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07-10 10:33 原文鏈接: Nature:世界首個移動AI化學家問世8天完成688次實驗!

      7月8日,國際頂級雜志《Nature》封面報道了利物浦大學研究人員開發的智能移動AI化學家(mobile robotic chemist)。該機器人具有類似于人的尺寸和可觸及的范圍,可獨立執行化學實驗中的所有任務,例如稱量固體、分配液體、從容器中除去空氣、運行催化反應以及定量反應產物,甚至可以對下一步要進行的化學實驗做出自己的決定,并且已經發現了一種新的催化劑。活脫脫一個不怕苦、不叫累的實驗民工。

    最新一期 Nature 封面

      該機器人具有人形特征,可以在標準實驗室中工作,就像人類研究人員一樣使用各種儀器。但是,與人類不同,這款400公斤重的機器人具有無限的耐心,可以思考10個維度,每天工作21.5小時,人只需做的就是暫停、充電。

    圖1:自主移動機器人和實驗站。a是顯示機器人將樣品加載到光解站中的照片。b通過激光掃描生成的實驗室地圖,顯示了八個站點的位置;GC,氣相色譜儀。c,在分配光催化劑之前,機器人將空的樣品瓶裝入固體分配站。d,在氣相色譜儀臺上裝載新的樣品架進行分析。e,氣相色譜分析后,將完成的樣品架存儲在輸入站1中。

    AI化學家可在實驗室自由移動

      化學實驗室中的自動化正在興起,但迄今為止,這種趨勢往往涉及定制的自動化儀器或定制界面,以允許機械臂與實驗室設備一起使用。與以往文獻中報道的AI化學家不同的是,這個身高1.75米的機器人可以自由移動,在實驗室內漫游,執行各種各樣的任務,它結合了激光掃描和觸摸反饋來進行定位,而不是使用視覺系統

      在一個公開的科研項目中,AI化學家在8天內進行了688次實驗,在192個小時內工作了172個小時,進行了319次移動,完成了6,500次操縱,總行駛距離為2.17公里。

      AI化學家獨立執行實驗中的所有任務,例如稱量固體,分配液體,從容器中除去空氣,運行催化反應以及定量反應產物。

    AI化學家自帶大腦

      研究人員基于五個假設,使用AI化學家來提高光催化劑P10 / L-cysteine (半胱氨酸)系統的HER(自動析出氫析出率),這五個假設可能具有協同作用或反協同作用。機器人的大腦使用搜索算法在1億個候選實驗的10維空間中導航,從而根據前一個實驗的結果確定下一步要進行的最佳實驗。最終機器人自主發現了一種活性高六倍的催化劑。

      最初,機器人從隨機條件開始,發現了多組分催化劑配方,其活性遠低于單獨的P10和1-半胱氨酸。然后,機器人發現添加氯化鈉對HER的改善很小,從而驗證了離子強度很重要的假設。在同一時期,機器人發現最大化P10和1-半胱氨酸可增加HER。在進一步的實驗中,機器人發現三種染料或兩種表面活性劑均不能改善HER。因此,在大約150次實驗后,這五個組件被取消選擇。在進行30次實驗后,機器人了解到在不存在染料的情況下(在300次實驗后,最高可達15 μmol),添加二硅酸鈉可以顯著改善HER,同時優先考慮添加NaOH和NaCl。經過688次實驗(共進行8天的自主搜索)后,機器人發現最佳的催化劑配方是NaOH, 1-半胱氨酸,二硅酸鈉和P10的混合物,HER為21.05 μmol/h,這比最初的催化劑活性高六倍

      作者估計,使用標準的手動方法,人類研究人員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以相同的詳細程度來探索這五個假設。(手動進行氫氣析出測量,每個實驗需要大約0.5天的研究人員時間,1,000個實驗需要500天)

      利物浦大學博士生本杰明·伯格博士(Benjamin Burger)對機器人進行了編程和編程,他說:“最大的挑戰是使系統堅固耐用。要在多日內自主工作,進行數千次精細操作,每項任務的失敗率需要極低。但是一旦完成,與人類操作員相比,機器人犯的錯誤要少得多。”

      利物浦大學化學和材料創新工廠系的安德魯·庫珀教授領導了該項目。該工廠耗資8100萬英鎊,致力于先進材料的研發。他補充說:“我們的戰略是使研究人員自動化,而不是使儀器自動化。這創造了一定程度的靈活性,將改變我們的方式工作和我們可以解決的問題。這不僅是實驗室中的另一臺機器:它是一支新的超能力團隊成員,它為人類研究人員騰出了時間進行創造性思考。”

    相關文章

    國內首個太空采礦機器人來了!“星際礦工”如何采礦?

    隨著地球資源的日益枯竭,人類的目光逐漸投向了太空,尤其是蘊藏豐富礦產資源的月球、火星、近地小行星等。太空采礦,這個以往在科幻小說和電影中出現的場景,正在逐步走向現實。前不久,我國首臺太空采礦機器人在中......

    投稿3個月被接收!這項研究改寫教科書經典理論

    “超乎想象!”《自然》(Nature)審稿人在論文評審意見中說。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書山告訴《中國科學報》:“他們(指審稿人)大概都覺得太顛覆了,給我們的評審意見都是這樣的調調:你......

    “一腦多機”通用具身智能平臺“慧思開物”發布

    3月12日,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在京發布全球首個“一腦多能”“一腦多機”的通用具身智能平臺“慧思開物”。“慧思開物”的應用是對基于單一場景單一任務做專項開發這一......

    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與華為開展具身智能領域合作交流

    記者獲悉,近日,華為沈陽總經理朱新志一行到訪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孫海濤介紹了中心在機器人產業大腦方向的布局以及基于產業大腦開展的工業、服務機器人研制的工作進展;朱新志介紹了華為......

    漲價!人形機器人關鍵材料價格創近一年多新高

    人形機器人是未來高性能釹鐵硼重要需求增長點之一。春節過后,稀土永磁價格快速走高。行業網站顯示,截至2月25日,氧化鐠釹出廠價格已超45萬元,達到45.25萬元/噸,相比春節前上漲8.38%,相比年初上......

    NatureCommunications:尿液蛋白質組學研究新突破——標準操作流程(SOP)與全流程質控(QC)體系助力多平臺尿液蛋白質組學研究

    2025年1月26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劉超團隊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孫偉團隊聯合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北京兒童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中......

    薛其坤院士,Nature最新研究成果

    據新華社深圳2月18日報道,由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團隊于2月18日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自然》)發表研究成果,發現常......

    上海團隊研發“導航”穿刺機器人:實現一針精準肺部穿刺

    記者2月17日獲悉,國際知名腫瘤學家、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候任主席、上海市東方醫院教授周彩存團隊率先研發采用“CT影像和智能傳感一體化技術”的穿刺手術導航機器人,只需一次掃描,系統就可完成患......

    心理治療機器人能否撫慰人類心靈

    無形卻懷善念,無聲卻蘊智慧。它如一位永駐的智者,指引迷途者穿越心靈的迷霧;又如一位永恒的傾聽者,從不打斷,卻總能給予恰如其分的回應。它永遠在線,毫無偏見,只需輕點下載即可擁有,幾乎無需成本,甚至完全免......

    港中大(深圳)醫學院外科微創人工智能機器人中心成立

    2月13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以下簡稱港中大(深圳)]醫學院外科微創人工智能機器人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該中心的成立是港中大(深圳)醫學院發展歷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致力于推動前沿研究與醫療教育及健康領域......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