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癌癥基因組測序項目,每天都在發現可能與腫瘤形成有關的新基因。黏連蛋白(cohesin)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cohesin是一種圍繞DNA的環狀蛋白復合體,控制著細胞的分裂。就在幾個月前,人們通過測序數以千計的腫瘤樣本發現,STAG2是一些癌癥中(例如膀胱癌和黑色素瘤)突變最為頻繁的基因之一。STAG2基因的產物就是cohesin的一個組分。 現在人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理解cohesin與癌癥發展之間的關系,目前這方面的數據還很少。西班牙國家癌癥研究中心(CNIO)的Ana Losada是研究cohesin的資深專家,日前她在Nature Reviews Cancer雜志上發表綜述,總結了cohesin研究的一些最新進展,探討了cohesin的作用、調控機制、及其與腫瘤的潛在關聯。 這篇文章介紹道,cohesin能夠阻止姐妹染色單體過早分離,有助于細胞將遺傳物質平分給子細胞和DNA的修復。 “近幾年來,一些研究發現......閱讀全文
【摘要】 目的:探討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與膀胱癌發生發展的關系。方法:應用免疫組化方法檢測了48例膀胱癌存檔標本和4例正常膀胱組織中bFGF的蛋白表達。結果:48例膀胱癌存檔蠟塊中有23例陽性,浸潤性癌顯著高于淺表癌(P<0.01),除G1和G2之間外各分級陽性率之間差異也有顯著性。陽
研究背景 膀胱癌(Bladder cancer)是一種常見的泌尿系統腫瘤,由于易轉移,死亡率高,5年生存率只有8.1%。因此,研究膀胱癌的發病機制,有助于對膀胱癌的診斷和治療。circRNA是一類具有閉合環形結構的非編碼RNA,是現階段轉錄組學研究的新星。本研究從circRNA的角度出發,
研究背景 膀胱癌(Bladder cancer)是一種常見的泌尿系統腫瘤,由于易轉移,死亡率高,5年生存率只有8.1%。因此,研究膀胱癌的發病機制,有助于對膀胱癌的診斷和治療。circRNA是一類具有閉合環形結構的非編碼RNA,是現階段轉錄組學研究的新星。本研究從circRNA的角度出發,
研究背景膀胱癌(Bladder cancer)是一種常見的泌尿系統腫瘤,由于易轉移,死亡率高,5年生存率只有8.1%。因此,研究膀胱癌的發病機制,有助于對膀胱癌的診斷和治療。circRNA是一類具有閉合環形結構的非編碼RNA,是現階段轉錄組學研究的新星。本研究從circRNA的角度出發,深入闡述
5月4日,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Biochemical Biology 在線發表了南京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教授嚴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黃銳敏、周虎和南京大學附屬鼓樓醫院泌尿外科系教授郭宏騫的合作研究成果Wnt7a activates canonical Wnt signal
5月4日,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在線發表了南京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教授嚴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黃銳敏、周虎和南京大學附屬鼓樓醫院泌尿外科系教授郭宏騫的合作研究成果Wnt7a activates canonical Wnt signa
來自南京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附屬鼓樓醫院泌尿外科系,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Wnt7a activates canonical Wnt signaling, promotes bladder cancer cell invasion, and is suppressed b
來自南京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附屬鼓樓醫院泌尿外科系,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Wnt7a activates canonical Wnt signaling, promotes bladder cancer cell invasion, and is suppressed b
來自深圳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研究人員基于CRISPR-Cas9系統,構建出了可以鑒別、靶向和控制膀胱癌細胞的與門(AND gate)遺傳回路。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發表在11月6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蔡志明(Zhiming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徐潔杰教授和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許樂博士團隊合作,對733個符合納入標準的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研究發現,肌層浸潤性膀胱癌腫瘤中分泌的白介素IL22細胞,在誘導抗腫瘤免疫障礙與輔助化療抵抗性中發揮重要“壞”作用,該成果對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的化療和免疫治療選擇提供了新思路,對
scFv抗體對RT112細胞表達的FGFR3的活性:使用FACS檢測了scFvs和膀胱癌RT112細胞表達的天然FGFR3蛋白的結合活性。如圖3A所以,首先檢測了6個scFvs噬菌體克隆,6個克隆都可以和膀胱癌RT112細胞發生顯著的反應。然后,檢測純化后的4個scFvs蛋白(3B,3C,2D,7D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郭劍明教授團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基礎醫學院代謝與分子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黨永軍教授研究團隊以及美國喬治城大學劉學峰教授團隊共同協作完成了一項針對“膀胱癌經尿液無創腫瘤細胞培養與藥敏預測”的創新研究成果,該項目為世界首次成功利用膀胱癌患者尿液分離培養出可穩定擴增傳代的膀胱癌細
Alberta大學的研究者發表了一些新發現,洞悉了泳池中的一些物質在人們最喜歡的游泳娛樂中陰魂不散。王偉(音)和她在加拿大阿爾伯特埃特蒙頓的環境和毒理分析團隊,著手進行了一項使用AB API 5000? LC/MS/MS系統,測定泳
