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4/477968.shtm
4月24日,“博士生發表8篇一作SCI論文才能畢業”的話題帖子登上知乎熱榜,閱讀瀏覽量一天內已破200萬。
話題源頭是一張來自清華大學化工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如范課題組的《課題組論文發表要求》(以下簡稱《發表要求》)的文檔截圖。
該《發表要求》顯示,該課題組的博士生在準備參加學位論文答辯之前,論文發表數量和質量須滿足“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的研究性SCI 論文不低于 8篇(綜述、評述或展望類論文一作只統計一篇、排名第二的共同一作只統計一篇,其余不計)”的要求;對應地,對碩士生的要求為4篇,其余相同。該《發表要求》還注明,若論文發表在Nature、Science以及“Nature大子刊”上,可適當減少數量約束。
針對洶涌熱議,張如范婉拒了記者的采訪。之后,一位接近該課題組的匿名人士接受了《中國科學報》采訪。此外,張如范課題組的多名同學也在網帖中陸續作了實名回應。
“墨跡未干,天下皆知”
課題組多人回應
該匿名人士在4月24日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稱,據他了解,《發表要求》只是一個課題組內部群的文件,但不知為何流傳到了網上。同時,《發表要求》并非張如范真的打算這樣執行的一個硬性要求,而是他給學生提出的一個期望,所以把每一條指標都制定得略顯夸張。
“因為真正意義上的畢業論文發表要求,都是要考慮研究生的實際能力而制定的。能夠使他們絕大多數人都能夠順利畢業的一個最低指標。顯然,張如范課題組流傳出來的這個所謂《發表要求》只能算是張如范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對于做得最優秀的一批學生的一個期望,他們也不會真正這樣執行與要求。”該匿名人士在說,這是此事的大概背景,建議大家理性看待。此外,他所認識的張如范也絕非那種缺乏理性的人。
記者注意到,在有關此事的原帖之下,有多位張如范課題組內碩博士生及博士后實名回應。
4月24日晚,張如范課題組2020級直博生李潤在知乎實名回應稱,該文檔確系源自其課題組,但“并非是正式的文件”“課題組從不簡單以發論文為標準”。
“張老師曾和我們講過科研的目的是做精品工作、解決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即使一篇論文沒發,但是你解決了一個困擾大家的難題,老師依然會給你很高的評價。”她表示,張老師主張“只要有創新性成果,寫好學位論文,沒有paper照樣可以畢業”。
李潤表示:“發論文只是我們學生科研訓練的一個途徑,并非最終目的。”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4月25日晨許,一位曾在張如范課題組交流過一年的學生呂佩回帖稱,在科研方面,他在來組前曾擔憂可能做不出成果,“(張)老師反倒安慰‘只問耕耘,不問結果,有收獲就好’”。
4月25日上午,正在張如范課題組開展博士后工作的吳學科也回帖承認“這是一個剛剛草擬出來,還有待組會上討論的非正式文件”。
作為畢業不久的博士,吳學科表示“誰沒有過被各種畢業指標折磨到死去活來的經歷”,自己也無比認同打破“唯論文論”這個科研畸形,但他認為此次事件“純粹是偷換概念、移花接木”,“恰恰利用了大家的‘天下苦文章久矣’的心情來博眼球”。
吳學科稱自己已入站一年,至今“仍沒有任何成果且進展緩慢”,但張如范一直“支持和鼓勵”。他還透露,在面試時張如范就曾說過“沒有文章無所謂,只要有熱愛科研就可以”。
“我看到這問題的第一反應,既是難以置信,也是意料之中。”一位自稱曾在張如范課題組內的“不善言辭的理工科學生”表示,他認識的張如范“談起學術時會眼里泛光”,會經常帶學生去唱 K 和組織郊游,但對學生要求也“的確非常嚴格”。小到PPT格式、實驗參數,大到科研idea、做人做事都會指出。由于“學生們看起來也非常地配合,學習和做實驗都非常勤奮,使得近幾年文章質量和數量也肉眼可見地上升”。
博士8篇論文有多難?
