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完成水稻5個“近親”基因組測序
中國科學家3日說,他們完成了亞洲栽培稻(一般稱為水稻)5個“近親”的全基因組測序,獲得了高質量的基因組參考序列。這有望進一步推動水稻品種的改良。 中國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報告說,他們從2007年至今,自主完成了尼瓦拉野生稻、非洲栽培稻、短舌野生稻、展穎野生稻和南方野生稻5個水稻近緣物種的基因組測序,揭示出了這些物種適應不同環境的基因,特別是與開花發育、繁殖和防御病蟲害有關的基因。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是中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在水稻與其他23個物種共同組成的稻屬中,它和7個稻種如尼瓦拉野生稻、非洲栽培稻和短舌野生稻等都是AA基因組類型,這些水稻近緣物種間斷地分布于亞洲、非洲、澳大利亞和南美洲的熱帶與亞熱帶地區非常多樣化的生態環境中。 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立志告訴新華社記者,迄今水稻常規育種取得的大多數突破,幾乎都與發掘利用上述AA基因組野生稻的優異基因相關......閱讀全文
野生稻并不“野”
近日,我國科學家對野生稻的研究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基因組學研究》雜志。他們發現,野生稻并不“野”,顛覆了之前科學家對野生稻的認知,很多相關理論都要重新思考和修訂,對野生資源的科學保護也已刻不容緩。 普通野生稻一直被認為是亞洲栽培稻的野生祖先,也是水稻改良過程中的重要種質資源。普通
云南建立三種野生稻基因文庫
云南省農科院生物技術與種質資源研究所目前已為該省分布的三種野生稻建立了基因文庫。 云南省農科院生物技術與種質資源研究所副所長程在全博士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在優異種質基因發掘研究方面,研究所首次構建了普通野生稻、疣粒野生稻和藥用野生稻cDNA文庫,并從中發現和分離獲得一大批野生稻重要功能基因
研究發現野生稻并不“野”
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儲成才研究組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員合作開展的一項研究發現,野生稻基因組中有著人工選擇馴化的痕跡,他們巧妙地證實有大量栽培稻基因流入野生稻群體。日前出版的美國《基因組學研究》雜志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通過對已發表的大量野生稻和栽培稻基因組
高立志團隊破解水稻“祖先”野生稻 優秀刻在基因里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是中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其產量多年來不斷挑戰著新高峰。然而被公認為水稻祖先的普通野生稻,卻被列為了瀕危植物。不同種類野生稻。(華南農業大學供圖) 事實上,野生稻資源在應對未來水稻穩產高產的挑戰中具有重大價值。 由于對生物多樣性的認知逐漸深刻,近年來,我國對于野
中國科學家完成水稻5個“近親”基因組測序
中國科學家3日說,他們完成了亞洲栽培稻(一般稱為水稻)5個“近親”的全基因組測序,獲得了高質量的基因組參考序列。這有望進一步推動水稻品種的改良。 中國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報告說,他們從2007年至今,自主完成了尼瓦拉野生稻、非洲栽培稻、短舌野生稻、展穎野生稻和南方野生
昆明植物所破譯稻屬植物5個物種全基因組
亞洲栽培稻(一般稱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是中國第一大糧食作物,養活了80%以上的中國人口。在水稻與其它約23個物種共同組成的稻屬植物中,它和7個稻種(普通野生稻、尼瓦拉野生稻、非洲栽培稻、短舌野生稻、展穎野生稻、長雄蕊野生稻和南方野生稻)都是AA基因組類型,這些水稻近緣物種間斷分
我國科學家完成普通野生稻全基因組框架圖譜繪制
2010年8月,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研究中心中科院“百人計劃”和云南省首屆高端科技人才入選者研究員帶領的植物種質資源、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團隊,歷時一年,運用新一代高通量測序技術以及基于高性能超算的生物信息學分析,對野生稻全基因組測序取得了階段性重大成果。日前
遺傳發育所等完成短花藥野生稻基因組測序及分析
稻屬是從事植物比較、進化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的理想系統。野生稻蘊含著寶貴的基因資源。為了更好地利用稻屬的野生資源,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Rod Wing教授在2009年發起了國際稻屬基因組計劃(I-OMAP),旨在構建稻屬所有物種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比較、進化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
野生物種的“銀行” 并非想進就進
目前,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共收集保存各類種質資源20955種,169281份(株)。其中,野生植物種子8855種,占我國野生植物物種的30%。圖為部分種子燈片。 在亞馬遜熱帶雨林,每1平方公里有100種植物物種,而在這里,一腳踩下去就有上百個植物物種。 這里是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中科院合作研究發現野生稻并不“野”
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儲成才研究組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員合作開展的一項研究發現,野生稻基因組中有著人工選擇馴化的痕跡,他們巧妙地證實有大量栽培稻基因流入野生稻群體。日前出版的美國《基因組學研究》雜志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通過對已發表的大量野生稻和栽培稻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