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永遠不可能杜絕有人惡性造假,但通過教育,大部分人都會遵循基本原則。”——美國杜克大學教授王小凡 與中國科學院一樣,美國國家科學院每年也要舉行一次院士大會。但在今年4月舉行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年會上,卻有一個特別舉措:一批美國科學院院士聚集在一起專門召開半天會議,討論關于中國研究人員在論文中造假的問題。 “這個會議的內容從多個渠道反映到我們幾位華人學者這里。我們認為這個問題非常嚴重,如果美國有一批院士有這樣的印象:來自中國的部分論文數據有造假成分,將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影響。因為大家都記得韓國科學家黃禹錫的造假事件,到現在,韓國科學家送到國際頂尖期刊的論文,常常都要受到更嚴格的審查,因為擔心其中有不誠實的部分。”美國杜克大學教授王小凡憂心忡忡地對《科學時報》記者說。 “我覺得,從財力到人力,今天中國在科學上投入了這么多的國家資源,如果一旦沾上這種受人懷疑的陰影,對許多人的前途、對國家......閱讀全文
在科技工作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的今天,科研誠信不可避免地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任何一次學術不端或是科研失范事件都會被媒體用放大鏡審視,也必然會降低公眾對科學家的信任和信心。 對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指出,科學界必須堅定地維護和促進科研誠信,讓每位科研人員都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