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太陽風暴影響未必嚴重 ――專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太陽活動預報中心首席研究員王華寧 近來美國科學家向世界提出持續警告:2012年是第24太陽活動周峰年,有可能發生“世紀一遇”的“超級太陽風暴”,對地球產生重大影響。“超級太陽風暴”會不會發生?會給人類帶來哪些影響?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太陽活動預報中心首席研究員王華寧,談談我國科學家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 記者:太陽活動的第24個周期,是不是太陽活動的強周期? 王華寧:早在第23個周期之內,也就是1996年到2008年之間,科學家們就在積極預測第24周期的情況。就該周期內太陽黑子數量的高峰值能達到多少、大概會出現在哪一年等關鍵問題,中外科學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對太陽黑子數量高峰值的預測出現了嚴重分歧。 2009年之前科學家預測第24周峰值大概會出現在2012年。但是,2008、2009年以及今年......閱讀全文
極區冕洞的太陽風初始外流在漏斗狀開放磁結構的高度形成 過去幾年中,美國宇航局多次發出警告:2013年太陽會再次蘇醒,達到其活動高峰,可能會爆發更多強太陽風暴。如果一切成真,人類又沒有得力的應對措施,它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太陽打“噴嚏” 地球就“發燒” 1859年
天文學家正在利用太空望遠鏡對太陽進行前所未有的詳細觀測。他們稱,太陽黑子及其他線索表明太陽的磁活動正在減少,太陽甚至可能在收縮。這預示著太陽內部正在發生某種深刻變革,我們也許需要用全新的眼光來審視太陽和它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黑子數量的變化反映了太陽內部的變化。太陽
太空電梯給航天活動帶來的收益是充滿了誘惑的,人類將來從地球靜止軌道起飛進入深空,或將帶來未來航天模式的改變。 日前有媒體報道,日本靜岡大學工學部的科研團隊與日本建設公司大林組合作開發了迷你版太空電梯,將視天氣情況在本月進行實驗。 負責研發的日本靜岡大學教授能見公博表示,實驗在國際空間站進行,
曾經大賣的美國電影《2012》設想世界末日的場景:在2012年的某個時刻,“地球物質調整”開始,特大地震接連發生,人類瀕臨毀滅。去年3月11日9級的日本大地震爆發,使得電影《2012》的描述顯得更加逼真了。  
2月25日,俄羅斯聯邦水文氣象和環境監測局應用地球物理學研究所發言人宣布,他們于莫斯科時間25日4時50分觀測到強度為X5級的太陽耀斑活動,這是自2012年3月9日以來天文學家觀測到的最強的一次太陽耀斑活動。 該發言人介紹,發生太陽耀斑的位置并非正對地球,故此次太陽耀斑引發的太陽風暴不會飛
NASA的范艾倫輻射探測器證實,范艾倫輻射帶在太陽風暴過后不久就可以自行加速電子。圖片來源: ARTIST’S IMPRESSION JHU/APL 高速粒子以兩個同心圓的方式環繞地球運行的秘密終于被揭開——這距離其被發現已有55年。這兩個同心圓被稱為范艾倫輻射帶。美國宇航局(NASA)的
太陽直徑 139.2萬千米“黑子怪獸”直徑 10萬千米近日太陽日面出現超大黑子。(圖片來自紫金山天文臺科普部網站) 地球直徑:1.2742萬千米 最近一段時間,太陽的“臉上”長出了個巨大的“黑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太陽黑子。”紫金山天文臺科普部張旸主任昨天告訴揚子晚報記者
有著“嫦娥之父”之稱的中科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在昨天第22屆國際天文館學會大會的開幕式上透露,我國即將開展深空探測,其中預計2020年著陸火星,2030年實現火星采樣返回。 不久前,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他們的登火星時間表,計劃在2037年至2050年間以數百億美元
英國空間天氣預報服務中心未來有望提供關于太陽風暴的早期預警 圣誕燭光晚餐看起來古老而誘人,但在這樣的日子里如果真的沒有衛星通訊和電能,當然更不用說看電視和熱剩飯了,人們恐怕就沒有心情過節了。英國政府日前宣布將建立一個新的空間天氣預報服務中心,目的便是減輕這種災難場景可能造成的影響。 在英國
