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5日,國家衛生部專家組為圣元乳業“正名”,嬰兒早熟與圣元奶粉無關,但消費者有誰會相信圣元呢?又有誰會用自己的孩子去冒險呢?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令中國奶業品牌蒙受巨大損失,三鹿倒閉將中國品牌拖入泥潭,外資奶粉品牌一舉占領全球最大的中國市場。圣元乳業剛剛走出三聚氰胺的陰影,突然深陷“激素門”一夜之間,無人問津,最終受益者還是外資品牌。使得現在很多家長對洋奶粉情有獨鐘,甚至有人認為只有洋品牌的奶粉才是好奶粉。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母乳是嬰幼兒最佳的生長發育營養來源,因而奶粉是否“接近母乳”無可厚非地成為評價其是否優質的一個黃金標準。專家認為各國的嬰幼兒配方奶粉更大程度上是根據本國民族的體質為藍本研制的。由于每個國家的民族特性、地域環境和膳食結構的不同,母乳的成分也會有一定程度上的差異, 并且中國人與外國人遺傳因素不同,體質存在很大差異性,造成對營養物質的需求也存在很大差異,外國人吃肉......閱讀全文
正值“三聚氰胺事件”一周年之際,中國乳制品行業再掀波瀾。近日,兩批自美國進口、合計300公斤的美贊臣嬰幼兒配方奶粉,因“蛋白質含量不符合國家標準”而被國家質檢總局退貨。這一事件終于動搖了進口奶粉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 那么,新出現的蛋白質問題,到底會成為國產奶粉吹響反攻號角的絕佳契機,
國內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產生信任危機 最近一段時間,內地民眾在香港、澳門大量購買進口嬰幼兒奶粉,造成香港、澳門一度出現奶粉供應緊張。此后,有媒體報道內地有不法企業,將皮革下腳料溶解后制成蛋白粉混到牛奶里,提高牛奶的蛋白含量。一時間,國產奶粉和整個乳制品行業再次成為關注焦點。記者調查發現,消費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日前發公告稱,近期抽檢了餅干、嬰幼兒配方食品和食用農產品等3類食品554批次樣品。其中抽檢涉及109家企業的259批次嬰幼兒配方食品產品,合格率達到100%,包括伊利、澳優、君樂寶、美贊臣、多美滋等在內的中外資嬰幼兒奶粉全部過關。業界觀點認為,我國嬰幼兒奶粉已經可以媲美藥品,成為
9月16日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消息,質檢總局通報全國嬰幼兒奶粉三聚氰胺含量抽檢結果,河北三鹿、山西雅士利、內蒙古伊利、蒙牛集團、青島圣元、上海 熊貓、山西古城、江西光明乳業英雄牌、寶雞惠民、多加多乳業、湖南南山等22個廠家69批次產品中檢出三聚氰胺,被要求立即下架。 至此,三聚氰胺問題已經成為中
前言:此文描述了消費者過于癡迷洋品牌奶粉,跨境電商和代購行業的亂像。不過,把真奶粉和假奶粉混在一起,或者把真進口的和國產的奶粉混在一起,的確是檢測的難題,這種“半真半假”的問題,還沒有被我國食品檢驗的大神們攻克。所以以下文中所述,都只能是“有推測,有這種可能,但無人能檢”。召喚食品檢驗的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