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著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曾獲此獎 近日,“世界因你而美麗——2007影響世界華人盛典”之最受矚目獎項“終身成就獎”獲獎人已經確定。“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最終榮膺2007年度“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終身成就獎。至此,袁隆平先生成為繼著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先生后,第二位“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得主。 獲獎人的最終確定經由中國新聞社、北京青年報社、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明報企業及亞洲周刊、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鳳凰衛視及鳳凰新媒體、新加坡聯合早報、搜狐、香港文匯報、世界日報(北美)、歐洲時報及美國僑報、北京大學共12家在內地、香港、東南亞、美加及歐洲地區富影響力的華文媒體和機構的百名資深媒體人組成“百人評審團”,最終推舉產生。為此,鳳凰衛視記者也專門采訪了袁隆平先生。 袁隆平院士在觀察雜交水稻。 在他的眼中,堪稱影響世界的華人應該是那些“對世界經濟、社會乃至觀念上起到影響作用的華人”,他還列舉了如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孔子、軍......閱讀全文
2019年度求是獎昨晚在清華園揭曉兩位“清華系”科學家獲得大獎。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獲“求是終身成就獎”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顏寧獲“求是杰出科學家獎” 領獎臺上 心情大好的兩位獲獎人 還不忘“皮”一下 97歲的楊振寧自稱愛上剪電影 顏寧現場致敬自己心中的"愛豆"
科學中國人(2008)年度人物頒獎典禮暨2009中國科技與經濟論壇在京隆重舉行 科技部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社長張景安,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主任陳傳宏,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等為獲獎者頒獎。 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評選活動始于2002年。本屆評選以責任感、創新力、推動力為評選標
2019年即將過去,至此年末,生物谷對本年度生命科學領域熱點人物及事件進行簡要梳理,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屠呦呦、袁隆平先生共獲“共和國勛章” 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根據主席令,授予于敏、申紀蘭、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共和國勛章”,并于
明天,堪稱中國諾貝爾的未來科學大獎即將揭曉。哪些人可能得到這高達100萬美元的獎金呢? 知社和您一起梳理一下最有希望的幾位科學家,和他們閃耀中國的科研成果。坊間傳言其中更有今年諾貝爾獎提名工作。 未來科學大獎于2016年1月17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共設立“生命科學大獎”和“物質科學大獎”兩個獎項
饒毅點評中科院院士評選結果:解剖“逆淘汰”社會現象的一只麻雀。 與其他對科學史感興趣者一樣,我以前也讀介紹國外和古代的書籍。后來自己查資料寫過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孟德爾、四十年前的屠呦呦和張亭棟。如果寫的文字與作者的空間和時間很近,可能不好算創新的史學方法,但也許可作史料。 如果讀者的興
2018年5月1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官網公布了新當選院士名單。因在原創性研究方面的杰出貢獻與持續成就,84名美國科學家以及21名外籍科學家當選新一屆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于1863年由美國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宣布成立。目前共由三部分組
科學中國人2009年度人物4月24日在京揭曉,王大珩、殷瑞鈺、王正國、陳清泉等11位院士和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院長宋保維等46位我國科技界專家獲此殊榮。此外,兩院院士王大珩、中國地質大學原校長趙鵬大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院長房建成還分獲終身成就獎、最受公眾關注獎和
2018年頒獎典禮15日晚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江雷教授獲2018年度“求是杰出科學家獎”。2018年度“求是科技成就集體獎”則授予上海交通大學張杰教授領導的激光強場物理團隊。兩者分別獲得獎金人民幣一百萬元。 當晚,求是科技基金會主席查懋聲以及顧問楊振寧、孫家棟、韓啟德、
2016年5月3日,美國科學院(NAS)公布了2016年新增選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共產生84名新院士和21名外籍院士。其中6位華人科學家當選。 美國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于1863年由美國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宣布成立。目前共由三部分組成:美
6月10日,科學中國人2010年度人物在北京揭曉。此次,共評選出在2010年為我國科技進步做出重要貢獻的年度人物,其中包括劉光鼎、朱清時等知名院士,并頒發四項特別獎。 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光鼎獲“終身成就獎”;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川輝陽生命工程有限公司
科學中國人(2011)年度人物頒獎典禮暨2012科學中國人論壇6月9日在京召開,授予基礎研究、機械與運載等10個領域共80人“科學中國人(2011)年度人物獎”,同時頒發“終身成就獎”等4個特別獎,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徐光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內科教授陳
張彌曼院士榮獲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 金秋十月末,來自世界各地的近2000名古脊椎動物學工作者及古脊椎動物化石愛好者們,聚集在落基山麓的鹽湖城,出席2016古脊椎動物學會年會。美國當地時間10月29日晚,在美國大酒店舉行了盛大的古脊椎動物學會2016年度年會的閉幕晚宴
2013年6月22日,由《科學中國人》雜志主辦的“科學中國人(2012)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在北京萬壽賓館舉行。此次,共評選出百余位科學中國人(2012)年度人物及年度人物特別獎。 近二十位兩院院士為獲獎者頒獎。其中,王小謨、盧世璧、朱英富、薛其坤等知名院士,神州飛船、天宮一號總設計師
美國國家工程院(NAE)公布2019年新當選院士、外籍院士名單,共增選86名新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有兩位華人學者入選:美國西北大學機械工程系終身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陳衛當選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曲久輝當選外籍院士。 美
