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低碳經濟”最早見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低碳經濟-基本定義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低碳經濟”最早見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人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驅和資源并不豐富的島國,英國充分意識到了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威脅,它正從自給自足的能源供應走向主要依靠進口的時代,按的消費模式,預計2020年英國80%的能源都必須進口。同時,氣候變暖已經迫在眉睫。
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內涵外延
低碳經濟是經濟發展的碳排放量、生態環境代價及社會經濟成本最低的經濟,是一種能夠改善地球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可持續性很強的經濟。
低碳經濟有兩個基本點:其一,它是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在內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經濟活動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盡可能減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獲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在內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能源消費生態化,形成低碳能源和無碳能源的國民經濟體系,保證生態經濟社會有機整體的清潔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
在一定意義上說,發展低碳經濟就能夠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延緩氣候變暖,所以就能夠保護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
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低碳經濟-詳細介紹
低碳經濟的特征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構筑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發展體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統、低碳技術和低碳產業體系。
低碳能源系統是指通過發展清潔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核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技術包括清潔煤技術(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儲存技術(CCS)等等。低碳產業體系包括火電減排、新能源汽車、節能建筑、工業節能與減排、循環經濟、資源回收、環保設備、節能材料等等。
低碳經濟的起點是統計碳源和碳足跡。二氧化碳有三個重要的來源,其中,最主要的碳源是火電排放,占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41%;增長最快的則是汽車尾氣排放,占比25%,特別是在我國汽車銷量開始超越美國的情況下,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建筑排放占比27%,隨著房屋數量的增加而穩定的增加。
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產生背景
“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
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傳統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業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
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而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擯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2008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為呼應這一主題,環境保護部確定2008年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為“綠色奧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于2007年9月8日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本著對人類、對未來的高度負責態度,對事關中國人民、亞太地區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鄭重提出了四項建議,明確主張“發展低碳經濟”,令世人矚目。他在這次重要講話中,一共說了4回“碳”:“發展低碳經濟”、研發和推廣“低碳能源技術”、“增加碳匯”、“促進碳吸收技術發展”。他還提出:“開展全民氣候變化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節能減排意識,讓每個公民自覺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努力。”這也是對全國人民發出了號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
歐盟致力于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發展途徑
“低碳經濟”的理想形態是充分發展“陽光經濟”、“風能經濟”、“氫能經濟”、“生物質能經濟”。
現階段,由于科學技術儲備不足,太陽能發電的成本是煤電水電的5-10倍,一些地區風能發電價格高于煤電水電;作為二次能源的氫能,目前離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提取的商業化目標還很遠;以大量消耗糧食和油料作物為代價的生物燃料開發,一定程度上引發了糧食、肉類、食用油價格的上漲。
