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日本發射一枚小型火箭檢驗航天新技術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8月31日說,當地時間5時(北京時間4時),該機構在日本南部的內之浦宇宙空間觀測所發射了一枚小型固體燃料運載火箭。該火箭利用所攜裝置,檢驗了有望用于在軌衛星姿態和速度控制的新技術。 這枚火箭全長8米,發射時總重量為2.2噸,在上升到309千米高度的過程中,載有實驗裝置的子機分離,研究人員隨即用連接火箭和子機的一根長約300米的導線進行了通電實驗。 專家最終確認,當有電流通過導線時,電流與地球磁場相互作用并產生了力。未來如果能人為控制這種力,就有望將其用于控制人造衛星等航天器的姿態和速度等。 上述實驗裝置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與東京首都大學、靜岡大學和香川大學等合作開發。火箭在實驗結束后墜入內之浦東南方向約400公里的大海里。 ......閱讀全文

    中國將公布嫦娥工程所攝月球照片

    中國探月工程在線訪談實錄2007年8月16日,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以及衛星系統、運載火箭系統、測控系統、地面應用系統等分系統專家做客國防科工委政府門戶網站(www.costind.gov.cn)和中國探月網 (www.clep.org.cn),圍繞中國探月的路線圖、目標

    2018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

       美國   深空探測異彩紛呈,宇宙探索發現不斷  本報駐美國記者 劉海英  2018年,“好奇號”“朱諾號”“卡西尼號”“新視野”號等探測器持續提供著火星、木星、土星、柯伊伯帶天體的相關數據。“旅行者2號”朝星際空間進發;OSIRIS-Rex抵達小行星貝努;“黎明”號完成了探測任務,將在谷神星軌

    40年,我們讓“國防”戰力更強

      強國必須強國防,強軍必須強科技。在歷史上,煉銅、煉鐵以及火藥等化學技術的發展極大推動了軍事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的前進。在今天,化學工業對于國防軍事的重要意義依然非凡。改革開放40年,石化行業通過新材料等技術突破,為我國國防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中復神鷹碳纖維公司已經實現了T1000碳纖維生產。圖為工人

    何質彬:中國航天夢的見證者和踐行者

    自從1962年進入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工作以后,何質彬的一生就一直和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緊緊聯系在一起。 50多年來,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三代航天專家,何質彬曾參與了“兩彈一星”的研發工作,擔任過多種衛星型號工程的副總經濟師,發起并主持了海南航天發射中心項目,成為一名中國航天夢的見證者、

    NASA網站評出其2008年十大科學成就

    北京時間12月18日消息,美國宇航局網站最近日前公布了美國宇航局在2008年取得的十大科學成就,國際空間站建設接近尾聲,鳳凰號圓滿完成火星探測任務,以及NASA幫助設計的第四代鯊魚皮泳衣均上榜。 以下是美宇航局2008年十大科學成就名單: 1.國際空間站建設接近尾聲 國際空間站建設接近尾聲

    火箭復工,我國一次發射4顆新技術試驗衛星

      近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4顆新技術試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這次“一箭四星”發射,再次引起部分小伙伴對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好奇:是不是一次發射的衛星越多越厲害?  一箭多星發射技術很難,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日本、歐洲航天局等掌握。不過衛星數量多,

    日發射火箭檢驗航天新技術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8月31日說,當地時間5時(北京時間4時),該機構在日本南部的內之浦宇宙空間觀測所發射了一枚小型固體燃料運載火箭。該火箭利用所攜裝置,檢驗了有望用于在軌衛星姿態和速度控制的新技術。   這枚火箭全長8米,發射時總重量為2.2噸,在上升到309千米高度的過程

    長十一發射準備時間遠快于美國同類火箭

      作為一枚被稱作“快響利箭”的固體火箭,長征十一號的每一次出征都備受矚目。1月19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  這已是長征十一號的第三次出征。沒有讓人失望,長征十一號又破了個紀錄,繼“一箭四星”“一箭五星”連續發射成功之后,這一次成功實現“一箭六星”。那么身為固體火