日前,由《科學中國人》雜志社主辦的“科學中國人(2013)年度人物”揭曉。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天宮一號”總設計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楊宏,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中國4G掌門人”、東南大學教授尤肖虎等80位科學家獲獎。 本屆年度人物特設5項
近日,科學中國人(2015)年度人物在京揭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徐至展獲“終身成就獎”;上海交通大學原校長謝繩武獲“杰出大學校長獎”;合肥工業大學先進智能機器研究院院長任福繼、武漢大學軟件工程研究所所長何克清獲“杰出貢獻獎”。 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顧
1月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在領獎臺上接過了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勵證書。89歲高齡的他成為設獎以來第25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從第一屆獲獎者袁隆平、吳文俊到今年的于敏,一如既往,每位獲獎者的成就都令人崇敬、信服。 然而,疑問也一直伴隨著這項國家最高榮譽,即最高獎得主多年來沒
2018年度求是獎頒獎典禮15日晚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江雷教授獲2018年度“求是杰出科學家獎”。2018年度“求是科技成就集體獎”則授予上海交通大學張杰教授領導的激光強場物理團隊。兩者分別獲得獎金人民幣一百萬元。當晚,求是科技基金會主席查懋聲以及顧問楊振寧、孫家棟、韓啟德、
日前,葛蘭素史克(GSK)設立的“生命科學杰出成就獎”和“神經科學卓越獎”獲獎人選出爐。衛生部長陳竺院士與上海交大醫學院終身教授王振義院士獲“生命科學杰出成就獎”,清華大學醫學院劉國松教授獲“神經科學卓越獎”。 生命科學杰出成就獎 用以獎勵在中國生物醫學研究領域中所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并
據消息,中共教育部黨組決定,任命李一兵同志為中共清華大學委員會副書記、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教育部任命尤政、施一公為清華大學副校長。 根據《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姜勝耀等同志職務任免的通知》(教黨任〔2015〕111號),經中共教育部黨組研究并與中共北京市委商得一致,中共教育部黨組決定任
今年48歲的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 他是全球知名的結構生物學家,在細胞凋亡、大分子機器、膜蛋白研究領域國際領先,曾獲國際賽克勒生物物理學獎、香港求是基金會杰出科學家獎、談家禎生命科學終身成就獎、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等多個國內外大獎; 他除了“一身三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美
師昌緒,90歲;王振義,86歲。這兩位老人站在了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他們的科學成就和為人得到公認。媒體在報道師昌緒院士時,突出了一個細節,“退休后堅持上班30年”;在報道王振義院士時,描寫了他從巔峰時退下來提攜陳竺、“一門三院士”的美談。可以說,這是對兩位老先生從事
拓展閱讀 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 科技水平是國家實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質的標志。當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國家顯然是美國。中國的科技水平處于什么位置呢? 文︱袁嵐峰 本文于2015年8月原載于作者博客,原文有刪節,不代表新華社瞭望智庫觀點。 如何理解當
6月20日下午,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美國科學院、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雙院院士施一公教授應邀在鄭州大學“立德樹人導師學校”和“研究生名師名家講壇”做《科學、藝術與結構生物學》的專題報告。 施一公教授從宇宙與我們的生存環境開篇,為大家展現了眾多享譽世界的宇宙之圖。施教授還向大家介紹了當今生命
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院長格奧爾基(右三)與山東理工大學張鐵柱校長(右二)以及山東理工大學蘭玉彬教授(右四)等合影。 又是一年春色好。3月27日,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頒發外籍院士證書暨山東理工大學—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合作簽約儀式在山東理工大學舉行。據悉,這是中國學者首次當選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由于在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研究中取得原創性成果及開發全新療法,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和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3月6日在美國領取了由全美癌癥研究基金會頒發的第七屆圣捷爾吉癌癥研究創新成就獎。 兩位科學家將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與西藥結合起來用于治療白血病,使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五年無
“直到不久前,癌癥的治療基本上還是不成功的,除了對少部分癌癥類型。而目前一個令人振奮的新的治療技術,即依賴免疫應答的免疫治療技術,對許多種不同的癌癥都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 澳大利亞悉尼Garvan醫學研究所教授,2015年美國免疫學會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美國免疫學會前主席(1998-2002
“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曾分文不取,幫助北京生命研究所站穩腳跟。如今,作為北生所所長的王曉東是否實現了他當初的理想?他和北京生命研究所有著怎樣的淵源?如何帶領班子走到今天?北生所面臨著哪些問題,未來的路在哪里?請看王曉東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2013年9月28日,由香港求是基金會舉辦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每當這個時候,人們會回憶起那些逝去的親朋好友。作為分析測試行業的一員,我們自然不能忘了那些生前為我國分析測試行業做出不可磨滅貢獻的專家、學者。借清明節之際,分析測試百科網帶您回憶那些已經遠離我們的科技工作者,回憶他們為我國科技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法國科學院外籍院
11月1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來自中國、阿根廷、加拿大、南非和英國的五位優秀女科學家獲得了2018年度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張彌曼因其在化石記錄方面的開創性工作給全球帶來了對水生脊椎動物如何適應陸地生活的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