從世界范圍看,預計到2030年太陽能發電也只達到世界電力供應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儲量將分別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盡。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時代”向“太陽能文明時代”(風能、生物質能都是太陽能的轉換形態)過渡的未來幾十年里,“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重要含義之一,就是節約化石能源的消耗,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時間保障。
從中國能源結構看,發展低碳經濟就意味節能,低碳經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經濟”的環境日主題提示人們,“低碳經濟”不僅意味著制造業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產能力,推進節能減排的科技創新,而且意味著引導公眾反思哪些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費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從而充分發掘服務業和消費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
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為代價的“便利消費”嗜好。“便利”是現代商業營銷和消費生活中流行的價值觀。不少便利消費方式在人們不經意中浪費著巨大的能源。比如,據制冷技術專家估算,超市電耗70%用于冷柜,而敞開式冷柜電耗比玻璃門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開式冷柜一年多耗約4。8萬度電,相當于多耗約19 噸標煤,多排放約48噸二氧化碳,多耗約19萬升凈水。上海約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門冰柜,顧客購物時只需舉手之勞,一年可節電約4521萬度,相當于節省約1。8萬噸標煤,減排約4。5萬噸二氧化碳。
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二,是以“關聯型節能環保意識”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費嗜好。今年6月全國開始實施“限塑令”。無節制地使用塑料袋,是多年來人們盛行便利消費最典型的嗜好之一。要使戒除這一嗜好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單讓公眾理解“限塑”意義在于遏制白色污染,這只是“單維型” 環保科普意識。其實“限塑”的意義還在于節約塑料的來源——石油資源、減排二氧化碳。這是一種“關聯型”節能環保意識。據中國科技部《全民節能減排手冊》計算,全國減少10%的塑料袋,可節省生產塑料袋的能耗約1。2萬噸標煤,減排31萬噸二氧化碳。關聯型環保意識不僅能引導公眾明白“限塑就是節油節能”,也引導公眾覺悟到“節水也是節能”(即節約城市制水、供水的電能耗),覺悟到改變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費嗜好與節能、減少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的關系。
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三,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為代價的“面子消費”、“奢侈消費”的嗜好。今年第一季度全國車市銷量增長最快的是豪華車,其中高檔大排量的寶馬進口車同比增長82%以上,大排量的多功能運動車SUV同比增長48。8%。與此相對照,不少發達國家都愿意使用小型汽車、小排量汽車。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并不一概反對小汽車進入家庭,而是提倡有節制地使用私家車。日本私家車普及率達80%,但出行并不完全依賴私家車。在東京地區私家車一般年行使3000至5000公里,而上海私家車一般年行使1。8萬公里。國內人們無節制地使用私家車成了炫耀型消費生活的嗜好。有些城市的重點學校門口,接送孩子的一二百輛私家車將周圍道路堵得水泄不通。由于人們將“現代化生活方式”含義片面理解為“更多地享受電氣化、自動化提供的便利”,導致了日常生活越來越依賴于高能耗的動力技術系統,往往幾百米的短程或幾層樓的階梯,都要靠機動車和電梯代步。另方面,人們的膳食越來越多地消費以多耗能源、多排溫室氣體為代價生產的畜禽肉類、油脂等高熱量食物,肥胖發病率也隨之升高。而城市中一些減肥群體又嗜好在耗費電力的人工環境,如空調健身房、電動跑步機等進行瘦身消費,其環境代價是增排溫室氣體。
人們要實現宏大的節能降耗戰略,或許要取決于很多細微之處。人們應看到,這“細微之處”不只是制造業、建筑業中許多節能技術改進的細節,也包括日常生活習慣中許多節能細節。對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來說,每個人生活習慣中浪費能源和碳排放的數量看似微小,一旦以眾多人口乘數計算,就是巨大的數量。科技工作者和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有責任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眾開展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創意活動和普及工作,使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做出新貢獻”的科學發展決策,變為全民的實際行動。發展低碳經濟,是中國的 “世界公民”責任擔當,也是中國可持續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難得機遇。推行低碳經濟,需要政府主導,包括制定指導長遠戰略,出臺鼓勵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減免稅收、財政補貼、政府采購、綠色信貸等措施,來引領和助推低碳經濟發展;但也需要企業認清方向自覺跟進,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集體行動”。只有更多企業改變目前的被動狀態,自覺跟進低碳經濟的發展步伐時,中國向低碳經濟轉換才有現實的基礎和未來的希望。
布萊爾在“中國企業與低碳經濟”論壇上演講
