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與能源轉型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行
今天上午,由“中國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項目主辦的“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與能源轉型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包括國內外專家、駐華使館代表、政府官員、企業協會、非政府組織代表450多人出席會議。研討會由英國兒童投資基金會、能源基金會、世界自然基金會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協辦,并得到中國節能協會、中國能源網和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的大力支持。 據介紹,2013年全國大面積重度霧霾促成了政府“重典治霾”和“向污染開戰”的決心和行動。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了大氣污染控制治理方案,并對各省市的PM2.5濃度提出了具體而嚴格的要求。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聚焦能源安全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動能源消費、能源供給、能源技術和能源體制四方面的革命。 煤炭是威脅人體健康的各種空氣污染物和導致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的首要來源,控煤是現階段“控霾”的核心;控煤也是近期能源總量控制和能源轉型的核心。從長遠來看,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換擋降......閱讀全文
煤炭消費不斷上升 煤炭或成全球首要能源來源
總部設在巴黎的國際能源署18日發表《煤炭市場中期報告》稱,在新興市場巨大需求推動下,煤炭在全球能源結構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有可能在未來五至十年內取代石油,成為全球能源的首要來源。 報告說,到2017年,煤炭消費量可達43.2億噸油當量,接近石油消費量的44億噸油當量。國際
廣東嚴控新增煤炭消費 大力發展清潔能源
中新社廣州8月10日電 (程景偉 張姝泓)記者10日從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獲悉,目前廣東正在組織制定全省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要嚴格控制新增煤炭消費,大力發展綠色低碳能源。 廣東省政協委員陳礪在提案中稱,廣東以化石能源為主體的能源消費結構沒有根本改變,綠色低碳技術面臨升級
能源局副局長劉琦:煤炭能源消費占比將逐步下降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近日在全球綠色增長論壇指出,到2017年,我國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將降到65%以下,北京等經濟發達區域要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到2015年底,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分別達到1億千瓦和3500萬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3%。 劉琦表示,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很
專家建言煤炭消費大省山東規劃開發清潔能源
“山東省能源消費煤炭占到76%,這個能源消費結構可能會長期存在,我們需要依托山東省資源,規劃開發清潔能源。”山東省科學院能源研究所黨委書記許崇慶14日在“低碳山東”發展論壇上如是說。 6月14日是“低碳體驗日”,“低碳山東"發展論壇由山東省發展和
國際能源署署長:中國煤炭消費可能已經見頂
北京時間17日彭博稱,國際能源署(IEA)署長法提赫·比羅爾(Fatih Birol)周二在首爾的會議上表示,在外界對污染存在擔憂之際,中國煤炭消費可能已經見頂。 比羅爾稱,在印度,太陽能對煤炭構成競爭;煤炭需求將減緩。韓國能源結構中的煤炭份額“相當高”,太陽能成本下降是韓國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絕
全面壓減煤炭消費 京津冀攜手用好綠色能源
京津冀三地發改部門聯合制定的《京津冀能源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近日印發實施,這是三地首次聯合發布區域能源協同發展規劃,內容涵蓋八大領域協同,并以“計劃+項目清單”方式明確了任務安排,旨在打造一體化的新型能源系統,構建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統籌與資源富集地
能源局:降低煤炭消費比重 嚴控京津冀煤電項目
據國家能源局網站消息,日前,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在2014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表示,2014年,將認真落實大氣污染防治措施,促進能源結構優化。嚴格控制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煤電項目;確保2015年底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內重點城市供應國V標準的車用汽、柴油,2017年底前全國供應。
國際能源署:中國煤炭消費將呈結構性下降
國際能源署(IEA)25日在北京發布了《全球煤炭市場報告(2018-2023)》。報告認為,中國煤炭需求已進入緩慢降低趨勢,平均每年煤炭消費量將以不到1%的速度呈結構性下降。 報告稱,當前煤炭仍然是全球能源系統的核心。由于價格實惠、儲量豐富和便于運輸等優點,煤炭依然是很多國家的主體能源。尤其在
全球煤炭消費與相關排放
一項研究發現,煤炭消費的一場復蘇可能主要是受到了貧窮但是快速增長的發展中經濟體以及煤炭價格相對較低驅動的。煤炭作為全球碳排放的主要來源而在近年來重新興起。 Jan Christoph Steckel、Ottmar Edenhofer及其同事分析了構成煤炭消費以及相關排放的基礎的因素,結果發現快
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與能源轉型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行
今天上午,由“中國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項目主辦的“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與能源轉型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包括國內外專家、駐華使館代表、政府官員、企業協會、非政府組織代表450多人出席會議。研討會由英國兒童投資基金會、能源基金會、世界自然基金會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協辦,并得到中國節能協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