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發布的《北京市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3)》顯示,北京野生動物種類達608種,其中鳥類515種。目前,北京已形成以自然保護地、植物園、動物園、種質資源示范庫為主體,各類公園、綠地、林地、濕地等棲息地為補充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體系。
北京市第41個“愛鳥周”啟動儀式15日舉辦。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發布了《北京市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3)》和《北京觀鳥地圖(2023)》。
今年“愛鳥周”宣傳活動的主題是“加強鳥類及棲息地保護,推動生物多樣性之都建設”。記者從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獲悉,相較于《北京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北京市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3)》中收錄的野生動物種類由596種增加至608種,其中鳥類達515種。新增加的12種全部為鳥類,包括灰冠鹟鶯、紫背椋鳥和黑胸鶇等。這些鳥類由野生動物愛好者在野外觀測時發現,經專家鑒定后確認為北京新記錄物種。
近年來,北京在加大野生動物保護的同時,持續加大野生動物棲息地營建。目前全市鳥類種類比十年前多了近百種,北京已成為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
北京持續開展生態系統修復工作,不斷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提高山區森林質量,建設大尺度生態板塊,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兩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讓平原地區的大片森林匯成林海,打通野生動物遷移通道。
經過恢復與建設,北京濕地面積已達6.21萬公頃,為北京近50%的植物種類、76%的野生動物種類提供了生長棲息環境。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等79處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的建成,使全市90%以上的國家和地方重點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
活動上還發布了《北京觀鳥地圖(2023)》,推出北海公園、房山十渡等45處鳥類資源豐富的觀鳥點,為觀鳥和拍鳥愛好者提供指引。
熱帶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為何如此豐富?長期以來,這個趣味十足的謎題吸引了全世界生態學家和生物學家廣泛關注。圖為中國西南部的哀牢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供圖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
作為最早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了國務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原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統籌協調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引領推動全球生......
近日,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濕地生態系統管理研究團隊在《科學》發表述評文章,建議保護和恢復全球小微濕地。《中國科學報》從東北地理所獲悉,小微濕地是全年或部分時間有水、......
5月22日,2024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舉行。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你我共參與(BepartofthePlan)”。《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
5月11日至12日,南開大學第九屆“全球公能”國際勝任力青年人才訓練營首屆全球治理青年論壇在津舉辦。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全國18所高校的87名學生代表聯合發布了《......
近日,第二屆“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及“自然城市”中國城市推選宣傳活動正式啟動。“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及“自然城市”推選宣傳活動是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地方政府咨詢委員會指導下,為舉辦好聯合國......
“生物多樣性既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目標和手段。只有從保護自然中尋找發展機遇,才能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雙贏。”3月29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中國綠發會)理事長......
3月26日,首屆中國-意大利生物多樣性大會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召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武漢植物園、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共14人組成的中方代表團參......
3月26日,首屆中國-意大利生物多樣性大會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召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武漢植物園、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共14人組成的中方代表團參......
21日,記者從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世榮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生物多樣性在緩解干旱影響中的作用機理,發現森林生物多樣性是應對氣候干旱的“緩沖器”。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