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有著極高的死亡率,晚期肺癌患者的預后常常較差。目前已經開發出基于基因檢測技術的分子靶向治療,可以明顯延長晚期肺癌患者的總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質量。為了提出個性化治療方案
肺癌有著極高的死亡率,晚期肺癌患者的預后常常較差。目前已經開發出基于基因檢測技術的分子靶向治療,可以明顯延長晚期肺癌患者的總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質量。為了提出個性化治療方案,臨床醫生需要依據檢測到的腫瘤驅動因子突變,來選擇特定的分子靶向藥物用于癌癥治療。然而肺癌治療仍存在諸多難題,因此,亟需建立一個模擬原始腫瘤形態學和基因組特征的體外藥敏試驗模型來預測肺癌靶向和化療的療效。
近日,廣東省肺癌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及其合作者在《細胞》子刊《細胞報告醫學》(Cell Reports Medicine)上,發表了題目為“Using patient-derived organoids to predict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lung cancer tumor response: A real-world study”的研究論文,研究結果顯示,基于肺癌類器官的藥物敏感性測試結果可準確預測肺癌靶向或化療的臨床療效。這也是目前國際上肺癌類器官領域預測靶向和化療療效的最大樣本量真實世界研究。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從107名晚期癌癥患者中生成了214個癌癥類器官,總成功率為75.7%(162/214),其中212個是肺癌類器官(LCO),主要來源于惡性漿液性滲出液(MSE),研究流程如下圖所示。另外,研究人員還在真實世界研究中進行了針對化療和靶向治療的肺癌類器官藥物敏感性測試(LCO-DST),用于預測相應治療的臨床反應。
圖注:研究流程圖和本研究中肺癌類器官培養的成功率。(來源:Wang, H., et al. 2023)
為了驗證惡性漿液性滲出液和惡性漿液性滲出液來源的肺癌類器官之間基因組圖譜的一致性,研究人員對25名患者進行了二代測序,并對積液和肺癌類器官樣本進行了體細胞突變分析,如下圖所示。這些數據顯示肺癌類器官樣本的變異敏感性為70.5%(93/132),陽性預測值為69.4%(93/134)(圖C)。
而且,基于肺癌類器官的腫瘤突變負荷(TMB)與基于積液的腫瘤突變負荷呈正相關(Pearson r=0.68,p=0.02,圖E),說明積液和肺癌類器官樣本之間的基因組圖譜具有一致性,即類器官可以反應其同源組織的遺傳背景。
圖注:肺癌類器官樣本的基因組分析。(來源:Wang, H., et al. 2023)
研究人員將36名患者臨床方案與LCO-DST結果相同的肺癌類器官分為四類:奧西莫替尼、化療、雙靶向治療和其他靶向治療組。使用接受者操作特征(ROC)分析來確定LCO-DST區分臨床敏感或耐藥患者的能力。LCO-DST的總體靈敏度為84.0%(95%可信區間,63.08%-94.75%),特異性為82.8%(95%可信區間,63.51%-93.47%),準確性為83.3%(圖A、B)。這些結果表明,肺癌類器官可以預測未治療和治療患者對靶向治療的臨床反應。
圖注:肺癌類器官樣本的基因組分析。(來源:Wang, H., et al. 2023)
為了驗證腫瘤類器官藥物反應的實驗穩定性和異質性,研究人員在同一患者上驗證了在不同采樣時間獲得的腫瘤類器官基因組圖譜高度一致(圖A),驗證了組織樣本、積液樣本和腫瘤類器官的基因組圖譜的一致性(圖B)
圖注:肺癌類器官樣本的穩定性和異質性。(來源:Wang, H., et al. 2023)
本研究中納入了兩例晚期肺腺癌雙靶向基因變異患者:編號60的患者被診斷為IVB期肺腺癌(圖A),基線時腦脊液中檢測到EGFR L858R突變和MET拷貝數增加(5.0)。編號61的患者被診斷為IVA期肺腺癌(圖F),基線時檢測到EGFR 19del。
相比于單一靶向藥物,兩例患者的LCO-DST結果均顯示聯合靶向治療(奧希替尼+賽沃替尼/卡博替尼)的腫瘤控制率更高,且臨床中證實雙靶聯合治療均達到了部分緩解(PR)。這些病例表明,LCO-DST可以很好地預測有效的聯合治療方案。
