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CancerCell專題:癌癥表觀遺傳學

    癌癥中的基因調控與反調控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現在這一領域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Cell旗下的Cancer Cell雜志本月特別推出專題,推薦了四篇有代表性的癌癥表觀遺傳學文章。 Vulnerabilities of Mutant SWI/SNF Complexes in Cancer 癌癥基因組測序表明,染色質修飾蛋白在多種癌癥中頻繁突變。其中,染色質重塑復合體SWI/SNF (BAF)的突變特別普遍,存在于20%的人類癌癥中。這些突變一般是功能缺失性的,并非直接的治療靶標。因此人們的主要目標是鑒定突變造成的缺陷,并闡明其中的機制。這篇綜述通過近年來的數據,展示了上述突變是如何引起SWI/SNF復合體異常,進而導致癌癥相關缺陷的。另外,文章還探討了在此基礎上進行癌癥治療的可能性。 Gene Body Methylation Can Alter Gene Expression and Is a Therapeutic ......閱讀全文

    朱健康院士PLOS發表植物學新研究

      2015年1月8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朱健康課題組,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PLOS Genetics》發表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題為“An AP Endonuclease Functions in Active DNA Dimethylation and Gene Imprinting in A

    ChIP-seq&mRNA-seq在外周淋巴瘤的藥物聯用實驗中的應用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研究所趙維蒞教授團隊針對外周淋巴瘤的研究。近期,該課題組應用ChIP-seq聯合分析揭示了聯用西達本胺和地西他濱對組蛋白修飾基因突變的外周淋巴瘤的作用機制。該研究成果于月發表在血液科權威雜志《Haematologica》(影響因子7.7)上。(ChIP-seq及mRN

    ChIP-seq&mRNA-seq在外周淋巴瘤的藥物聯用實驗中的應用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研究所趙維蒞教授團隊針對外周淋巴瘤的研究。近期,該課題組應用ChIP-seq聯合分析揭示了聯用西達本胺和地西他濱對組蛋白修飾基因突變的外周淋巴瘤的作用機制。該研究成果于月發表在血液科權威雜志《Haematologica》(影響因子7.7)上。(ChIP-seq及mRN

    ChIP-seq&mRNA-seq在外周淋巴瘤的藥物聯用實驗中的應用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研究所趙維蒞教授團隊針對外周淋巴瘤的研究。近期,該課題組應用ChIP-seq聯合分析揭示了聯用西達本胺和地西他濱對組蛋白修飾基因突變的外周淋巴瘤的作用機制。該研究成果于月發表在血液科權威雜志《Haematologica》(影響因子7.7)上。(ChIP-seq及mRNA-

    植物所解析RNA甲基化調控果實成熟的作用機制

      DNA甲基化(5mC)和RNA甲基化(m6A)是兩種重要的核酸修飾,在基因表達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并參與諸多生物學過程。然而,這兩種核酸修飾之間是否存在內在關聯性卻不清楚。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秦國政研究組和田世平研究組合作,揭示了DNA甲基化可通過調節m6A去甲基化酶基因表達的方式影響番茄果

    何新建等擬南芥葉酸多聚谷氨酰基化研究獲進展

      2013年7月23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何新建實驗室在《The Plant Cell》雜志在線發表題為“Folate polyglutamylation is involved in chromatin silencing by maintaining global DNA methyl

    Science揭示癌癥表觀遺傳新機制

       在細胞核中,染色體DNA與稱作為組蛋白的結構蛋白緊密結合,生物學家們把這種DNA—蛋白質混合物叫做染色質。直到大約20年前,組蛋白都被視作是核“伙伴”,是DNA鏈環繞的包裝物質。而近年來,生物學家們大大增進了對DNA/組蛋白互作支配基因表達機制的理解。  2012年,來自多個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

    朱健康院士Nature子刊表觀遺傳學成果

    擬南芥5-甲基胞嘧啶(5mC)DNA糖基化酶的ROS1/DEMETER家族,是真核生物中第一個遺傳表征的DNA去甲基化酶。然而,ROS1靶基因位點的特征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理解。10月31日在《Nature Plants》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中心和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擬南芥C

    高通量、低成本 SNP、突變和甲基化檢測方法 ——HRM技術應用

      HRM介紹    HRM技術是 high-resolution melting analysis即高分辨熔解曲線分析技術,是近年國外興起的一種全新的突變掃描和基因分型的遺傳分析方法。基于高效穩健的 PCR技術,HRM不受突變堿基位點與類型局限,無需序列特異性探針,在 PCR結束后直接運行高分

