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距蘭屬隸屬于蘭科樹蘭亞科,是一個約有58個種的屬,主要分布在東亞和東南亞。該屬的許多種是狹義的地方性物種,大約有31個種分布在中國,其中17個種是我國特有種。
2020年11月,科研人員在野外首次發現了該“特殊”蘭科植物的營養植株,后在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級工程師程躍紅的長期觀測下,于2021年5月成功采集到花果期標本。再經由團隊開展詳細的文獻調研、標本查閱、形態學比較和分子系統學研究,最終確定該蘭科植物為蘭科盆距蘭屬的一個新種。因其模式產地在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故命名為:臥龍盆距蘭。相關成果以《臥龍盆距蘭——基于分子和形態數據的四川省蘭科植物新種》為題,于2022年7月19日在國際期刊《生態系統健康與可持續性》在線發表。
該新種在形態上與中華盆距蘭相似,即它們有著類似的整體大小和幾乎相同的葉片。但新種有較短的分枝莖,以及總狀花序有較少的花且花的尺寸更大一些;花瓣和萼片有黑紫色的條紋,背面具隆起的中脈;中萼片長橢圓狀,有三條脈,只有中脈到達先端;萼片長橢圓狀,先端稍尖,只有一條脈;花瓣倒卵形,有三條脈,均不到達先端;腎形的前唇更寬更長,密布長乳頭狀毛,有紫紅色的斑點和黃綠色的中心,而杯狀后唇的表面具明顯的紫紅色條紋。同時,基于36個盆距蘭屬物種的核糖體內部轉錄間隔和四個葉綠體DNA片段的分子系統學分析表明,臥龍盆距蘭與緣毛盆距蘭和臺灣盆距蘭密切相關。目前,該新種僅知分布于四川省汶川縣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重慶師范大學聯合培養的碩士研究生張君議、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級工程師程躍紅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徐波為通訊作者。
12月10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槐及其團隊以“退化泥炭沼澤中有氧層、過渡層和厭氧層土壤二氧化碳排放對增溫的響應”為題,在國際期刊《通訊地球與環境》上發表論文。該研究發現在退化泥炭沼澤土壤......
10月11日,《科學》雜志新聞欄目以“揭示西藏溫泉蛇的秘密”為題,對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簡稱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李家堂研究團隊的溫泉蛇系列研究成果進行了報道。 Science雜志News......
盆距蘭屬隸屬于蘭科樹蘭亞科,是一個約有58個種的屬,主要分布在東亞和東南亞。該屬的許多種是狹義的地方性物種,大約有31個種分布在中國,其中17個種是我國特有種。2020年11月,科研人員在野外首次發現......
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成都生物所”)與江西農業大學科研人員在生態學期刊《生態系統健康與可持續》上刊發論文,發表了一個鼠李科植物新種“旱谷蛇藤”。這是中國記錄的第三種蛇藤屬植物,研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7/482200.shtm1908年,植物獵人歐內斯特·亨利·威爾遜在四川瓦山收集......
檔案,是歷史的底稿。在6月9日“國際檔案日”,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收集、整理并展出了一批珍貴的歷史檔案,重拾記憶中成都分院的故事。當天,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成都生物所”)研究員印開蒲透過......
“你們猜猜這是什么?”采訪中,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李東從盒子里取出了一小袋咖啡色的粉末。打開袋子,湊近,在袋口上方輕扇,一陣油枯香氣撲鼻而來。“見過沼液沒?一種有機廢棄物經沼氣發酵后的含氮廢......
羽毛是畜禽養殖業的主要副產物之一,年產量巨大,而羽毛中蛋白含量達到80%以上,氨基酸種類齊全,是一種極具開發價值的動物蛋白源。目前主要通過物理、化學法將其加工成羽毛粉,作為飼料添加劑。但這些方法耗能高......
座談現場3月15日,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長趙新全一行赴四川省環境保護廳進行座談。四川省環境保護廳自然生態處,成都生物所生態中心、微生物中心以及科技處相關人員參加座談。趙新全介紹了成都生物所基本情況,......
會議現場11月14日至16日,由四川省作物學會主辦的科技創新與現代農業發展學術研討會在西昌學院召開。四川省作物學會理事長、四川省農科院黨委書記、院長李躍建研究員主持會議。成都生物所農業中心主任余懋群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