    2016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快舟二號戰略意義強:打造空間快速響應能力

      “快舟”小型固體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研制,采用了國際首創的星箭一體化技術,在國內首次采用柵格舵控制技術,是我國首個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軌能力的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創造了我國航天發射的最快紀錄,使我國航天發射運載工具由液體運載火箭拓展到固體運載火箭,初步形成了我國亟需的空間快速響應能力。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之航天:海上發火箭,中國來了

         中國大型海工裝備的迅猛發展為海上發射奠定了雄厚基礎。圖為國產世界最大、最深的鉆井平臺“藍鯨1號”  可能擔綱中國海上發射“首秀”的長征十一號  “海上發射”公司三大子系統:指揮船、發射平臺和火箭  約北緯19度19分,東經109度48分,這是中國海南文昌發射場

    2018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結果揭曉

      “2018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近日揭曉。高星、羅俊、孫強、林鳴、馬宗義、趙衛、曹則賢、劉自鴻、徐立、張昌武等10人當選。  這項由《中國科學報》、科學網和《科學新聞》雜志共同主辦的公益活動,旨在通過公眾廣泛參與,評出2018年度人們心目中的“知識英雄”。  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活動至今

    今年我國宇航發射次數將保持“30+”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楊保華29日在京透露,長征五號遙三火箭計劃在2019年7月中下旬完成復飛,遙四火箭將于年底發射嫦娥五號。  記者從航天科技集團當日舉行的發布會上獲悉,繼2018年成功書寫37次宇航發射紀錄后,該集團將繼續開啟“30+”模式,計劃2019年實施30余次宇航發射,

    2019年,中國的這些成果驚艷世界

    圖① 9月25日,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CA9597次航班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起飛。當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通航。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攝圖② 5月23日10時50分,我國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青島下線。這標志著我國在高速磁浮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圖為在青島拍攝的我國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

    馬斯克星船試驗箭炸裂,人類離殖民火星還有多遠

       11月21日,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CEO埃隆·馬斯克的“星際飛船”(Starship,以下簡稱星船)的第一枚完整尺寸試驗箭MK1,在美國得克薩斯州進行地面壓力測試時艙壁爆裂,頂端炸飛。  這是繼可重復使用的重型運載火箭系統“大獵鷹火箭”(Big Falcon Rocket,2018

    盤點2014年中國十大科技成果 將改寫未來

      2014年,中國科學界的第一件大事,是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頒獎。因為有“國際首創”的硬指標,2000年以來的14年中,該獎項僅僅頒出5次,可謂是中國含金量最高的科技大獎。這次獲獎的“鐵基超導”,也不可避免地被人們用放大鏡審視,贊賞者說有諾獎資格,批評者則指出,日本科學家早就提出了思路,

    對話“神七”三巨頭:我們有能力飛得更遠

    “神七”飛船轉運 王艷梅/攝   飛船對接 袁明月/攝 9月6日上午,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總指揮部向中央專委正式請示,請求中央專委授權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在9月25日至30日擇機發射。當天晚上,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三巨頭”——載人航天工程航天集團總經理馬興瑞,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

    “快舟二號”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創造我國航天發射最快紀錄

      11月21日,“快舟二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入軌。該衛星由哈爾濱工業大學研制,主要用于各類災害應急監測和搶險救災信息支持。繼2013年“快舟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后,此次發射成功將為“快舟”的后續發展鋪筑道路。  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快舟”小型固體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研制,采用了國

    我國有望在2013年實現火星探測器發射

    我國已具備自主火星探測能力,有望在2013年實現火星探測器發射。  這是記者從10月21日舉行的CAST空間技術論壇上獲悉的。當日,以火星探測為主題的CAST空間技術論壇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舉行,我國航天領域的主要專家聚集一堂,共同商討我國自主火星探測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認為:“

    2020:聚焦國際前沿,惠及國計民生

       嫦娥四號翩然落月,長征五號火箭一飛沖天,“雪龍2”號勇闖南極……剛剛過去的2019年,我國科技創新精彩紛呈。新的一年,我國科技領域有何看點?哪些新技術、新產品可能走進生活?  瞄準深空、深海,一系列重大項目探索未知  2019年12月27日,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伴隨長征五號遙三火箭成功將實踐二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將在08年發射

