殊的營養液里,在顆顆彩色LED節能燈的“撫觸”下,正奮力拔節
杭師大沈波組:水稻葉片衰老相關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
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隨著人口的增長,人類對大米的需求不斷增加。為確保糧食安全,提高水稻生產成為人類的首要任務之一。但是,水稻籽粒的產量往往受到葉片衰老的嚴重影響。例如,梁優培9號(LYP9)超級雜交稻具有較高的抗病性優勢,但對衰老較敏感,常導致水稻產量下降。因此,了解水稻葉片的衰老機制將有
植物抗倒伏測定儀讓小麥水稻倒伏大幅減少
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從播種到收獲,期間會受到重重的考驗,這中間有病蟲害的考驗,也有氣候環境的考驗。要能經受住這些考驗,除了需要農人細心照料之 外,還要求作物本身品質好,抗考驗能力強。以作物倒伏為例,如果作物的莖稈強度高,那么抗風能力就強,倒伏現象就可大幅減少,有效避免糧食損失,反之則會出現大面積
植物所等發現新水稻谷粒大小調控開關
水稻是我國三大主糧之一,其谷粒大小和形狀(粒型)決定稻米的產量和外觀品質。近十年來,水稻粒型調控機理研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許多重要粒型基因被克隆和研究。但目前已知的多數粒型基因難以歸類到已知調控途徑,報道的信號通路信息也呈現片斷化的特點,極大限制了對粒型調控分子機理的認識,制約了其在作物高產優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