    表觀遺傳學揭示惡性兒童白血病患者的差異

      《自然—通訊》近日發表的兩項獨立研究鑒定出了幼年型粒—單核細胞白血病的三種新亞組(JMML),它們可以預測病人結局,包括最有可能發生疾病自行消退的病人。圖片來源于網絡  幼年型粒—單核細胞白血病(JMML)是一種惡性兒童癌癥,治療手段有限。目前的JMML臨床和遺傳標記沒有解釋與該疾病相關的不同臨

    高通量、低成本 SNP、突變和甲基化檢測方法 ——HRM技術應用

    HRM介紹     HRM技術是 high-resolution melting analysis即高分辨熔解曲線分析技術,是近年國外興起的一種全新的突變掃描和基因分型的遺傳分析方法。基于高效穩健的 PCR技術,HRM不受突變堿基位點與類型局限,無需序列特異性探

    2019年,大牛們都在研究什么?—m6A文章盤點

      19年悄悄的已經將近過半,但RNA甲基化研究馬不停歇。單單過去一個半月的時間里高分文章就有十多篇,Nature,Cell子刊均有相關文章發表;造血干細胞分化,癌細胞上皮間質轉化,樹突細胞活化,心肌細胞肥厚,內源性免疫應答調控都有它的身影。這里小編給大家列舉展示幾篇最新的m6A RNA甲基化研究成

    2019年,大牛們都在研究什么?—m6A文章盤點

      19年悄悄的已經將近過半,但RNA甲基化研究馬不停歇。單單過去一個半月的時間里高分文章就有十多篇,Nature,Cell子刊均有相關文章發表;造血干細胞分化,癌細胞上皮間質轉化,樹突細胞活化,心肌細胞肥厚,內源性免疫應答調控都有它的身影。這里小編給大家列舉展示幾篇最新的m6A RNA甲基化研究成

    高通量、低成本SNP、突變或甲基化檢測方法—HRM 技術應用

    HRM 介紹HRM 技術是high-resolution melting analysis 即高分辨熔解曲線分析技術,是近年國外興起的一種全新的突變掃描和基因分型的遺傳分析方法。基于高效穩健的PCR 技術,HRM 不受突變堿基位點與類型局限,無需序列特異性探針,在PCR 結束后直接運行高分辨熔解,即

    我國學者在植物甲基腺嘌呤動態可逆調控研究取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1432002,21372022,21210003)等資助下,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何川/賈桂芳課題組在高等植物N6-甲基腺嘌呤(m6A)動態可逆調控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N6-甲基腺嘌呤去甲基酶ALKBH10B通過m6A介導調控擬南芥開花轉化機理  研究

    Nature子刊:大型跨國研究解析卵巢癌

      Mayo診所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新基因,該基因會使女性更容易患上卵巢癌。他們對超過16,000名卵巢癌患者和超過26,000名健康女性進行了大規模分析,并由此找到了這個被稱為HNF1B的新基因。這項研究的結果發表在本期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這一成

    科學家發現卵巢癌的新基因線索

      近日,英國癌癥研究中心(Cancer Research UK)倫敦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小鼠中發現了一個與卵巢癌相關的新型基因HELQ,如果其發生缺陷則顯著增加了患卵巢癌的風險。相關研究論文刊登在了近期出版的Nature雜志上。   HELQ缺陷致癌   之前有研究表明,在蒼蠅和線蟲體內,H

    Nature揭示新型癌癥致病基因

      來自英國癌癥研究中心(Cancer Research UK)的科學家們在小鼠中發現了一個防止卵巢癌的新基因,如果其發生缺陷就可以提高形成這一疾病的機會。這項研究發表在9月4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這一稱作為HELQ的基因,可幫助修復細胞增殖時DNA復制過程中所發生的所有的

    科學家揭示防止卵巢癌新基因HELQ

      近日,英國癌癥研究中心(Cancer Research UK)的研究人員在小鼠中發現了一個防止卵巢癌的新基因,如果其發生缺陷就可以提高形成這一疾病的機會。相關研究論文刊登在了近期出版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這一稱作為 HELQ 的基因,可幫助修復細胞增殖時 DNA 復制過程

