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培育出優質蕎麥雜交種子
由中國知名育種專家組成鑒定委員會,最近對“普通蕎麥自交不親和兩系法雜交種優勢利用研究”進行技術成果鑒定后認為,該項目培育出的榆蕎4號蕎麥雜交種,是國內培育出的第一個優質蕎麥雜交種子,居國內領先水平,填補了中國無蕎麥雜交種的空白。 據專家介紹,從1993年開始,榆林農校成立了以高立榮為首的課題組,潛心研究培育普通蕎麥優質雜交種技術。經過十多代的集團選擇和單株篩選,選育成了蕎麥矮變系A。該系為自交不親和,植株整齊一致,遺傳基礎穩定,植株高度75厘米左右,比正常植株低40厘米左右,莖稈粗壯,抗倒性強。 隨后,專家們在普通蕎麥中還發現部分花序呈對生排列的植株,經連續選育,育成了自交不親和的恢復系“恢3”。又用矮變系和“恢3”雜交,育成了榆蕎4號雜交種。該雜交種矮稈、抗倒、結實率高,在陜北蕎麥種植區比當地對照品種增產20%—30%,已于2009年通過陜西省評審鑒定。 在科技成果鑒定會上,專家們認為蕎麥自交不親和兩系法實......閱讀全文
我國首次培育出優質蕎麥雜交種子
由中國知名育種專家組成鑒定委員會,最近對“普通蕎麥自交不親和兩系法雜交種優勢利用研究”進行技術成果鑒定后認為,該項目培育出的榆蕎4號蕎麥雜交種,是國內培育出的第一個優質蕎麥雜交種子,居國內領先水平,填補了中國無蕎麥雜交種的空白。 據專家介紹,從1993年開始,榆林農校成立了以高立榮為
第十屆國際蕎麥會議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舉行
8月15日,第十屆國際蕎麥會議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隆重開幕。來自美國、俄羅斯、韓國、印度、中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余名專家學者、企業家,圍繞蕎麥的形態和分類、種質資源、遺傳育種、生物技術、營養與保健、食品加工、產品貿易等方面,就世界蕎麥研究的前沿課題、蕎麥產業的發展趨勢開展深入探討和交流。?上
科學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了金蕎麥和苦蕎的差異性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特色農作物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團隊從基因組水平揭示了金蕎麥和苦蕎性狀差異的重要原因,對金蕎麥的生態類型進行了初步的劃分和比較,并開發了與蘆丁代謝相關的分子標記,為金蕎麥的性狀改良和品質育種,以及苦蕎和金蕎麥種間雜交的分子育種提供了理論依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新植物
苦蕎馴化過程中大多數差異代謝物受到選擇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特色農作物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團隊系統描述了蕎麥在馴化過程中的代謝組變異圖譜,揭示了苦蕎重要代謝物定向變化的遺傳機制,為苦蕎藥用特性和抗病性的遺傳改良提供了理論依據。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植物生物技術》(Plant Biotechnology Jo
糧食粘度測定儀對蕎麥淀粉糊化特性的表征
????? 糊化特性是淀粉或含淀粉物質在淀粉懸浮液加熱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物理力學性質。不同作物淀粉的糊化特性不同;也就是糧食粘度測定儀測定的數值不同。同一作物,因品種不同,其糊化特性也有區別。蕎麥(甜蕎、苦蕎)淀粉RVA糊化特性曲線與小麥淀粉相似,峰值粘度與保持粘度接近;隨著溫度降低,糧食粘度
非離體快速測定蕎麥葉面積方法研究
蕎麥葉片薄,易卷曲和易撕裂,非離體快速測定法易操作,不損傷葉片,測定結果準確。材料:苦蕎、甜蕎、金蕎麥、齒翅野蕎、小野蕎和硬枝萬年蕎等蕎麥品種不同部位葉片。設備:葉面積測定儀、坐標紙、直尺、鉛筆、計數器和小剪刀等。將蕎麥葉分為兩類,一類主要形狀近似卵形、心形、三角形和戟形,二類主要形狀近似披針狀心形
蕎麥粉對小麥面團拉伸特性的影響
蕎麥粉的三大成分———蛋白質、淀粉、脂肪的含量與小麥粉較為接近,符合一般谷物的組成模式。但是,蕎麥粉蛋白質中醇溶蛋白的含量相當低。所以,蕎麥粉不具有面筋,不能單獨與水和成面團。所以,在生產實踐中,蕎麥粉常常與小麥面粉按一定的比例搭配起來使用。但是,由于蕎麥粉的存在,就會對小麥面粉和面過程中面筋的
山西省農科院等單位首次完成苦蕎全基因組測序
山西省農科院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張麗君博士等人,通過基因組測序,揭示了苦蕎的天然產物蘆丁的生物合成及耐逆機制,為苦蕎優良品種的定向選育奠定了分子基礎。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分子植物》雜志。 苦蕎也叫苦蕎麥,是蓼科蕎麥屬作物。苦蕎性喜陰濕冷涼,并具有很高的抗逆性,多種植于海拔1200~3500米的
淀粉測定儀試驗分析蕎麥形及含量態
???? 蕎麥營養豐富,種子內含多肽物、降血糖和血脂,是糖尿病人的推薦食品之一,因為蕎麥食品生產過程繁瑣,再加上低水平的蕎麥育種、品質特性研究滯后,優質專用品種幾乎是一片空白,使其難以成為一個受歡迎的食物。淀粉是主要成分,淀粉測定儀測定其占60%~70%,直接影響到蕎麥蕎麥淀粉含量、組成和性質的食
纖維測定儀對不同品種甜蕎的研究
通過纖維測定儀對各品種籽粒總膳食纖維、水不溶性膳食纖維和水溶性膳食纖維含量對生態因子的敏感性分析表明,8個甜蕎麥品種的各種膳食纖維含量與栽培地點的海拔和生育期均溫的相關性均未達到顯著水平,但是不同品種的膳食纖維含量與生態因子之間的相關性是不同的。 大麥籽粒品種間纖維測定儀測定的膳食纖維含量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