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揭示基因調節的新型分子機制 基因編碼的信息可以翻譯成為蛋白質,這些蛋白質最終會介導機體的生化代謝,其中信使RNA(mRNA)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其也是蛋白質翻譯的模板;近日刊登在國際著名雜志Natur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德國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開了識別mRNA的一種新型分子機制,這對于揭示雄性和雌性生物機體中不同的基因調節方式非常關鍵。 人類、小鼠和果蠅機體中的基因數量是相同的,大約為2萬個左右;但這并不能解釋人類、小鼠和果蠅表型的差異,生命的進化不僅體現在基因的數量上,更體現在基因調節的變化上。DNA的轉錄會產生信使RNA,隨后信使RNA就可以作為模板來翻譯蛋白質,蛋白質的生成會受信使RNA上的結合的調節蛋白所調節,然而調節蛋白如何識別信使RNA至今仍然是個謎。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解析了RNA調節性蛋白復合物的三維結構,隨后研究人員利用核磁共振波譜法和晶......閱讀全文
我們都知道,抑癌基因能夠有效保護機體免于癌癥的產生,然而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他們發現,有時候這些抑癌基因或許也會促進癌癥進展,而且在疾病發生過程中或許還扮演著其它角色,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整理,讓我們共同學習,揭開抑癌基因的神秘面紗! 【1】Nature:抑癌基因p53和罕見發育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腫瘤研究領取得的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Shrey Sindhwani 【1】Nat Mater:打破常規!揭示納米顆粒進入腫瘤的新機制! doi:10.1038/s41563-019-0566-2 來自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決定哪些納米顆粒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自噬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TEM:靶向作用細胞“自噬”有望抑制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多種代謝性疾病的發生 doi:10.1016/j.tem.2019.07.009 我們是否能通過改變細胞清理垃圾的方式來治療肥胖或2型糖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道,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DNA損傷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 【1】Nature:重大進展!揭示修復酒精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 doi:10.1038/s41586-020-2059-5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胡布勒支研究所和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
肌肉干細胞可發育分化為成肌細胞(myoblasts),后者可互相融合成為多核的肌纖維,形成骨骼肌最基本的結構。 人類胚胎和成人體內都存在肌肉干細胞。胚胎和胎兒的肌肉干細胞增殖使得肌肉組織發展;成年人體內的肌肉干細胞亦被稱為衛星細胞,處于休眠狀態,沿著肌肉纖維而分布。在經過強烈運動或是受到外界傷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阿爾茲海默癥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 Neurosci:新研究揭示大腦結構與阿爾茲海默癥以及自閉癥的關系 DOI: 10.1038/s41593-020-0602-1 近日,來自Wellcome Sanger研究所,Wellcome-MR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腫瘤抑制因子p53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NIH 【1】Cell Rep:揭示p53突變在癌癥中的新模式和新功能 doi:10.1016/j.celrep.2019.07.001 TP53是研究最廣泛的癌癥基因之一,以其抑
【1】elife:核糖體也能調控基因的表達? doi:10.7554/eLife.45396 來自Stowers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人體細胞中核糖體的一種新功能,即存在破壞正常mRNA的功能。“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很多人都認為核糖體是細胞中生產蛋白質的分子機器,”Stowers助理研究員
生物學家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認為,既然幾乎所有具體的生理機能都要由蛋白質來完成,那么不編碼蛋白質的DNA應該是沒有用的,可以稱為“垃圾DNA”;而且人類基因組項目發現人的基因組中僅有1.5%的序列是給蛋白質編碼的,其余的98.5%的序列是以前認為的“垃圾”DNA。 此前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名為E
轉眼間2019年1月份已經接近尾聲了,這個月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我們深入學習一下呢?小編根據本月新聞的熱度、點擊量、研究領域篩選出了本月的重磅級研究Top10,供大家學習交流。 【1】Immunity:科學家揭秘為何隨著年齡增長皮膚的外觀會越來越差? doi:10.1016/j.immuni
時至歲末,轉眼間2018年就剩下最后的15天時間了,在即將過去的這一年里,科學家們在癌癥免疫療法研究領域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2018年的重要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解讀,分享給大家! 【1】Science:特定腸道共生細菌能夠提高癌癥免疫療法的治療成功率 doi:10.1126/sc
