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新格局誕生美取代歐佩克成為主導者
國際能源市場的權力結構正在轉型。歐佩克已不再是世界石油的定價者和關鍵供應商,美國晉升為新的“王者”。這是美國媒體從近期國際油價“自由落體般”暴跌、石油輸出國組織卻決定不減產這一現象中得出的結論。在人們對此輪油價下跌眾說紛紜的時候,國際能源機構首席經濟學家認為,是市場供需規律引發了此輪油價下跌。 全球能源新格局誕生 上周四,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決定,維持日產3000萬桶原油的水平不變。該決定一宣布,紐約原油期貨價格應聲下跌。周五收盤時,紐約原油期貨報66.15美元/桶,創下2009年9月以來的最低收盤價。而在過去5個月中,全球原油基準布倫特油價已跌逾39%,從6月份最高點的115.06美元/桶跌至11月28日的70.15美元。 《紐約時報》文章分析稱,歐佩克在此輪國際油價暴跌中表現出“不作為”或“無能”,顯示出該組織已經不再是左右全球石油供應與價格的主導力量。一夜之間,未來幾個月可能超過歐佩克中的“老大”沙特、成為世界最......閱讀全文
歐佩克油價上周小幅上揚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秘書處1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歐佩克市場監督原油一攬子平均價上周小幅上揚,達到每桶97.26美元。 上周,美國政府對伊朗采取新的經濟制裁措施,使全球石油供應再次趨緊,是促使油價回升的重要原因。12日,美國財政部宣布對伊朗50多家涉及核和彈道導彈項目的實體實施制裁。另外
歐佩克談油價懟美國:油價上漲,我們不背鍋!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輪值主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能源大臣蘇海勒·馬茲魯伊9日談及石油產量政策時回懟美國,否認歐佩克對國際油價上漲負有責任。 美國政府5月8日宣布退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下令恢復因協議而中止的對伊朗制裁措施,包括能源制裁。受這一地緣政治風險影響,國際原油價格躥升,一度突破
92.01美元 歐佩克周均油價繼續下跌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秘書處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周歐佩克一攬子市場監督周平均油價報收于92.01美元/桶,較上一個交易周下跌3.82美元。而截至上周歐佩克6月份月均油價已經下跌至94.99美元/桶,較5月份的108.07美元/桶下跌13.08美元。 上周五,歐佩克油價報收于88.74美
歐佩克油價12年來首次跌破30美元
北京時間7日晚彭博社稱,歐佩克一攬子原油平均價周三跌破每桶30美元,創下近12年以來新低,中國市場的動蕩加劇了全球大宗商品暴跌趨勢。 歐佩克周四在一份電郵聲明中表示,其13個成員國生產的一攬子原油平均價周三跌至每桶29.71美元。彭博社的數據顯示,這是歐佩克油價自2004年2月以來的最低水
歐佩克和BP能源報告剖析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和英國石油(BP)上周相繼發布了能源報告,對全球經濟增長和能源需求前景、原油供應格局、國際油價預估、美國頁巖革命、地緣政治風險等多方面進行分析,記者采訪多位分析師對報告重要內容作出解讀。 石油輸出國組織上周四公布的月報顯示,2013年OPEC原油價格同比下降,為2
歐佩克本周將確定石油產量,今后油價還會漲嗎?
按照約定,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簡稱歐佩克)將于本周五在維也納制定產量政策,但眼下卻紛爭不斷。 以沙特為首的產油國提議逐步放松減產措施,而伊朗、伊拉克、委內瑞拉等國則表示反對。更為復雜的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竟然也摻合進來。 特朗普呼吁產油國增產以控制油價,并支持全球經濟。據彭博社
歐佩克重申不減產立場 國際油價創五年新低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近日再度發聲維護此前宣布的不減產決定,稱目前原油市場表現疲弱并非供需基本面的反映,而可能是受投機者驅使所致,歐佩克有信心經受住油價走低的考驗,不會削減石油產量。受此消息影響,國際油價再度刷新五年來最低紀錄。 歐佩克秘書長阿卜杜拉·巴德里14日出席在迪拜召開的發布會時表示
全球能源新格局誕生 美取代歐佩克成為主導者
國際能源市場的權力結構正在轉型。歐佩克已不再是世界石油的定價者和關鍵供應商,美國晉升為新的“王者”。這是美國媒體從近期國際油價“自由落體般”暴跌、石油輸出國組織卻決定不減產這一現象中得出的結論。在人們對此輪油價下跌眾說紛紜的時候,國際能源機構首席經濟學家認為,是市場供需規律引發了此輪油價下跌。
頁巖油沖擊不斷 歐佩克正喪失對國際油價定價權
由于受全球石油供應過剩、美元匯率持續走高以及主要經濟體國家經濟數據低迷等因素的影響,近期國際油價走勢持續疲軟。受此影響,國內成品油限價即將迎來“七連跌”。造成油價下跌的推手則是飛速發展的頁巖油。 得益于水平鉆井和水力壓裂技術的進步,近年來美國掀起勘探頁巖油氣資源的熱潮,推動美國原油和天然氣產量
有人爭奪“石油霸主”,有人態度曖昧,歐佩克加碼減產
11月30日,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齊聚維也納,就原油減產協議再延長9個月至2018年底達成共識,并計劃在明年6月的歐佩克會議上進行復議。 事實上,延長減產協議毫無懸念,只在延長期限6個月還是9個月上存在疑問。外界擔心,9個月的時間是否會讓美國頁巖油生產商“乘虛而入”,油價不降反增,存在“矯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