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Nature發布艾滋病研究重大突破
來自Weill Cornell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些新技術,使得研究者第一次觀察到了HIV病毒蛋白在病毒表面的“舞蹈”,其有可能促成了HIV感染人類免疫細胞。他們的研究發現發布在10月8日的《自然》(Nature)以及《科學》(Science)雜志上。 兩篇論文的共同作者、Weill Cornell醫學院生理學和生物物理學副教授Scott Blanchard博士說,這一新技術平臺為開發出一種方法來預防HIV感染開辟了新的可能性。 “能夠看到HIV的活動,我們可以實時追蹤病毒表面蛋白的行為,從而有望告訴我們阻止HIV與人類細胞融合我們需要了解的信息,如果你能夠阻止HIV病毒進入免疫細胞,那么你就贏了,”Blanchard博士說。 “我們在Science論文中展示,我們現在掌握了一種方法來獲得完整HIV病毒顆粒表面上發生的過程的實時圖像,我們現正計劃利用其來篩查一些藥物和抗體的影響。” Blanchard博士說:“......閱讀全文
EB病毒的研究檢測
EBv特異性抗體的檢測 用免疫酶染色法或免疫熒光技術檢出血清中EBvlgG抗體,可診斷為EBv近期感染。在鼻咽癌血清中可測出vca-lgG抗體達90%左右,病情好轉;抗體效價不降,因此對鼻咽癌診斷及預后判斷有價值。尤其中國學者大規模人群調查,發現抗ea-lgA效價上升,極大地增加了得鼻咽癌的危
酶標儀助力偽病毒研究
酶標儀可以做啥?ELISA,核酸蛋白定量,抗原抗體分析,酶動力學,細胞活性分析,分子間相互作用, 內毒素檢測……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是酶標儀用于Pseudovirus entry assays偽病毒進入分析。最近Alexandra C. Walls等1在Cell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表明SARS-CoV
英研究發現蛋白質在卡波氏肉瘤病毒復制中作用
英國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發現了相關蛋白質在卡波氏肉瘤病毒復制中的相互作用,這將有助于研發治療卡波氏肉瘤新藥。 英國利茲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期刊》(The EMBO Journal)上報告說,他們發現,引發卡波氏肉瘤的病毒在入侵人體時會指導合成一種名為ORF57
研究人員揭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RNA的分子機制
2020年1月7日,Cell Reports 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璞課題組與高光俠課題組合作的研究論文“Molecular Mechanism of RNA Recognition by Zinc-finger Antiviral protein”。該研究工作解析了鋅指抗病毒
Mol-Cell-Proteomics:研究揭示HCV病毒蛋白與人體細胞互作網絡
近日,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科學家首次解密丙型肝炎病毒與活人體細胞蛋白的相互作用網絡。他們的研究結果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丙型肝炎病毒造成炎癥性肝病的背后機制,并開辟新治療途徑。該研究結果發表在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雜志上。 病毒
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重要病毒轉錄復制蛋白復合體進展順利
2014年8月14日,由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重要病毒轉錄復制蛋白復合體的結構與功能研究”項目中期總結會議在武漢召開。項目責任專家、專家組成員、國內同行專家以及項目組成員等40余人參加會議。 首先,項目首席科學家對前兩年總體執行情況進行了匯報;然后,各課題負責
Cell子刊:研究發現病毒RNA與宿主蛋白質互作網絡
RNA病毒是一類以RNA為遺傳物質的病毒。許多RNA病毒可以感染人類并引起疾病,比如冠狀病毒(如新冠病毒,SARS-CoV-2)、黃病毒屬(如寨卡病毒,ZIKV;登革熱病毒,DENV)、絲狀病毒(如埃博拉病毒,EBOV)以及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等。由RNA病毒引起的疾病,
ZDNA結合蛋白1:抵御西尼羅河病毒和寨卡病毒的關鍵蛋白
佐治亞州立大學的生物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蛋白質,在控制西尼羅河病毒和寨卡病毒的復制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可能對開發預防和治療這些病毒的療法很重要。 研究人員發現Z-DNA結合蛋白1(ZBP1)是一種傳感器,當它檢測到細胞內的病毒感染時,在觸發強大的免疫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佐治亞州立大學的
