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感官分析技術及重要標準研制》通過驗收
2009年12月30日,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科研計劃部對食品所承擔的《食品感官分析技術及重要標準研制》任務進行了驗收。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孫寶國院士、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宋全厚高工等八位專家出席了會議,會中各位專家達成一致意見,任務順利通過驗收。 《食品感官分析技術及重要標準研制》是科技部2006年下達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關鍵技術推進工程》課題《重要基礎性技術標準研制》中的任務6(項目編號:2006BAK04A05)。該任務針對“傳統感官評價的規范化—提高感官評價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和“傳統感官評價的精確化—增加感官評價的客觀性和精確性”兩個核心目標,采用產學研結合的方式與中國農業大學、上海大學、以及今麥郎食品有限公司、法國阿爾法莫斯公司等建立了科研合作關系,共同開展課題研究。形成了在國內龍頭企業試點示范,針對實際生產需求進行研究并實地應用驗證,并邀請國外知名企業參與,進行標準數據采集與分析的良好模式。 ......閱讀全文
感官標準整理(現行有效)
感官標準整理(現行有效)導論及總則《感官分析 方法學 總論》(GBT10220-2012,idtISO 6658:2005)《感官分析 術語》(GBT10221-2012 ,modISO 5294:2008)《感官分析 建立感官分析實驗室的一般導則》(GBT13868-2009 idtISO 858
《食品感官分析技術及重要標準研制》通過驗收
2009年12月30日,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科研計劃部對食品所承擔的《食品感官分析技術及重要標準研制》任務進行了驗收。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孫寶國院士、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宋全厚高工等八位專家出席了會議,會中各位專家達成一致意見,任務順利通過驗收。 《食品感官分析技術及重要標準研制》是科技
食品感官品評教學—感官分析軟件如何讓感官教學更輕松
食品感官評定是食品專業中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為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食品感官分析人才,如何讓感官教學更輕松,更有效是目前感官教學最關注的問題。如何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能動性,取得切實的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效果,使學生全面掌握食品感官評定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和實驗項目,是我
食品感官檢驗的標準和依據
一、食品質量感官檢驗的優點作為檢驗食品質量的有效方法,感官檢驗可以概括出以下三大優點:(1)通過對食品感官性狀的綜合性檢查,可以及時、準確地檢驗出食品質量有無異常,便于早期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處理,可避免對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損害。 (2)方法直觀、手段簡便,不需要借助任何儀器設備和專用、固定
全國感官分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京成立
2017年7月25日,全國感官分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566)成立大會暨感官分析標準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崔鋼出席會議并講話。 崔鋼指出,我國在感官分析標準化領域已經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制修訂了80余項標準,并且已經參與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相關國際標準的起草
感官分析系統在食品感官品評領域中的應用
感官分析系統作為一個完整的評價系統,主要用于人的感官品評系統的建設。將人的感覺器官作為“儀器”,結合心理學、生理學和統計學等學科,對食品進行定性和定量的檢測與分析,一方面測知食品的色、香、味、形等感官質量特性,另一方面也能獲知產品所能引起的人的反應(接受、偏愛)。人的感官品評作為最為傳統的感官評價活
綠茶的種類及感官分析
綠茶綠茶是我國最早生產的茶類,也是我國目前產量最大的茶類,占我國茶葉總產量的65%以上,其出口量占世界綠茶貿易總量的85%以上。就這一茶類的整體質量水平和產品花色種類而言,我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這一地位是無法撼動的。因為其生產地域最為廣泛,綠茶也是消費者最容易接觸到的茶類。在家
國標委擬批復成立全國感官分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關于對擬成立的全國感官分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征求意見的通知 各有關單位: 經研究,國家標準委擬批復成立全國感官分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第一屆全國感官分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擬由33名委員組成(見附件),孫寶國任主任委員,邱月明、鄧少平任副主任委員,劉文任委員兼秘書長,秘書處由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承擔
食品企業感官分析-以乳品龍頭企業為例,定制感官分...
食品企業感官分析-以乳品龍頭企業為例,定制感官分析及數據統計軟件長期以來,由于中國國內各乳制品企業對感官分析的重視和理解程度不一,造成各企業的感官分析實驗室千差萬別,這對產品品質產生不利的影響,阻礙了乳制品企業的發展。在提高產品品質的同時,國內乳制品企業如何按照國際標準來建設感官分析實驗室,縮小與國
非靶代謝組學聯合感官分析在展現與感官品質相關的植...
非靶代謝組學聯合感官分析在展現與感官品質相關的植物代謝特征的應用溫室栽培能夠有效地控制作物生長的溫度、光照、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環境因素,創造適宜作物生長發育的條件,還可以打破作物生長地區和季節的限制,使作物可在冬季或其他不適宜露地植物生長的季節栽培,達到周年生產供應,提高經濟效益。與室外種植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