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節能減排
減碳經濟就是首先要考慮最省錢的減排辦法。減碳經濟40%的份額可以通過節能的辦法,其中建筑節能的方法是最經濟的,建筑節能減排一噸二氧化碳可節省100美元,提高燃油經濟性只能節省80美金。剩余60%的減碳要通過減排實現,包含混合動力、煤電和太陽能減排,這其中太陽能減排是比較經濟的方案,減排1噸只花費30美元,混合動力減排1噸要花費100美元。
減碳經濟產業體系包括火電減排、新能源汽車、建筑節能、工業節能和循環經濟、資源回收、環保設備和節能材料等。
火電減排方面,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41%來自電力行業,而在全世界所有的火電廠中,煤電就占了72%。美國的標準是,2015年后新燃煤電廠每兆瓦時二氧化碳排放少于1100磅,2020年后少于800磅。火電減排需要發展清潔煤技術IGCC和CCS,在輸配電環節采用非晶合金變壓器和無功補償技術。
新能源汽車方面,美國汽車能耗標準是,到2020年油耗要比目前降低40%,達到平均行駛100公里油耗約6.7升的水平。在我國,財政部等四部委日前決定在上海、北京等13個城市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工作,鼓勵試點城市在公交、出租、公務、環衛和郵政等公共服務領域推廣使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最高每輛可獲60萬元的財政補助。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包括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和動力電池材料,其中我們最看好動力電池材料的投資機會。
建筑節能方面,美國對建筑減排的標準是,到2016年建筑能效提高60%。建筑節能包括節能門窗,門窗是能耗最大的,占50%;外墻保溫材料,外墻保溫占30%;節能燈具和家電,燈具及家電占了20%。
美國的工業減排新方案目標是,2002至2012年間總共削減1億噸工業碳排放,其中2012年削減200萬噸。在美國,工業能耗占全國總能耗的比重不到20%,日本不到30%,而中國占比卻高達70%,高能耗增長困局亟需打破。工業節能包括高效電機、熱電聯產、余熱利用等。
循環經濟包括了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和再生資源回收。中國95%以上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料、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30%以上的營業用水等均取自于礦產資源。在現實礦產資源開發生產活動中,資源浪費現象十分嚴重,與發達國家50%的礦產資源總回收利用率相比,我國僅為30%。全國可回收而沒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資源價值達350-400億元,每年約有200-300億元的再生資源流失浪費。
節能設備中,垃圾綜合利用能創造2500億元的效益。其中,垃圾發電的市場每年約400億元;鋼鐵工業領域低溫余熱發電的市場約合150億元,如果再加上水泥、冶金、石化等其它行業的余熱發電市場,則能達到400億元左右。1立方米的瓦斯可以發出3.2-3.3度電,如果我國瓦斯抽放量達到42億立方米并被全部利用,可以發126億度電,相當于增加570億噸標準煤,可緩解能源緊張局勢,同時,還可減排6750萬噸二氧化碳。
節能材料的需求增長迅速,全球碳纖維市場正以平均每年兩位數的速度快速增長。預計2010年全球碳纖維需求量則達到3.2萬噸/年,與2001年相比,增長 78.3%,屆時全球碳纖維的供給與需求將出現緊張局面。MDI(異氰酸酯)同樣是建筑節能材料的重要原料,在下游節能保溫、膠黏劑與涂料、汽車工業和復合板材的應用領域, 2010年之前的年均增長率將分別達到18%、25%、20%和100%。苯乙烯則是最重要的建筑節能材料的原料,2000至2005年消耗量均增長 16%。2006年,中國苯乙烯進口依賴度為50%,在2010年之前,國內苯乙烯仍依賴進口。 “第四次工業革命”
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新能源
低碳經濟將引導“第四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是蒸汽機,替代了手工勞動;第二次革命是電力,電力是傳輸能源,使能源生產規模化,成本降低;第三次工業革命是計算機和互聯網;“第四次工業革命”則是新能源革命,就是防止不可再生能源枯竭,防止氣候變暖。
新能源革命發生在三個領域。一是能源的提供方式:由石油、煤炭向清潔能源過渡、低碳能源過渡,新能源的比例到2020年提高到20%;二是能源的運輸方式:由電網、固網運輸向智能電網過渡;三是消費方式:由用油向用電過渡,還有汽車、建筑這些消費方式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電源革命的成長空間巨大,是高增長行業。2008年,中國的風電、核電分別增長105%、50%,遠遠超越傳統行業的增長速度。中國的風電原計劃2012年達到1000萬千瓦,但在2008年就提前實現了,新經濟的發生往往比我們預想的還要快。
中國風電的發展目標是2020年達到8000萬千瓦,有8倍的成長空間。據悉,有關部門最近正在修訂目標,可能達到1億-1.5億千瓦。太陽能的裝機容量國內只有40MW(兆瓦),根據最新的振興新能源發展規劃,估計太陽能在2020年至少達到10GW(吉瓦,1GW=1000MW),增長速度也非常快。核電目標則是從900萬千瓦到7000萬千瓦,現在預計也將達到1億千瓦,新能源就國內而言至少有10倍的增長空間。
中國是全球制造業的中心,全球風能、太陽能幾乎一半的產能在中國。在傳統工業方面,我們很難超越發達國家發展了一百年在汽車發動機等方面建立的優勢,但在新經濟方面我國與世界各國基本上處于同一個起跑線上。
全球太陽能市場中,西班牙和德國占比最大。但是現在需求方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美國、中國及日本進入了這個市場。太陽能市場供求關系和預期發生了變化,美國、中國、日本的市場比西班牙和德國的市場要大得多。
光伏發電行業在國家出補貼政策之前,整個行業一片慘淡,很多企業直到2008年四季度都是虧損的,最近出臺的政策市對太陽能每瓦補貼20元,預期突然改變后,太陽能行業出現了拐點。光伏發電從薄膜到聚光太陽能,光電一體化建筑的空間非常巨大。日本到2020年70%的建筑都是光電一體化的建筑,并且采用了差別電價,即可用市價的兩倍回購居民發電,鼓勵居民在家中安裝這種新型太陽能。
風能的發展速度也是如此,2020年目標是總投資約9000億元,新增裝機1億千瓦。中國風能能量比較高,開發量可以達2.9億千瓦的規模。中國的裝機容量現在居全球第四,按此速度可能幾年后成為全球第一。