研究表明: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病毒相似
“目前看來,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冠狀病毒在結合受體途徑上很相似。”1月21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郝沛說。 當天,郝沛與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鐘武、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李軒合作,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在
關于HIV病毒的刪除病毒的研究介紹
2014年7月,美國坦普爾大學神經科學研究院主任卡邁勒·哈利利教授等研究人員們發現了一種可以徹底將艾滋病病毒從人體細胞中刪除的方法,研究成果發表在《國家科學學術進程雜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在研究中,研究者首先將一
融合病毒蛋白的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融合病毒蛋白英文名稱fusin定 義淋巴細胞表面趨化因子受體蛋白。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CD4細胞的最初結合位點,結合后病毒與細胞融合進入細胞。應用學科細胞生物學(一級學科),細胞免疫(二級學科)
“夜光”蛋白能快速分析檢測病毒
盡管針對病毒感染的高度敏感診斷測試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其仍需要復雜的技術來準備樣本或解釋結果,這使得它們在醫療資源稀缺地區的推廣變得不切實際。發表在15日《ACS中心科學》雜志上的一種靈敏的方法,可在短短20分鐘內分析病毒核酸,且可使用“夜光”蛋白質一步完成。 螢火蟲的閃光,琵琶魚發光的“誘餌”
Science:解碼登革病毒的關鍵蛋白
登革熱和西尼羅熱是兩種重要的蚊媒疾病,世界上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受到這些疾病的影響。登革病毒和西尼羅病毒都是黃病毒家族(flavivirus)的成員,這一家族還包括黃熱病病毒和一些腦炎病毒,目前還沒有疫苗能夠對抗這類病毒。 現在,密歇根大學和普渡大學的科學家們解碼了這類病毒的重要蛋白NS
關于病毒中核蛋白的介紹
一類由蛋白質和核酸結合而成的復合蛋白質。存在于一切生物。病毒是一類極簡單的生物,它們的化學本質就是核蛋白。細胞中核蛋白主要存在于染色體和核糖體中。由于核酸有DNA的RNA兩類,核蛋白也因而分為DNA-核蛋白和RNA-核蛋白兩類。DNA-核蛋白主要存在于細胞核內,RNA-核蛋白主要存在于核糖體中。
微生物所在流感病毒蛋白轉運機理研究中獲新進展
流感病毒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NA)是由流感病毒的RNA6編碼的一個主要的表面抗原,屬于II型膜蛋白。NA是一種糖苷外切酶,可以從α-糖苷鍵上除去唾液酸殘基,這一功能對病毒粒子脫離宿主細胞以及防止病毒粒子聚集是非常重要的。NA在流感病毒形態發生和病毒粒子成熟過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
研究揭示新冠病毒破壞人體細胞的剪接、翻譯和蛋白運輸
在世界進入COVID-19大流行半年多的時候,醫生和科研人員對這種疾病的主要癥狀---咳嗽、發燒、呼吸急促和疲勞等---有了相當好的了解。但是,對治療癥狀同樣重要的是,要了解導致COVID-19的冠狀病毒SARS-CoV-2在人體細胞中做了什么而讓人如此生病。 像所有病毒一樣,SARS-CoV
武漢病毒所蛋白納米自組裝及超靈敏免疫分析研究獲進展
自組裝 (self-assembly) 是指系統的構成元素(如分子)在不受人類外力干預下,自行聚集、組織成規則結構的現象。自組裝現象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自組裝蛋白納米結構作為一種新興的生物納米技術平臺,為發展超靈敏的生物納米傳感新技術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分子識別
漢坦病毒的研究進展
據《全國第六次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載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一院于丹萍介紹了國內外有關漢坦病毒的研究進展。 漢坦病毒可分為兩種:一種引起漢坦病毒肺綜合征(HPS),另一種引起漢坦病毒腎綜合征出血熱(HFRS)。前者主要流行于美國,在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玻利維亞以及德國也發現了病例。我
