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肥胖遺傳傾向的人,可能很快就會有一種治療方案,來對抗他們的肥胖問題。由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科學家帶領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確定了幾個有效的抑制劑,可選擇性地靶定FTO——常見的脂肪量和肥胖相關基因。這些FTO特異性抑制劑,為新型抗肥胖藥物和療法的開發,鋪平了道路。
這項研究,是由NUS理學院藥學系的助理教授Esther Woon,連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研究所(IMCB)以及南洋理工大學的同事合作完成,首次從遺傳學角度研究肥胖的潛在療法。相關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英國皇家化學會旗艦期刊《Chemical Science》(2014年最新影響因子8.601)。
肥胖不僅是一個外表美觀問題;它會使人易于患上一些疾病,例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癥。據估計到2030年,大約58%的世界人口將會變得肥胖。新加坡也有令人擔憂的類似統計,大約40%的成人人口(年齡在18到69歲之間),正變得超重或肥胖。
盡管迫切需要對抗肥胖的流行,但是目前尚無安全有效的肥胖治療方法。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積極的生活方式,仍然是我們對抗肥胖的重要措施。然而,由于潛在的遺傳影響“決定”著一個人的尺碼和食欲,因此這些努力本身經常是不足的。
在這些遺傳影響當中,FTO基因是與肥胖密切相關的一個因素,全基因組研究表明,攜帶FTO基因某些變異的人當中,有70%的人更可能變得肥胖。在兒童和成年人以及所有主要的民族,包括在新加坡的中國人、馬來西亞人和印度人中,這一點也得到過證明。
目前,還沒有安全有效的藥物用于肥胖的長期治療。為了解決醫學界的這個巨大治療空白,并探討FTO是否是肥胖的一個可能治療靶點,研究人員開始著眼于開發FTO蛋白質的特異性抑制劑。
在他們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了幾個新型和有效的FTO抑制劑,最強的是4-[N'-(4-Benzyl-pyridine-3-carbonyl)-hydrazino]-4-oxo-but-2-enoic acid。許多抑制劑也能選擇性地靶定FTO。這一發現是通過一種創新藥物發現策略(稱為動態組合質譜測定法)完成的,這種方法將動態組合化學的置換力量和蛋白質譜測定法的靈敏度相結合。
助理教授Woon解釋說:“這種顯著的選擇性很難實現,是藥物開發中的‘圣杯’,因為它可能會顯著降低副作用。這些抑制劑中的一些,在細胞中具有前景很好的活性和低毒性,就證明了這一點。”
該研究小組的這些研究結果,為開發新型抗肥胖藥物和療法,打開了大門。目前他們正與NUS Yong Loo Lin醫學院的副教授Tai E Shyong和助理教授Sue-Anne Toh、NUS理學院食品科學和技術項目的Liu Mei Hui博士密切合作,研究FTO抑制劑對其他密切相關的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的分子機制和影響作用。他們也希望爭取到資金以開展進一步的研究。
Woon稱:“識別肥胖中的一個遺傳學、甚至表觀遺傳學組件,確實會改變我們治療疾病的方式。這些FTO抑制劑讓人興奮之處在于,它們代表了一種新的抗肥胖藥物,這類藥物能靶定大多數的肥胖常見遺傳原因。”
她補充說:“可以想象,如果這項研究取得成果,它應該對絕大多數人口有益。然而,關于FTO和肥胖之間的實際聯系機制,仍然還有許多需要了解的地方。現在的挑戰是,通過使用這些選擇性FTO抑制劑,解開這些謎團。”
據新一期《自然》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丹麥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減肥藥,將GLP-1與針對大腦中NMDA受體的分子相結合。就像是暗藏殺手的“特洛伊木馬”,與相應分子結合的GLP-1能夠專門針對食欲控制......
圖片表示從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樣細胞(綠色)到人類有絲分裂前精原細胞(紅色)的體外分化。圖片來源:日本京都大學人類生物學高級研究所科技日報北京5月23日電(記者張夢然)在《自然》雜志上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中......
大多數房顫患者年齡在65歲以上,并且有已知的危險因素,特別是高血壓、肥胖和睡眠呼吸暫停。為什么自行車手、跑步者和其他健康狀況良好的運動員有時也會有這類風險?人們對此知之甚少。這可能涉及遺傳因素和與運動......
全世界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它已成為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然而,目前還沒有批準的藥物專門治療這種疾病。NAFLD的特征是肝臟內過量脂肪積累,隨著疾病進展,它會促進纖維化......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和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科學家領導的一項研究顯示,熬夜包括上夜班足以打亂人體內與血糖調節、能量代謝和炎癥相關蛋白質的節律,進而促進慢性代謝疾病的發展。......
文|杜珊妮徐可瑩“我為什么沒有尾巴呢?”注視著小狗肆意搖擺的尾巴,孩童時的夏波不禁發出這一聲靈魂拷問。轉眼間,曾經的“好奇少年”已經成長為一名遺傳生物學家,一次意外的尾骨受傷讓他重拾對“尾巴”的思考。......
中新網北京4月1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最新發表一篇遺傳學論文稱,一項研究發現,野生雌性斑鬣狗(Crocutacrocuta)的社會地位反映在其整個基因組的DN......
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王華、徐德祥團隊和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賀小進、曹云霞團隊發現,多代父體肥胖通過表觀遺傳修飾降低子代精子質量。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自然-通訊》。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
輝瑞宣布,高選擇性JAK1抑制劑、創新口服小分子靶向藥希必可?(CIBINQO?,通用名稱:阿布昔替尼片)擴年齡新適應癥正式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準,用于治療12歲及以上青少年及成人......
猴子有尾巴,而人類和猿類的尾巴卻在進化中消失了,是什么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自然》28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報道了人類和猿類演化掉尾巴的遺傳學基礎。靈長類動物尾部表型的系統發育樹(Ma表示百萬年前)。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