核能目前在中國的發展比較薄弱,僅占總裝機容量的1%,遠低于法國的56%,也低于韓國和日本。核電方面的空間和能量都是非常大的,我們認為核電也是一個面向未來的投資領域。
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面臨挑戰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成為全球熱點。歐美發達國家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著力發展“低碳技術”,并對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搶占先機和產業制高點。低碳經濟的爭奪戰,已在全球悄然打響。這對中國,是壓力,也是挑戰。
挑戰之一: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加快推進的中國,正處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長階段,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長期貧窮落后的中國,以全面小康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帶來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高碳”特征突出的“發展排放”,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制約。怎樣既確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又不重復西方發達國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發展的老路,是中國必須面對的難題。
挑戰之二:“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決定了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電力中,水電占比只有20%左右,火電占比達77%以上,“高碳”占絕對的統治地位。據計算,每燃燒一噸煤炭會產生4。12噸的二氧化碳氣體,比石油和天然氣每噸多30%和70%,而據估算,未來20年中國能源部門電力投資將達1。8萬億美元。火電的大規模發展對環境的威脅,不可忽視。
挑戰之三:中國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產業,這決定了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是工業,而工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國經濟的高碳特征。資料顯示,1993—2005年,中國工業能源消費年均增長5。8%,工業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約70%。采掘、鋼鐵、建材水泥、電力等高耗能工業行業,2005年能源消費量占了工業能源消費的64。4%。調整經濟結構,提升工業生產技術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個重大課題。
挑戰之四: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盡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轉讓,但實際情況與之相去甚遠,中國不得不主要依靠商業渠道引進。據估計,以2006年的GDP計算,中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年需資金250億美元。這樣一個巨額投入,顯然是尚不富裕的發展中中國的沉重負擔。
谷歌研究公司的StephanHoyer與合作者開發了一個機器學習模型,能進行準確的天氣預測和氣候模擬。該模型名為NeuralGCM,能超越部分現有天氣和氣候預測模型,有望比傳統模型節省大量算力。相關研......
·氣候變化本身并不直接導致肺癌,但會加劇空氣污染,而長期暴露在空氣質量差的環境中是患肺癌的已知危險因素。極端天氣可能導致肺癌治療延誤,對藥物藥代動力學造成挑戰,導致放射中斷,沖擊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導......
6月28日,第十次金磚國家環境部長會議在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舉行。會議以“金磚十國新格局下擴大務實合作的前景”為主題。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出席會議、致開幕辭并作主題發言。會議由俄羅斯自然資源和生態部部長......
近日,全球多國持續遭遇高溫天氣。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區出現了超過40攝氏度的高溫天氣,南部信德省此前更是出現52攝氏度的高溫,逼近歷史極值。在印度東部、北部以及西部的大片地區,高溫天氣帶來不利影響。據國外......
5月26日,2024碳中和·零碳中國峰會暨第七屆中國能源投資國際論壇在北京舉行。本次峰會由中國投資協會主辦、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業委員會承辦、廣東省低碳產業技術協會協辦,重點關注碳中和頂層設計和零碳......
名稱關于印發《氣候投融資試點成效評估方案》的通知索引號000014672/2024-00164分類應對氣候變化發布機關生態環境部辦公廳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極端氣候事件及影響”團隊(EXCEIS)譚亮成課題組和國內外合作者利用波多黎各莫納島石筍IM-94的多指標記錄重建了該地區中全新世水文和颶風活動歷史。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M......
提到氣候變化,人們通常會想到變暖以及極端高溫。變暖的海水,導致大量海洋生物面臨死亡威脅。而近日一項發表于《自然-氣候變化》的研究卻發現,氣候變化可能與水下寒流有關。這聽起來似乎與海洋熱浪席卷全球的現狀......
2023年5月開始的厄爾尼諾事件在2023年12月達到峰值,國家氣候中心最新預測,今年1月以來,厄爾尼諾不斷衰減,預計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將于4月到5月結束。這是否意味著厄爾尼諾帶來的氣候影響也隨之結束?......
2023年被證明是歷史上最熱的一年,這印證了一些著名氣候科學家的警告,即全球變暖的速度正在加快,并已進入一個危險的新階段。4月3日發表于《通訊-地球與環境》的一項新研究提出了這種加速的一個原因——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