2015病毒領域重大研究盤點
2016年2月14日/生物谷BIOON/--近期塞卡病毒在赤道附近國家開始大肆傳播,引起了非常多的新生兒出現“小頭癥”。雖然這個病毒對于成人來說癥狀非常輕微,然而對于非常脆弱的孕婦和新生兒而言,簡直像噩夢一樣的存在。近兩年來,僅僅巴西一國,就出現了超過兩千例由塞卡病毒引起的小頭癥。這些年來,病毒
研究揭示絲狀病毒IKe結構
噬菌體IKe屬于絲狀噬菌體家族成員(Inoviridae),成熟病毒顆粒為無包膜纖維絲狀結構。絲狀噬菌體病毒纖維直徑約為65~70 ?,長度在800~2000 nm左右。該類病毒的DNA是由大小在5000~8000堿基左右的單鏈環狀DNA組成,其能夠編碼與病毒復制、成熟組裝過程相關的10個病毒蛋白。
植物病毒的研究與發展
1892年Д.И.伊萬諾夫斯基與1898年M.W.拜耶林克證明,煙草花葉病為比細菌還小的病原體所引起,可通過病葉汁液傳染,20世紀初,已經知道昆蟲能傳播植物病毒病,如葉蟬傳播水稻矮縮病。1930年,Н.Н.麥金尼和湯清香發現病毒可以變異,產生致病力強弱不等的毒株,而且不同毒株之間有干擾作用。1935
概述腺病毒的研究簡史
人體腺病毒已知有52種,分別命名為adl~ad52,研究得最詳細是ad2。腺病毒基因組轉錄產生mRNA,已知的轉錄單位至少有5個:EⅠ區位于病毒基因組左側,可再分成EⅠA和EⅠB,與細胞轉化有關;EⅡ區編碼DNA結合蛋白,參與病毒的復制;EⅢ區編碼出現在宿主細胞表面的一種糖蛋白;EⅣ區位于ad2
如何研究乙肝病毒
剝開乙肝病毒 珊瑚 原載《生命世界》 如果你吃下一顆糖,它最終會在肝臟中分解、儲存。如果你吃下一片藥,它的三分毒性也會在肝臟中得到釋放。肝臟是人體新陳代謝的中心,也是最大的“化工廠”。它是人類維持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重要器官,也是我們健康的基礎。 2005年初,兩個新聞事件再次將人們的目光
類病毒的發現與研究
20 世紀 70 年代初期,美國植物病理學家 Diener及其同事在研究馬鈴薯紡錘塊莖病(potato spindle tuber disease)病原時,觀察到病原無病毒顆粒和抗原性、對酚等有機溶劑不敏感、耐熱(70 ℃ ~75 ℃ )、對高速離心穩定(說明其低分子量)、對 RNA 酶敏感等特點。
朊病毒的研究進展
對朊病毒的研究側重兩個方面。 其一,朊病病毒本身的分子結構、遺傳機制、增殖方式、傳遞的種間屏障、毒株的多樣性等 其二,朊病病毒的致病機理及治療方法等。其中對有些問題已有了實質性的進展。如測定了一些朊病毒蛋白分子結構,建立了分子模型;測定了PrP基因的結構及編碼蛋白的序列,并比較了人、倉鼠、小
病毒的發現與研究歷史
一、病毒病由來已久 地球上的人類,其他動物和植物遭受病毒病的折磨已有許多世紀。許多記述表明至少在公元前二至三個世紀印度和中國就存在天花,中國從公元十世紀宋真宗時代就有接種人痘預防天花的記載了。在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2),人痘預防天花推行甚廣,先后傳至俄國、日本、朝鮮、土耳其及英國。179
類SARS病毒引“非典”擔憂科研試劑助力病毒研究
2013.2.13. 英國衛生官員稱,此前發現的與SARS病毒類似的新型冠狀病毒能在人際間傳播,英國1名病例據信是從親屬處感染該病毒。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盡管新病例表明新型冠狀病毒可在人際間傳播,目前來看傳播風險很低。但是病毒可能發生變異,是否會引發新一輪“非典”尚不確定。 要控制病毒傳
武漢病毒所病毒調控N端規則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周溪課題組在病毒調控宿主N端規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細胞內蛋白質“壽命”(half-life)存在較大差異。一般來講,負責細胞必要結構的蛋白比較長壽,而負責信號調控的蛋白壽命往往較短。20世紀80年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Alexander Varshavsky
研究指出新冠病毒與埃博拉病毒無法結合
俄羅斯聯邦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公益監督局“矢量”中心葉卡捷琳堡病毒感染研究所所長、生物學博士亞歷山大·謝苗諾夫表示,由于基因結構不同,新冠病毒無法與埃博拉病毒結合,但人類卻可以同時感染這兩種病毒,這種結果可能非常不利。 亞歷山大·謝苗諾夫指出,埃博拉與新冠病毒結合,這是某個廉價好萊塢幻想作品領域的
上海巴斯德所在腸道病毒EV71衣殼蛋白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腸道病毒71型(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體。手足口病是常發于5歲以下兒童的傳染性疾病,部分患者會出現腦炎、肺水腫以及癱瘓等嚴重神經癥狀,甚至死亡,嚴重威脅我國兒童的健康,但目前還沒有商品化的EV71疫苗來有效防治該疾病。 EV71是單鏈正義RNA病毒,其病毒顆粒為球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