圖注:肺癌類器官預測耐藥病例的雙靶向治療。(來源:Wang, H., et al. 2023)
為了研究EGFR和RET抑制劑聯合治療的潛在分子機制,研究人員進行了4D無標記高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主成分分析(PCA)的結果表明,不同治療組的表達水平不同,即治療效果不同。三個處理組均表現出相同的蛋白表達趨勢,且核蛋白變化的數量最多,其次是細胞質和細胞膜蛋白。表明所有這三種治療的蛋白質表達改變主要在于調節細胞核的功能,包括基因表達。
綜合這些分析,可見藥物敏感性與臨床反應的總體一致性可達83.33%,LCO-DST在預測晚期癌癥治療反應中有極高的準確性,其在精確醫學中具有巨大的潛力,后續可進行大規模臨床試驗,確定不同類型療法的精確截止值。
個性化抗癌藥物離不開人們對于基因突變的了解,而藥物的療效離不開準確的藥物敏感性測試。癌癥治療是極其復雜的,不過科學家們也在不斷開發新技術來實現越來越好的治療策略。
參考來源:
Wang, Han-Min, et al. "Using patient-derived organoids to predict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lung cancer tumor response: A real-world study." Cell Reports Medicine (2023): 100911.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健康所醫用光譜質譜研究團隊采取糖酵解控制策略,通過氣相色譜質譜非靶向分析,發現用一種揮發性有機物(VOC)可以識別出肺癌細胞。該研究結果日前發表在《科學報告》期刊上。......
科技日報北京8月13日電(記者劉霞)美國科學家開展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與肺癌風險顯著增加有關。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關節炎與風濕病》雜志。美國梅奧診所瑞貝卡·布魯克斯團隊評估了類風濕性關......
·氣候變化本身并不直接導致肺癌,但會加劇空氣污染,而長期暴露在空氣質量差的環境中是患肺癌的已知危險因素。極端天氣可能導致肺癌治療延誤,對藥物藥代動力學造成挑戰,導致放射中斷,沖擊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導......
人類的基因組被視作是一本書寫生命的“天書”:憑借A、T、C、G四種堿基,排列組合出無數種可能性,蘊含著人類演化與生老病死的奧秘。自人類基因組計劃起,科學家們前赴后繼地開啟了對人類基因組的探索,其中最核......
無論是從發病人數還是死亡人數來看,肺癌都是全球第一大癌癥,最近數據顯示,2022年肺癌新增病例248萬,死亡病例182萬。盡管開發了許多有前途的藥物,但耐藥性仍不可避免地出現,導致肺癌患者的復發。因此......
·Intellia在新聞稿中稱,這是顯示體內CRISPR/Cas9基因編輯療法可有效重復給藥的首個臨床數據,表明體內基因編輯重復給藥完成概念驗證。NTLA-2001并無針對轉甲狀腺素蛋白淀粉樣變性的重......
國家藥監局綜合司公開征求《國家藥監局關于進一步優化臨床急需境外已上市藥品審評審批有關事項的公告》意見藥監綜藥注函〔2024〕329號為加快臨床急需境外已上市藥品在境內上市,滿足患者臨床用藥迫切需求,國......
·合成致死(Syntheticlethality)是一種遺傳原理,即兩種基因干擾的組合是致命的,而單獨的每一種都不是。當一個基因被抑制時,另一個基因可以在功能上補償或替代它,信號傳遞中的這種補償保證了......
2024年6月14日,第二屆天津生物及臨床質譜論壇在天津盛大開幕(專家學者齊聚,第二屆天津生物及臨床質譜論壇盛大開幕!)。有來自各醫療機構、科研院所、知名高校、行業協會、企業界領導、專家學者、企業家以......
近日,南方醫科大學教師因救人上課遲到被罰引發網友熱議。6月16日,南方醫科大學通報稱,已關注到該校第一臨床醫學院教師被通報的網絡信息,正在核實情況,后續將跟進處理。不少醫科大學規定:非自身主觀過錯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