藝術概念圖,展示了1958年首次發現的范艾倫輻射帶。自發現以來,天文學家便一直在研究高速粒子如何進入輻射帶。美國的兩顆探測器發現輻射帶內的電場剝離原子的電子并對其進行加速 2012年,美國宇航局發生了兩顆范艾倫輻射帶,從不同角度同時對范艾倫輻射帶進行研究。在一次太陽風暴吹走輻射帶內的絕大多數電
美國天文攝影師埃倫-弗里德曼近日拍攝到太陽表面出現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泡沫”活躍區。弗里德曼所拍攝到的完整的太陽圓盤上出現蜿蜒的“1429活躍區”。 北京時間3月1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天文攝影師埃倫-弗里德曼近日拍攝到太陽表面出現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泡沫”活躍區,這其實是
當超高速帶電粒子流從太陽表面噴出,它們產生的磁場急速變化,會干擾地球無線電通信并帶來絢麗的極光。科學家最近在實驗室模擬出了這種“太陽風暴”。 “太陽風暴”其實是一種湍流現象,即流體的快速復雜運動。勺子攪動的咖啡、奔騰的洪水、使飛機顛簸的氣流都屬于湍流。運動的帶電粒子會產生磁場,粒子的復雜運動使
日冕物質拋射(CME)也叫太陽風暴,是空間天氣效應的主要驅動者。研究太陽風暴在整個日地空間的傳播規律具有至少兩方面的意義:有助于提高空間天氣預報(如到達地球的時間和速度等);有助于理解其行星際傳播和跟日球層相互作用的物理機制。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潁、胡會東、王赤等
封面故事 & 特刊:抗體,未來就在眼前 本封面的顯示了一種主要抗體亞型:免疫球蛋白G 電子密度表面的結構模型 。人類的免疫系統會產生許多種類的Y字形抗體,他們可以識別外來分子,并直接有針對性地中和或者標記入侵者。科學家利用這一特性,通過綁定一個或多個特定目標的抗體,來對抗對疾病
“洞察“號采用降落傘+緩沖發動機反推+著陸腿的方式在火星著陸示意圖 新聞背景 經過逾6個月的飛行,美國“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終于將在2018年11月26日在火星著陸。然而,它要經歷“恐怖的7分鐘”,能否成功還是個未知數。 像其它火星著陸器一樣,“洞察”號整個任務分為發射、巡航、進入下降和著陸(E
近期,由丹麥奧胡斯大學克里斯托弗-卡羅夫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利用我國大科學工程郭守敬望遠鏡(LAMOST)數據取得了一項重大研究成果:太陽極有可能噴發“超級耀斑”,一旦發生,將襲擊地球大氣層。該項研究成果已發表于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地球經常
日冕物質拋射是大尺度的太陽爆發現象,以每小時數百萬公里的速度從太陽拋出。其產生的高能粒子輻射會危及太空飛船、衛星和航天員,而一旦撞到地球會造成衛星導航、大面積電力和通訊中斷等,極大危及到現代科技社會。日冕物質拋射直接催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空間天氣,并是空間天氣的主要驅動者。 探討日冕物
會議現場 1月12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2011年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會上,中科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副局長董永初和計劃財務局副局長潘鋒對子午工程建設及試運行工作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對子午工程2011年的工作提
前段時間,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位于夏威夷的丹尼爾?凱?伊農奕(Daniel K Inouye)太陽望遠鏡捕捉到了迄今最清晰的太陽表面照片。高清圖像里,太陽仿佛是流動的黃金,展現出太陽作為等離子體復雜的結構,為人類認識太陽和預測太陽活動,提供了更進一步的素材。那么照片是怎么拍攝的?未來這架