知情人:《發表要求》符合張組水平
在看過張如范課題組幾位學生的回帖之后,一位了解張如范的研究人員匿名告訴《中國科學報》,基本符合情況,“說的還是比較客觀的”。
前述接近該課題組的匿名人士也告訴記者,基于他對張如范及其課題組的了解,《發表要求》并未超出張如范課題組的學術水平,“這些學生比較勤奮,論文情況不錯”。
記者了解到,在張如范課題組有一位目前為三年級的直博生(直博生的學制為5年),目前已經手握8篇一作(包括共同一作)SCI論文,這還是在他還有2年才畢業的情況下的成果。
“他們是比較基礎、比較前沿的學科,發表高分的論文比較重要。”受訪的匿名研究人員告訴記者,對于張如范所處的領域,除了論文之外,其他評價手段“有難度”;而當前大家都比較重視報獎、申請國家項目,但這些 “也要看論文”。
“論文是第一塊敲門磚吧,年輕人如何在行業建立名聲,第一步還是要發幾篇論文。”他說。
綜合走訪的情況和可查的資料,《中國科學報》記者了解到,張如范本人在求學、科研方面也表現得十分優秀。
公開資料顯示,張如范2009年本科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北京),2014年獲得清華大學博士學位,隨后前往斯坦福大學在知名華人材料科學家崔屹實驗室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年加入清華大學工作至今。
張如范主要從事納米碳材料以及功能納米材料的可控制備與性能表征及應用等方面的研究。迄今已取得多項突破性科研成果,并在Scienc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ACS Nano等期刊發表論文80余篇。
除了閃光的履歷和優秀的表現,張如范所獲獎項也非常多。比如他曾獲評 2018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新銳科技人物(2018)、侯德榜化工科學技術青年獎(2019)、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2018)。
清華大學曾多次發文強調破“五唯”
《中國科學報》記者查詢了解到,在破“五唯”問題上,清華大學立場非常鮮明,多次發文強調“不數論文”“‘破唯’在行動”。
2019 年4 月,清華大學發布《關于完善學術評價制度的若干意見》,明確將學位論文及攻讀學位期間的創新成果作為學位審議的主要依據,不“數論文”。
2021年3月,發表在清華大學新聞網一篇題為《“不數論文!”破五唯,清華在行動》中,再次回答了該校的“破立之問”。文章顯示,該校“三破三立”的第一條,就是“在評價對象上,破‘唯論文’,立‘創新成果’”,并指出,學位評定標準中不再規定發表論文的范圍、數量,而是要求創新成果集中體現在學位論文中,達到與清華學術品位相一致的學術水平,符合清華大學博士、碩士畢業的要求。
在接受采訪時,前述接近該課題組的匿名人士告訴記者,在清華大學強力破“五唯”要求下,張如范老師“不會蠢到跟學校對著干”,這只是張表達對學生科研工作的一種期望。
在網站打開清華大學張如范課題組主頁,其上有一欄“課題組文化”,在這里可以看到課題組成員合影,以及課題組組織的線下“團建”活動。該欄簡介寫著:“本課題組……致力于做高水平、有意義、有趣的研究。……致力于培養一大批德才兼備、術業精湛、全面發展的一流人才。”
欄目下有一封張如范寫于 2019年8月20日的《給課題組學生的一封信》,在這封信中他分享了5條心得,分別是“記住讀書期間什么事情最重要”“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的關系”“保持戰略定力”“提升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讓自己持續保持奮斗的狀態”。
2022年12月29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了《2022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截至2022年9月,中國的熱點論文數為1808篇,世界排名升至第1位。中國高被......
清華大學企業信息近常壓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采購項目成交公告一、項目編號:OITC-G220273097/清設招第20221560號(招標文件編號:OITC-G220273097/清設招第20221560......
清華大學企業信息俄歇電子能譜儀采購項目成交公告一、項目編號:OITC-G220273098/清設招第20221561號(招標文件編號:OITC-G220273098/清設招第20221561號)二、項......
我們老一輩質譜科學家、清華大學查良鎮教授今天因病去世,享年85歲。他從事真空科學、質譜學研究超過六十年,是中國二次離子質譜學術會議的創辦者。按他自己的說法,是中國第二代質譜人。早在1961年,查良鎮就......
來源:學術志綜合整理自艾思科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及其他高校官網、學術志、公號及網絡悲痛!近一個多月內,多所高校,據不完全統計共有66位教授、教職工去世,令人痛心惋惜。北京大學北京大學近期在短時間內......
非985、非211、非“雙一流”,這樣一所建校僅4年的“技術大學”,在部分省份的考取難度卻堪比211高校。事實上,深圳技術大學獨立招生的第一年,均分就超過了一本線。在部分省份的錄取線甚至高出一本線60......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086.shtm據中山大學官方公眾號12月10日消息,2022年9月1日,中山大學正式實施修訂后的......
近日,清華大學發布“清華大學臨床質譜監測系統采購項目”招標公告,預計花費280萬元采購臨床質譜監測系統。詳細信息如下:一、項目基本情況項目編號:清設招第2022844號(0873-2201HW3L10......
11月25日,清華大學召開人才工作推進會,會上正式發布《清華大學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實施人才強校核心戰略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012年,清華大學首次提出人才強校核心戰略,制定實施《清華大學關......
近日,由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I-AIIG)主辦,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支持、多家人工智能學術機構參與的AI促進可持續發展青年創造營(U&AICamp|AIforSDGs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