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成立廢棄物資源化與新能源技術研發中心
4月26日,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北京健坤偉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廢棄物資源化與新能源技術研發中心掛牌儀式在清華大學環境節能樓舉行。 環境與能源是現代化社會發展的兩大基本要素,同時也是我國社會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瓶頸問題。我國目前各類廢棄物處理率普遍較低,已經成為我國環境污染的主要發生源。同時,各類廢棄物中含有大量潛在的資源,尤其是以有機污染物為主要特征的生物質廢物中蘊藏的生物質數量巨大,是世界各國能源與環境領域關注的熱點問題。 為此,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北京健坤偉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成立研發中心,力爭結合企業的資金與市場優勢,建成集技術研究、設備開發及工程應用轉化于一體的研發平臺。研發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垃圾填埋氣體的高附加值能源利用、城市污泥的低能耗高效處理、生物質廢物高效處理和新能源開發利用、垃圾焚燒污染防治周邊技術等。此前,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的污泥改性技術、飛灰穩定化處理—衛......閱讀全文
清華大學成立廢棄物資源化與新能源技術研發中心
4月26日,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北京健坤偉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廢棄物資源化與新能源技術研發中心掛牌儀式在清華大學環境節能樓舉行。?環境與能源是現代化社會發展的兩大基本要素,同時也是我國社會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瓶頸問題。我國目前各類廢棄物處理率普遍較低,已經成為我國環境污染的主要發生源。同時
內蒙山晟新能源將廢棄物變成綠色能源
在包頭市土右旗后山山腳下,包頭市山晟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一列滿載原煤的小火車在洗煤廠前緩緩停下。原煤經過洗選加工,選出三級煤品:精煤、中煤和煤矸石。精煤和中煤對外銷售,而剩下的廢棄物煤矸石該如何處理呢? 包頭市山晟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作出了這樣的選擇:利用廢棄物品,發展循環經濟,創造
工業廢棄物變身綠色環保建材
相關資料顯示,我國的固體工業廢棄物排放量和現存量均居世界第一,僅尾礦粉年排放量就達6億噸以上,其他粉煤灰、硼泥等工業廢棄物的排放量也非常巨大。大量的尾礦粉等工業固體廢棄物長期擱置,不僅導致資源的嚴重浪費,更對環境造成污染。遼寧科技大學輕質復合材料項目組經過多年研發,采用新型技術將尾礦粉等工業廢棄
科學家研制人造樹葉 可生產廉價環保能源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科學家一直致力于探索廉價、環保高效能源制造方式,其中最有前景的一種方法是利用氫制造能源,作為環保燃料,通過分解水可以生成氫,但是具體實現過程值得探索研究。目前,科學家獲得來自大自然的靈感,制造一種人造樹葉,可以生產廉價能源。 樹葉利用太陽光進行光合作用,將水轉變為氫和氧
中國加速推動農林廢棄物能源化利用
在日前于南寧舉行的中國農林廢棄物能源化利用高峰論壇現場,來自河南、湖北、湖南和廣西的4個縣集中簽約,計劃引進農林廢棄物發電項目。 近年來,隨著環境污染形勢嚴峻,如何將農林廢棄物進行能源化利用,正越來越受到重視,多名專家認為,這一產業在我國正迎來加速發展期。 中華環保聯合會調查顯示,目前我國農
科學家開發出另類環保能源“可燃燒的冰”
“可燃燒的冰”將成為一種新型環保能源,有望代替傳統的燃料 據美國科學日報報道,在未來,從海底或北極永凍層以下采集的冰狀天然氣可作為一種清潔、環保燃料,用于汽車燃料、家庭取暖等用途。目前,美國政府研究人員將它們稱為“氣體水合物”,在適當的狀態下這種冷凍形式的天然氣能夠燃燒產生火焰。
科學家認為核能是最環保的能源之一
據國外科學家稱,對能源需要的增長會給自然界帶來更大的負擔,給生物多樣性帶來威脅,除非人們能接受核能作為混合能源的關鍵部分。環境保護運動以及地球之友、綠色和平組織等機構不應當反對核電站的建設。 在寫給《保護生物學》雜志的一封公開信中,包括英國政府前首席科學家在內的65位生物學家,支持建造更多的核
“世界盡頭”城市用廢棄物試建環保房屋
在南美洲大陸最南端的阿根廷城市烏斯懷亞,一批環保人士7日起嘗試建造拉美地區第一座能源自給型環保房屋,采用太陽能和風力供電,建筑材料大多來自輪胎、玻璃瓶等生活廢棄物。 烏斯懷亞被認為是全世界最接近南極的城市,這里保留著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作為對未來環保模式的一種探索,這個名為“托爾哈魯,
清華大學燃燒能源中心1日掛牌成立
羅忠敬為首任主任 8月1日,清華大學燃燒能源中心正式掛牌成立。國際燃燒領域著名學者、美國工程院院士羅忠敬先生擔任中心首任主任。? 會上,清華大學黨委書記胡和平、燃燒能源中心主任羅忠敬一同為中心揭牌。 成立儀式后,羅忠敬教授主持了“燃燒領域研究的國際聯盟”活動。?
物理所清潔能源實驗室在《能源與環境科學》發多篇文章
雜志封面 《能源與環境科學》是英國皇家化學會的專業期刊,刊登能源與環境科學方面的學術論文(IF=9.45)。受主編Philips Earis的邀請,經過同行評審,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清潔能源實驗室在該雜志今年第8期發表4篇學術論文以及1篇編者寄語,這是該雜志首次集中發表來自一個研究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