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和北京市將共建中科院北京懷柔科教產業園
中國科學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國科學院北京懷柔科教產業園合作協議簽字儀式6月12日在京舉行。建成后的園區將成為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集教育、科研、技術轉移轉化與企業孵化等功能于一體的科研學術中心。 據介紹,懷柔園區由教育基地、科研與轉化基地、北京綜合研究中心(基礎與前沿科學基地)三部分組成。入園項目將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大產業化項目、國家中長期大型科技基礎設施及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等項目為主。 中科院黨組成員、北京分院黨組書記何巖介紹,雙方將通過10年左右時間的努力,將園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重要影響力的科研學術中心,培養并聚集一批具有戰略型思維的高端科技領軍人才及其領銜的復合型創業團隊,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并匯聚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實力的高科技產業集團。在構建區域創新體系過程中,帶動首都科技創新能力持續發展,最終將園區建設成為國家自主創新體系的重要示范基地。 據了解,中科......閱讀全文
中科院與懷柔區共商科教產業園建設
1月29日下午,中科院副院長施爾畏與北京市懷柔區委書記張建東,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潘臨珠等領導舉行座談,研究懷柔科教產業園建設面臨的困難、存在的問題,尋求共識、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深化合作,推動懷柔科教產業園區建設。 座談會上,懷柔區副區長張勇介紹了懷柔科教產業園建設進展情況,
中科院和北京市將共建中科院北京懷柔科教產業園
中國科學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國科學院北京懷柔科教產業園合作協議簽字儀式6月12日在京舉行。建成后的園區將成為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集教育、科研、技術轉移轉化與企業孵化等功能于一體的科研學術中心。 據介紹,懷柔園區由教育基地、科研與轉化基地、北京綜合研究中心(基礎與前沿科學基地)三部分組
籌建中科院沈陽科教融合基地院
8月30日,籌建中國科學院沈陽科教融合基地院、市雙方座談會在北京舉行。 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副局長王穎介紹了中科院的教育資源。沈陽市委常委、副市長劉曉東介紹了在沈陽建設科教融合基地的重要意義和主要完成工作情況。科教融合基地選址確定在交通、環境、配套設施都十分優越的渾南區莫子山西側,緊鄰
中科院地學領域“科教結合”項目頒獎大會召開
11月26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學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和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聯合召開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地學相關培養單位工作研討會暨“科教結合”項目2010年獎學、獎教金頒獎大會。 研究生院副院長蘇剛首先介紹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科教結合”項目的總體情況。他指出,“科教結合”項
中科院與北京市座談懷柔產業園建設
日前,北京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召開院市共建懷柔科教產業園專題座談會。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施爾畏,中科院黨組成員、秘書長鄧麥村,北京市委常委、市委教工委書記茍仲文,北京市副市長張工等出席會議。 施爾畏對北京市一直以來給予中科院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他指出,中科院將一如既往地支持北京市經濟
“一帶一路”科教合作 中科院在行動
巴基斯坦是個農業國家,干旱是一個嚴重問題,在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穩定因素下尤其如此。近日,來自巴基斯坦的留學生Muhammad Athar Haroon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三年前,他來到CAS-TWAS(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家)空間減災卓越中心(SDIM)攻讀博士學位
中科院7個科教融合卓越中心通過咨詢論證
12月9日至22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科學、生物大分子、數學科學、凝聚態物理、智能計算、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生態環境科學等7個科教融合卓越中心咨詢論證會陸續召開,均通過了有關院內外專家對其實施方案的咨詢論證。 在各科教融合卓越中心咨詢論證會上,中科院發展規劃局、前沿科學與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了
中科院安檢人臉識別系統亮相民航科教創新成果展
6月13日,第一屆民航科教創新成果展在北京舉行。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科院重慶院”)與智慧航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擔轉移轉化的系列人臉識別技術產品在此次展覽上亮相。 在展覽現場,記者體驗了“安檢人臉識別輔助驗證系統”從安檢到登機的乘機全過程。
懷柔園區大科學裝置模塊工作推進專題會召開
為加快推進北京懷柔科教產業園區大科學裝置的地塊落實前期工作,6月25日上午,中科院副院長施爾畏組織前沿科學與教育局(籌)、重大科技任務局(籌)、科技促進發展局(籌)、條件保障與財務局(籌)和北京綜合研究中心等部門和單位,召開了大科學裝置模塊工作推進專題會,共同研究大科學裝置立項前
中科院北京超級云計算中心項目啟動
北京超級云計算中心奠基11月1日,中科院北京懷柔科教產業園區北京超級云計算中心在雁棲湖經濟開發區正式啟動。 該中心的啟動是落實北京市“祥云工程”行動計劃和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的重要舉措,將以建設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信息化基礎平臺為目標,通過提供面向工業設計、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