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福初:中國將加速實施人類蛋白質組計劃
中新社悉尼9月21日電 在悉尼出席第9屆國際蛋白質組學(HUPO)大會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類蛋白質組組織(CNHUPO)主席賀福初9月21日在這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將加速實施“人類蛋白質組計劃”。 身為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的賀福初介紹,中國在1998年啟動了第一個國內的蛋白質組項目。2001年后,國家加大對蛋白質組研究的支持力度,先后以“973”、“863”計劃項目形式給予資助,使蛋白質組研究不斷發展壯大,并在國際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 他說,國際人類蛋白質組組織(HUPO)自2002年以來相繼啟動了10多個國際性的蛋白質組研究項目。其中,由中國科學家倡導并領銜的國際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是最早啟動的兩個蛋白質組計劃之一,為首個人類組織器官的蛋白質組計劃。這也是中國在生命科學領域領導的第一個大型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具有普遍的示范和指導作用。 中國政府部門2008年批復同意國家蛋白質科學基......閱讀全文
賀福初:中國蛋白質組學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蛋白質組學是一門新興但發展迅速的學科。近年來,國際上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紛紛加大了對蛋白質組學的支持力度,這一研究領域也由此成為各強國科技角力的新戰場。10月12~13日,以“蛋白質組學:前沿與挑戰”為主題的第381次香山科學會議在北京舉行,與會的59名海內外科學家圍繞蛋白質組學發
賀福初院士:“生命組學”研究模式已現端倪
近日,來自軍事醫學科學院、北京蛋白質組研究中心的賀福初院士介紹了生命科學領域的“大發現時代”,指出集多種組學之大成的“生命組學”研究模式已現端倪,大發現時代將如影隨形。相關論文發表在《中國科學: 生命科學》2013年第一期。 自然科學史表明,當人類對某一領域的認知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常
賀福初院士獲國際蛋白質組學成就獎
第八屆國際蛋白質組學大會于2009年9月26-30日在加拿大多倫多召開。利用國際蛋白質組學頂級專家云集的機會,首屆“國際蛋白質組學高峰論壇”在此同期召開,來自30多個國家的100多位知名學者參加了此次論壇。 這次論壇是國際蛋白質組學領域的一次高層次、高規格的盛會,被譽為“蛋白質組學的
賀福初:中國將加速實施"人類蛋白質組計劃"
中新社悉尼9月21日電? 在悉尼出席第9屆國際蛋白質組學(HUPO)大會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類蛋白質組組織(CNHUPO)主席賀福初9月21日在這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將加速實施“人類蛋白質組計劃”。 身為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的賀福初介紹,中國在1998年啟動了第一個國
賀福初:解放創造力
人類文明史實質就是一部創造力的輝煌史。創造力由人的智力、知識以及人格等多種因素組成,是人類特有的能夠成功完成某種獨創性活動,如創新理論、更新技術、發明方法、創作作品等的能力。當前,傳統發展動力不斷減弱,粗放型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必須依靠創新開辟新空間、打造新引擎。 宇宙間最偉大的力是進化力,進化
中科院院士賀福初:大發現時代的“生命組學”
縱觀自然科學史,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厚積薄發”的現象:當人類對某個領域的認知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出現一個甚至數個劃破歷史長空的科學巨星,他(們)促使重大發現蜂擁而至、噴薄而出,促使一個或多個相關學科呈現爆發式成長,乃至革命性突變,如此該學科可謂進入了“大發現時代”。 A 自然科學史上的若
賀福初:追憶楊芃原教授
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化學系前系主任楊芃原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2021年5月31日晚去世 享年72歲 距公元2021年5月31日已過去2日。 我是第一時間得到了消息,但兩日里思緒混亂如麻,無法下筆。方得以稍解悲慟,銜哀致誠,寫下這篇文字,悼念我的好戰友——楊芃原教授。 猶記得初識芃原,
記賀福初院士:大院 大師 大獎 大為
2011年10月,軍事醫學科學院喜迎建院60周年。面對來自各界的祝賀和歡慶的聲音,院長賀福初坦言,軍事醫學科學院的未來必將更上一層樓。他希望軍事醫學科學院能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前沿生命科學各個研究領域的先鋒。 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家、新中國第二家科學院的院長,賀福初深感責任重大。軍事醫學科學院是
曹務春、賀福初、高福Nature攜手發表基因組重大成果
由來自中國的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對2014年秋天在塞拉利昂收集的一些埃博拉病毒分離株進行了基因組序列分析,追蹤了埃博拉疫情后期階段這一病毒的多樣性和進化。埃博拉的疫情是在去年的春天首次發現在西非國家幾內亞多地集中爆發,后逐漸蔓延到鄰國。 在5月13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曹務春、賀福初、高福Nature攜手發表基因組研究重大成果
由來自中國的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對2014年秋天在塞拉利昂收集的一些埃博拉病毒分離株進行了基因組序列分析,追蹤了埃博拉疫情后期階段這一病毒的多樣性和進化。埃博拉的疫情是在去年的春天首次發現在西非國家幾內亞多地集中爆發,后逐漸蔓延到鄰國。 在5月13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