中科院新疆天文臺科研人員王新博士通過粒子模擬方法在空間擴散激波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ApJS,2013,209,18,IF=16.238)。 該項研究提出了粒子注入率主導了擴散激波能量耗散
激波是空間和天文中一種常見且重要的物理現象,在能量耗散和高能粒子加速中發揮作用。太陽風暴(CME)驅動的激波可產生持久的太陽高能粒子事件和射電暴,具有重要的空間天氣效應。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潁團隊在CME驅動激波的三維形態和運動學、激波粒子動理學、激波特征與高能粒子釋放的關系、激波
發表在最新一期《空間科學評論》上的研究報告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范艾倫探測器發現了一個人造的“太空屏障”正在向外推動范艾倫輻射帶。這一驚人事實意味著,我們人類不僅在改造地表,也在改造近太空環境。 范艾倫輻射帶由被地球磁場捕獲的帶電粒子構成,是環繞地球的高能輻射帶,經常因太陽風暴和
近日,在國家高技術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同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饒長輝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獲得太陽大氣可見至近紅外7波段同時層析高分辨力圖像。文獻顯示,目前國外太陽望遠鏡最多可同時實現6波段層析成像,并且僅局限于可見光波段。 據悉,本次實驗是通過光電所研制的7波段太陽層析成像系統與云南
據美國《連線》雜志報道,日前,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太陽表面磁場氣體的流動將解釋為什么太陽處于“睡眠”之中。 太陽表面磁場氣體的流動將解釋為什么太陽處于“睡眠”之中 從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令科學家迷惑不解的是太陽黑子、耀斑和太陽風暴現象非常稀少,并且11年太陽活動周期末期
北京時間9月1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網站報道,上周,美國科學家向公眾公布了一張最新獲取的太陽黑子照片。該照片由新澤西工學院所屬新太陽望遠鏡拍攝。天文學家表示這可能是目前在可見光波段人們取得的質量最好的太陽黑子照片。一同共布的還有一張太陽表面高能噴流的照片。太陽表面噴流&n
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的中美合作項目“FLARE磁重聯空間物理裝置高磁通耦合場線圈系統(FLUX CORE)研制”已于5月上旬通過驗收,5月17日,該裝置已從上海正式啟運交付美方。 根據項目協議,等離子體所需為FLARE項目研制出兩套高磁通耦合場線圈系統(FLUX
我們的太陽自從2011年年末釋放出一系列耀斑和其它的噴發物之后就保持了驚人的平靜。但是研究人員稱,這一平靜很可能是兩個高峰之間的低谷,而兩個高峰一起構成了太陽目前11年活動周期的“活躍期”。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太陽物理學家亞歷克斯-楊說道:“如果你回顧歷史,之前許多的太陽周期都不是只有
2014十大“科學”謠言 1.地暖輻射會致白血病? 有說法稱“地暖會產生供暖輻射,進而導致白血病、癌癥、心血管疾病,也會引發白內障等視力問題”。但實際上地暖是在地板中均勻鋪設熱媒。熱輻射只是熱傳遞的一種方式,其中沒有化學物質,不會對人有害。(詳細報道請見求證欄目2014年12月3日《使用合
一直以來,科學家認為我們地球附近只存在兩個范艾倫輻射帶,但一項新發現推翻了該認知——第三個迄今才觀測到的范艾倫輻射帶,其中還含有致命的高能粒子。 這是由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利用探測器在地球周圍發現的結果,第三個范艾倫輻射帶的發現,對于研究地球空間氣象、太陽變化對地球影響,以及航天事業
美國科研人員預測,太陽將進入不尋常且時間較長的“超級安靜模式”,大約從2020年開始,太陽黑子活動或許會消失幾年甚至幾十年。 科學界相信,到2012年,太陽黑子將進入活動高峰期。但美國國家太陽能觀測臺和空軍研究實驗所專家發現,太陽黑子近來出奇安靜,具體跡象包括一股高速帶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