    屆時航天員將首次出艙行走;目前已進入整船綜合測試階段 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12月2日表示,嫦娥一號衛星繞月探測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衛星研制實現了新的突破,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進入深空探測的全新歷史階段。他同時透露說,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已進入整船綜合測試階段,我

    科學家提出各種富有創意的太空垃圾清除方案

      3月22日,英國維珍銀河航天公司的“太空船二號”試飛成功。這個載人航天器有望成為世界第一艘商用太空船,如果后期試飛進展順利,預計在兩年后可進入商業運營,太空旅游票價為每人20萬美元。不過,對于未來的“星際旅行”來說,也許錢不是問題,而漂浮在近地軌道上的太空垃圾

    各國探月計劃百花齊放:處境各有不同

       隨著我國嫦娥四號任務順利進行,月球探測再次成為全球熱論的話題。事實上,月球從未遠離國際空間探測的焦點。2017年底,美國開始推進“重返月球”計劃,建設月球軌道空間站,并將其作為登陸火星的跳板。除美國外,近年來,世界主要航天大國紛紛提出雄心勃勃的月球探測計劃,堪稱百花齊放。2019年已經到來,各

    天宮二號最快中秋發射 看看都有哪些高大上儀器

      港媒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9日透露,天宮二號將于9月15日至20日擇機發射,已在酒泉發射場順利完成垂直轉運,標志著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任務正式進入發射階段。  據香港商報9月10日報道,放在活動發射平臺的天宮二號及長徑二號F-T2火箭的組合體,9日早駛離測試廠房,垂直運到發射區,象征進入發射階

    歐陽自遠:中國探月不停步 同為人類謀福祉

      奔月是中國人的千年夢想,今年10月1日,嫦娥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征三號丙火箭成功升空,又給國慶節日增添了一份喜悅。事實上,隨著嫦娥一號衛星在2007年成功發射,嫦娥工程已漸漸深入人心,祖國航天科技的發展讓不少人感到由衷自豪。   不過,除了增添中國人的自豪感,究竟為什么要

    全球航天發射近30年首次破百 全年預計將發射115次

      “全球航天發射自1990年以來首次破百!”俄羅斯衛星網26日稱,截至12月26日,2018年全球航天發射次數達到112次,這個突破性的數字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中國航天翻番的密集發射。據《環球時報》記者統計,今年中國一共將進行39次航天發射,目前已首次超過美國,位列發射次數全球第一。  全年預計將發射

    我成功發射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

      10月25日23時3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一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并送入預定轉移軌道。 新華社記者 劉潺攝   2012年10月25日23時33分,我國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在長征三號丙火箭的有力托舉下呼嘯升空。隨著它在太空棋盤上的最后落定,北斗

    BBC展望2018年重大科技進展

      充滿喧嘩與騷動、也充滿驚喜與美好的2017年已經過去。展望2018年,科技同樣是推動我們前行的偉大力量。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為我們展望了今年可能會發生的重大科技事件和科技突破,囊括太空探索、下一代火箭動力超級跑車等領域。  太空探索精彩紛呈  BBC在1日的報道中指出,最引人矚目的當屬太

    專家解讀天宮一號:應該稱其為迷你空間實驗室

      距離天宮一號發射之期越來越近,你能回答這個簡單的問題嗎——幾乎家喻戶曉的神舟系列,我們知道它是飛船,那么即將升空的天宮一號,應該叫它什么?“目標飛行器”還是“空間站”?“目標飛行器”因對接任務而得名  9月20日上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宣布,我國將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間交會對

    專家解析后航天飛機時代俄美航天戰略

      ■ 今年4月12日,是世界上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飛天50周年——1961年的這一天,蘇聯“東方一號”宇宙飛船發射成功,該國航天員尤里·加加林乘這艘飛船繞地球飛行一圈,歷時108分鐘,而后安全返回地面。為紀念人類首次太空飛行,4月7日,第6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4月12日確定為國際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