SSR分子標記實驗: PCR反應實驗操作注意事項:PCR 反應過程中應特別注意不要使樣品相互污染, 以免造成試驗結果不準確, 同時也要注意所加試劑或樣品必須是經過混勻后的液體, 這樣才能保證反應液各成分的濃度和體積的均一性 所用試劑需從正規商家購進, 以保證試劑的質量。BEAS-2B細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普渡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炭疽或有望幫助抵御膀胱癌;來自美國CDC的數據顯示,每年美國大約有7.2萬新發膀胱癌患者,其中大約1.6萬人死亡,而且膀胱癌是一種治療費用較為昂貴的癌癥之一。
膀胱癌是泌尿生殖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其發病率及病死率均列泌尿生殖系統腫瘤的首位。 2015年全國新確診為膀胱癌的患者人數超過8萬,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萬,約70%以上首診時是淺表性癌。膀胱癌的高復發率和治療后期的并發癥是臨床治療的兩大難題。深入研究膀胱癌的發病機制、發展過程及轉移規律
膀胱癌是泌尿生殖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其發病率及病死率均列泌尿生殖系統腫瘤的首位。 2015年全國新確診為膀胱癌的患者人數超過8萬,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萬,約70%以上首診時是淺表性癌。膀胱癌的高復發率和治療后期的并發癥是臨床治療的兩大難題。深入研究膀胱癌的發病機制、發展過程及轉移規律
最近一項研究表明,一種從瘧原蟲中提取出來的蛋白質能夠有效阻止化療耐受性的膀胱癌細胞的生長。這一發現將會為這類癌癥患者提供新的治療方法。 "這是首次發現瘧原蟲體內的蛋白質能夠治療癌癥",來自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助理教授Mads Daugaard說道:"目前對于膀胱癌的
在2014年2月28日的國際生化及分子生物學領域知名學術期刊《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雜志上在線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中,南京大學嚴俊博士帶領的研究小組首次發現,SRC-3超表達與人類膀胱癌組織樣本中的HIF1α靶基因水平升高有關。SRC-3超表達
根據EvaluatePharma的數據,癌癥是銷售量最大的治療領域,據預測,到2022年,全球腫瘤治療銷售額將達到1922億美元,同時,癌癥藥物市場份額也將增長到17.5%。在本文中,小編匯總了2017年前三季度十大癌癥藥物排行榜。 10 Velcade? (硼替佐米) 銷售商:強生
#10. Velcade? (硼替佐米) 銷售商:強生和武田制藥 藥物類型: 蛋白酶體抑制劑 適應癥:多發性骨髓瘤、套細胞淋巴瘤 2017年Q1-Q3季度銷售額:17.8億美元(強生8.43億美元+武田9.37億美元) 2016年Q1-Q3季度銷售額:18.76億美元(強生9.5億美元
據英國《電訊報》報道,近日,美國醫學專家在癌癥研究領域取得突破:他們成功地逆轉了癌細胞的發育,使細胞的癌變過程不再繼續進行。這項突破性成果將可能引出新的癌癥治療手段甚至直接逆轉癌癥發病進程。 科學家們通過恢復細胞內調節自身生長的控制機制,從而阻止細胞危險的無節制生長和癌變,首次成功地將乳腺癌
在2014年接近尾聲的時候,埃博拉病毒依然占據著全世界的各大頭條,而研制出“拯救”世界于抗埃博拉新藥的希望也似乎越來越明顯。Mapp、Sarepta、Tekmira三家制藥公司正在與世界衛生組織、Wellcome 基金會等其他組織一同在西非開展臨床試驗。還有好消息是,OncoSynergy制藥公
RNA干擾(RNA interference, RNAi)技術可以特異性沉默靶基因的表達,是一種很有前途的癌癥治療方法。 近日來自中南大學湘雅三院泌尿科和中南大學前列腺疾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天然埃洛石納米管(natural halloysite nanotube, HNT)可以輔助遞送一種針
北卡大學科學家綜合分析了非侵染性膀胱癌的遺傳特征后發現,膀胱癌與乳腺癌有類似的遺傳特征。該發現對理解癌癥的遺傳基礎和開發膀胱癌治療方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相關報道發表在近期的PNAS雜志上。 科學家分析了262例膀胱癌細胞,發現非侵染性膀胱癌有兩種類型--基底細胞型和內腔型。而該兩種類型與乳
很多被廣泛研究的細胞系繼續被Korch 背后的海拉癌細胞淹沒。 我希望自己的工作是在正確方向上的一個額外動力。我們所有人都希望文獻的金字塔能牢固地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 “我稱自己為校正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遺傳學家Christopher Korch說。他急切想校正的是已困擾生物醫學研究半個多世紀
如果把研發抗癌新藥的過程比作10公里長跑,中山大學藥理學教授顏光美認為,他帶領的團隊順利跑完了第一公里。顏光美的實驗團隊在全球內首次發現,在自然界存在的病毒M1具有選擇性殺傷多種腫瘤細胞的特性。這是否意味一種新的抗癌療法有望在未來誕生?現在的癌癥患者有無希望受益于此?昨日,顏光美在中山大學北校區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生物醫學組近期發展了一種新型光控聚乙二醇(PEG)剝離型智能納米顆粒,并將其用于增強腫瘤細胞靶向和深度滲透的研究。論文近期發表在Nano Letters(DOI: 10.1021/acs.nanolett.9b00737)上。 小分子藥物通常不具備特異性識別和
免疫治療的出現已極大地改變了腫瘤科醫師對于一些癌癥的治療方法,然而此前對于小細胞肺癌的研究進展卻依然有限。2018年8月,納武單抗(Nivolumab,opdivo)成為第一個被批準用于特定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讓我們終于可以從一個新的視角來治療這種嚴重的疾病。 近日,美國食品和藥
近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教授林天歆團隊揭示了膀胱癌轉移的新機制并鑒定出VEGF-C抗體治療的預測標記物。相關研究成果9月20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林天歆表示,該研究為膀胱癌淋巴轉移提供系統性的解決策略。 膀胱癌是我國泌尿男生殖系統最常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