雷帕霉素是一種新型大環內酯類免疫抑制劑,其是從一種生存在拉帕努伊島上的細菌中分離出來的,最早期被研究作為低毒性的抗真菌藥物,1977年研究人員發現雷帕霉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1989年開始把雷帕霉素作為治療器官移植的排斥反應的新藥進行試用。 如今隨著科學家們對雷帕霉素研究的深入,他們發現這種藥物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HIV研究領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隨著研究的深入他們不斷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2018年即將過去了,在這一年里,科學家們在艾滋病研究領域又有哪些亮點重磅級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就篩選出本年度艾滋病研究領域重磅級的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 【1】Nature:HIV研究重大進展!揭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Eur Respir J:新研究揭示肺臟發育高清圖譜 DOI: 10.1183/13993003.00746-2019 過早出生的嬰兒常常患有肺部發育不良,并可能面臨危及生命的后果。為了給這些嬰兒提供新穎的治療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成纖維細胞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Brian Aguado 【1】Science子刊: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介導肌成纖維細胞失活,促進心臟重塑 doi:10.1126/scitranslmed.aav3233 在一項新
3月24日是第25個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今年我國防治結核病日的宣傳主題是“攜手抗疫防癆、守護健康呼吸”,那么近年來科學家們在結核病研究領域都有哪些重磅級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對相關研究報道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GroundUp 【1】Science子刊:新型分類測試方法可快速、超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 IV通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班牙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一種特殊機制,其能促進炎性反應從而誘發胰腺β細胞死亡,進而導致1型糖尿病(T1D)發生。 圖片來源:wikidoc.org 在1型糖尿病中,患者機體免疫系統會選擇性地破壞胰腺β細胞,從而干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2013.12-2017.1期間的干細胞重磅級研究,與各位一起學習! 【1】Science子刊:利用CRISPR/Cas9修復源自罕見免疫缺陷病患者的造血干細胞基因缺陷 doi:10.1126/scitranslmed.aah3480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
我們都知道,線粒體是機體的細胞能量工廠,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他們漸漸開始發現線粒體對機體健康非常重要,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1】EMBO J:單一的線粒體蛋白缺失或會誘發全身性的炎癥反應 doi:10.15252/embj.201796553 目前研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在揭示癌癥發病機制、開發治療和預防癌癥新型方法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隨著研究的深入及多種機制的發現,科學家們讓癌癥變成了一種可控的疾病。 近日,來自美國德州農工健康科學中心研究所的科學家就發現西蘭花中名為蘿卜硫素的提取物或許可以幫助治療癌癥;又有研究者發現冥想也可以幫助癌癥的治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道,讓我們一起看看喝酒到底對機體健康有哪些壞處!分享給大家! 【1】ACER:警惕!孕期適度至重度飲酒或會改變胎兒機體中的基因表達 doi:10.1111/acer.14148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Alcoholism:Clinical and Experi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生物標志物(Biomarker)是指 “一種可客觀檢測和評價的特性,可作為正常生物學過程、病理過程或治療干預藥理學反應的指示因子”,作為個體化醫療的“關鍵詞”之一,尋找和發現有價值的生物標志物已經成為當前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Biomarker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第一個腫瘤標志物可追溯到18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腸道微生物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utrition Reviews:飲食對腸道菌群的影響 DOI: 10.1093/nutrit/nuz106 根據喬治華盛頓大學(GW)和美國國家標準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
棕色脂肪是機體中負責分解引發肥胖的白色脂肪的人體組織,期能將白色脂肪轉化成二氧化碳、水和熱量,同時還能夠加快人體新陳代謝,促進白色脂肪消耗。本文整理了近年來科學家們在棕色脂肪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JCEM:增加體育鍛煉并不能改善棕色脂肪組織的功能 doi:10.121
蛋白質組(Proteome)的概念最先由Marc Wilkins提出,指由一個基因組,或一個細胞、組織表達的所有蛋白質。 蛋白質組的概念與基因組的概念有許多差別,它隨著組織、甚至環境狀態的不同而改變。 在轉錄時,一個基因可以多種mRNA形式剪接,一個蛋白質組不是一個基因組的直接產物,蛋白質組中蛋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抗癌療法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 【1】Science:揭示西蘭花抗癌新機制!讓腫瘤抑制基因再激活的新型抗癌療法出爐 doi:10.1126/science.aau0159 要聽媽媽的話:西蘭花是有好處的。長期以來與降低癌癥風險有關的西蘭花和其他十字
2019年,曹雪濤團隊在Science,Nature Immunology,PNAS 等雜志上發表了13篇重要研究成果,在免疫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iNature系統盤點一下曹雪濤團隊的研究成果: 【1】干擾素-γ(IFN-γ)對于細胞內細菌固有的免疫反應至關重要。 非編碼RNA和RNA結合蛋白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過敏反應相關的研究與臨床治療的最新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Lancet:抗過敏藥物能夠緩解多發性硬化患者的認知損傷 最近,來自UCSF的研究者們成功地在II期臨床實驗中證明FDA批準的抗組胺藥物能夠恢復多發性硬化患者大腦的神經系統功能。此前實驗室水平的研究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