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產出位列全球第二體制是關鍵
從優秀論文的角度來看,中國取得的成就值得肯定 “自然指數”是一個比較權威的指數 這次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發布的自然指數,衡量的是各個國家和科研機構在高質量論文方面的產出情況。 按照加權分數式計量,中國得分為5819.79分,雖然遠遠低于美國的19165.25分,但卻高于德國的4125.92,因此被報道為“高質量科研產出全球第二”。這不是自然出版集團第一次贊賞中國的科研成就。兩年前,自然出版集團發布的《自然出版指數2011中國》報告,就稱大量數據表明中國在發表論文和科學研究兩方面很快將成為全球領導者。當時報告負責人預計,中國將在2014年依次超越英、德兩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最有影響力科技強國。這次的結果正符合當初的預料。 “自然指數2014”的具體得分,WTC一欄為加權計量后的得分“自然指數2014”的具體得分,WTC一欄為加權計量后的得分 不少網友在留言里表達了對這一成就的自豪,但同樣,有很多網友對此不敢輕信。這個自......閱讀全文
2015自然指數:中國去年發表科研論文總量居亞太首位
自然出版集團26日發布了2015自然指數,中國2014年發表的科研論文總量依然居于亞太地區首位。根據加權分數式計量,中國有五家科研機構躋身亞太地區產出高質量科研論文機構十強。相關結果發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雜志增刊——《2015亞太區自然指數》上。 2015年自然指數顯示,中國科學院作為
夫妻放棄美國高薪回國科研 論文同上《自然》
3月24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劉玉教授和陳崇教授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闡述了染色體缺失與癌癥發生之間的關系,這項研究為攻克很多有類似特點的“兇猛”癌癥提供了治療方向。能夠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的絕對是學術大腕,更讓人欽佩的是,文章的第一共同作者劉玉和陳崇還是夫妻。
專訪《自然》、《科學》四位主編:他們看好中國科研
近期,《自然》及旗下44個子刊的主編和資深編輯將齊聚上海,出席首次在中國舉辦的自然科研全球峰會。據介紹,此次峰會之所以選擇中國作為舉辦地,是因為《自然》全球編輯團隊希望增加對中國科研人員的了解與互動。 當前,中國作為全球科研界的領先者之一,科研數量與質量都有突出的表現。過去20年,我國科研人員
自然出版集團根據《自然》發表論文為全球科研機構排名
英國自然出版集團3月24日推出一個新的全球科研機構排行榜。該排行榜的評價指標只有一個——各科研機構2010年在《自然》及其子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這些論文僅指“Articles & Letters”。 在首期排名中,美國科研機構不出意料地大獲全勝,占據了前50名中的33名。其中哈佛大學以
《自然》雜志撤回日本科研人員造假論文
英國《自然》雜志2日在線發表聲明,撤回日本科研人員關于干細胞研究的兩篇論文及為此配發的評論。論文發表于今年1月,隨后因研究數據可信性引發爭議,日方調查報告已于4月確認論文存在故意造假。 日本理化研究所的小保方晴子等人在1月30日出版的《自然》雜志發表論文稱,他們成功培育出了能分化為多種細胞的
《自然》社論:中國應當留住科研人才
8月4日出版的《自然》雜志發表社論——《留在家中》(Staying at home),認為當前中國應當采取措施,努力留住年輕一批的科研人才。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 在中國,幾乎所有剛剛取得博士學位的優秀人才都選擇將出國作為自己科研事業的起步,而呆在國內的博士通常選擇離開學術界,進入到待遇
白春禮接受《自然》專訪談中國科研
3月24日,《自然》網站刊登了對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新任院長白春禮進行的專訪。以下為專訪主要內容:《自然》:請問中科院在中國科研政策的規劃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白春禮:作為中央政府的高級智囊團,中科院在科技政策和優先研究領域方面積極建言。在過去數十年中,中科院在規劃和鼓勵許多重
《自然》評論:中國科研,發表還是滅亡
調查稱1/3中國科研人員有過造假;急功近利和官僚干預是誘因 1月12日,《自然》雜志網站刊登評論文章——《發表還是滅亡》(Publish or perish in China),對中國的科研造假現象進行了評述,稱中國科研人員需要在高影響力期刊上發表論文的壓力可能促進了不端行為的產生。
《自然》《科學》承認影響因子扭曲科研
近日,《自然》和《科學》雜志在回應中國青年報記者的郵件提問時,都承認影響因子對科研界的影響已經走向了反面。 《自然》雜志母公司自然出版集團大中華區負責人尼克·坎貝爾承認,目前科研界過度依賴期刊聲譽以及影響因子。《科學》雜志高級對外聯絡官皮諾爾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科學》雜志的首
《自然》雜志總編:論文引用量難評科研影響力
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攜手麥克米倫科學與教育集團日前在滬舉辦2014科研評估體系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圍繞“科研評估與國家創新競爭力”這一主題,探討了全球和中國的科研評估體系、方法、經驗和挑戰。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庫爾特·維特里希博士以及來自中國、英國、日本等國的1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