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用電腦模擬暗物質模型更形象理解暗物質
三位來自美國和法國不同大學的物理學家近日利用一種經驗函數,通過計算機模擬了暗物質中的泡泡狀空間,更好地描述了暗物質的密度情況。模型顯示,這種泡泡空間的大小和年齡非常多樣,而泡泡邊緣密度最高。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迄今為止,人們對暗物質的情況還知之甚少。根據來自萬有引力研究的證據,科學家認為宇宙大部分是由暗物質組成,而這些暗物質幾乎不會與我們可見的宇宙部分發生相互作用,包括光在內。以往人們對暗物質的模擬并不一致。 為了更好理解這一點,研究人員根據能觀察到的情況制作了一個計算機模型。他們認為,如果人們能看到暗物質,它看起來可能更像骨骼的內部,有許多空格——由邊界物質隔開的空間。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3日報道,模擬顯示,由這種泡泡空間形成的暗物質類似于一種氣體,在自身萬有引力作用下,會向邊界內部垮塌。根據該模型,暗物質中的空間要比邊界更多。模型中排除了可見物質,但包括暗能量。有些理論認為,這種結構產生......閱讀全文
科學家用電腦模擬暗物質模型 更形象理解暗物質
三位來自美國和法國不同大學的物理學家近日利用一種經驗函數,通過計算機模擬了暗物質中的泡泡狀空間,更好地描述了暗物質的密度情況。模型顯示,這種泡泡空間的大小和年齡非常多樣,而泡泡邊緣密度最高。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迄今為止,人們對暗物質的情況還知之甚少。根據來自萬有引力研
解釋暗物質與可見物質起源有了統一模型
盡管科學家用了精確的宇宙測量方法,但據目前所知,宇宙能量中僅有約4.6%是由重子物質(正常原子)構成,23%由暗物質構成,剩下約72%由暗能量構成。而且,在可見宇宙中,幾乎所有的重子物質都是物質(重子帶正電荷)而不是反物質(重子帶負電荷)。物理學家最近提出了一種新機制,能同時解釋宇
美國地下暗物質實驗發現暗物質初步線索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英國BBC新聞網消息稱,繼本月初丁肇中團隊公布阿爾法磁譜儀項目首批研究暗物質成果后,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地下暗物質實驗——超級低溫暗物質搜尋計劃(Super-CDMS)日前報告了3個疑似暗物質事例,計算結果表明其是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的可能性為99.81%,不
美國暗物質研究專家:中國走上尋找暗物質的"最前沿"
“熊貓計劃”的暗物質探測器 由清華大學主導的中國暗物質實驗合作組近日在美國《物理評論D》上發表最新實驗結果稱,獲得了點電極高純鍺探測器在10吉電子伏特以下能區里最靈敏的暗物質實驗結果,并利用這一技術確定性地排除了美國CoGeNT實驗組幾年前給出的暗物質存在區域。 無獨有偶,由上海交通大學牽頭的“
科研團隊用暗物質模型成功解釋W玻色子超重現象
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范一中研究員、蔡岳霖研究員及博士研究生唐天鵬,與南京師范大學合作運用自主研發的整體擬合方法,詳細分析了W玻色子超重結果,發現此反常信號與暗物質存在很強關聯。該研究成果以《Inert Higgs dark matter for CDF II W-boson mass and
“暗物質”DNA影響大腦發育
實驗室小鼠幫助研究人員探尋令人困惑的“暗物質”DNA。圖片來源:Alexander Badyaev/naturepl.com 十多年來,由基因組中的“暗物質”片段(沒有明顯功能的纏繞在一起的DNA長鏈)帶來的謎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如今,一個團隊最終破解了這個謎題。 這個謎題集中在不編
“阿爾法磁譜儀2”升空搜尋暗物質和反物質
包括中國研究人員參與的大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阿爾法磁譜儀2”,4月29日(當地時間)由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送入國際空間站,開始長達十余年的尋找反物質、暗物質、多重宇宙以及探測宇宙射線之旅。 這一項目投入達20億美元,領導者為我們熟知的美籍華人丁肇中。對于搜尋在地球上還沒有任何現身苗頭的反
Cell:“暗物質”DNA影響大腦發育
十多年來,由基因組中的“暗物質”片段(沒有明顯功能的纏繞在一起的DNA長鏈)帶來的謎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如今,一個團隊最終破解了這個謎題。 這個謎題集中在不編碼蛋白質但在很多動物中保持相同的DNA序列。通過刪除其中一些“超保守元素”,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序列能微調編碼蛋白質的基因表達,進而指導大
研究揭示早期宇宙暗物質不足
一項新研究認為,在100億年前星系形成的高峰期,產星星系的外盤可能主要為恒星和氣體主導,而非暗物質。而對遙遠星系自轉曲線的最新測量結果似乎與早期星系形成的模擬結果不一致。 在星系內,恒星和氣體(重子成分)被認為與暗物質(非重子)混合在一起,暗物質占據總質量的主要部分。重子物質和非重子物質的占比
太陽核心可能“潛伏”著暗物質
據每日科學網8月5日報道,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一名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結果,與上個月公布的“太陽內部或正積聚暗物質”的報告不謀而合。該科學家宣稱,太陽內部中心不但“潛伏”了暗物質,且在逐漸冷卻太陽的核心溫度。 7月2日,《物理評論快報》雜志的一篇論文闡述了來自牛津大學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