    大型跨國研究解析卵巢癌

      Mayo診所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新基因,該基因會使女性更容易患上卵巢癌。他們對超過16,000名卵巢癌患者和超過26,000名健康女性進行了大規模分析,并由此找到了這個被稱為HNF1B的新基因。這項研究的結果發表在本期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這一成

    張志國教授Science解析腫瘤表觀基因組

      來自梅奧臨床醫學院、明尼蘇達大學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組蛋白H3.3K36M突變重編程了成軟骨細胞瘤(chondroblastomas)的表觀基因組。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布在5月26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著名分子生物學家、梅奧臨床醫學院的

    定點突變技術:從單點突變到多點突變

    體外定點突變技術是研究蛋白質結構和功能之間的復雜關系的有力工具,也是我們在實驗室中改造/優化基因常用的手段。蛋白質的結構決定其功能,二者之間的關系是蛋白質組 研究的重點之一。對某個已知基因的特定堿基進行定點改變、缺失或者插入,可以改變對應的氨基酸序列和蛋白質結構,對突變基因的表達產物進行研究

    定點突變技術——從單點突變到多點突變

     體外定點突變技術是研究蛋白質結構和功能之間的復雜關系的有力工具,也是我們在實驗室中改造/優化基因常用的手段。蛋白質的結構決定其功能,二者之間的關系是蛋白質組研究的重點之一。對某個已知基因的特定堿基進行定點改變、缺失或者插入,可以改變對應的氨基酸序列和蛋白質結構,對突變基因的表達產物進行研

    腦膠質瘤精準治療——標志物及信號通路盤點

       腦膠質瘤(Glioma)是成人最常見的顱內原發惡性腫瘤,年發病率約 10/10萬,大多生長在腦中央溝區、丘腦或腦干等重要區域,生長呈侵襲性、無限制性與周圍正常腦組織無明顯界限。因此,手術治療一方面切除范圍受限,另一方面難以徹底切除腫瘤,造成手術切除后復發率高。  目前,化療仍是治療神經膠質瘤的

    m6A文章盤點(一)

    19年悄悄的已經將近過半,但RNA甲基化研究馬不停歇。單單過去一個半月的時間里高分文章就有十多篇,Nature,Cell子刊均有相關文章發表;造血干細胞分化,癌細胞上皮間質轉化,樹突細胞活化,心肌細胞肥厚,內源性免疫應答調控都有它的身影。這里小編給大家列舉展示幾篇最新的m6A RNA甲基化研究成

    PLoS Genet:何新建等模式植物擬南芥研究獲進展

      2014年1月22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何新建實驗室在《PLOS Genetics》雜志在線發表題為“The SET domain proteins SUVH2 and SUVH9 are required for Pol V occupancy at RNA-directed DNA me

    4月16日《科學》雜志精選

    進行多項作業的腦的分隔   法國的研究人員報告說,當我們試圖在同一時間做兩件事時,我們腦中的每一半似乎都投入到一個不同的作業之中。這些發現也許可幫助解釋為什么我們一般可同時較好地做兩種工作但卻不能同時做更多的工作。Sylvain Charron和Etienne Koechlin應用功能性核磁共

    Nature 表觀遺傳學進展將遺傳學、環境與疾病聯系了起來!

      21世紀,表觀遺傳學的研究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其產生了讓研究人員感興趣和憧憬的東西,當然了,這其中也存在一些大肆宣傳的成分,本文中,我們回顧了表觀遺傳學在過去幾十年里是如何演變的,同時分析了近年來改變科學家們對生物學理解的一些研究進展;我們討論了表觀遺傳學和DNA序列改變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表觀

    定點突變技術――從單點突變到多點突變

    體外定點突變技術是研究蛋白質結構和功能之間的復雜關系的有力工具,也是我們在實驗室中改造/優化基因常用的手段。蛋白質的結構決定其功能,二者之間的關系是蛋白質組 研究的重點之一。對某個已知基因的特定堿基進行定點改變、缺失或者插入,可以改變對應的氨基酸序列和蛋白質結構,對突變基因的表達產物進行研究有助于我

    研究人員使用雙藥夾擊力敵兒童腦癌

      彌漫性中線膠質瘤(DMG)是一種致命的兒童實體瘤,每年都有數百名兒童深受其害。但是,近50年來相關研究進展寥寥,患者多只能依賴于放療緩解癥狀,然而絕大多數兒童皆在診斷后一年內死亡,治療效果差強人意,早日尋得有效的靶向藥已成為當務之急。  近日,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將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