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01-26 08:07 原文鏈接: 符淙斌院士:坐看風云際會時

      中國科學院院士、氣候學家符淙斌

      南京大學東南樓,70歲的符淙斌院士的新辦公室簡約而素凈。這幢樓是上世紀50年代建筑學大師楊廷寶先生的杰作。窗外,金陵苑滿眼的花樹在冬日的陽光下,透著江南特有的氣息,冬青、雪松的深綠伴著銀杏樹的深黃,雜著臘梅花初吐的暗香,還有不遠處中國氣象學奠基人竺可楨先生的雕像。符淙斌說,這幢樓是自己40年前上課學習的地方。

     

      投身氣候學研究

      從江南的水鄉到北方的天空,從愛上氣候學到擔綱南大氣候與全球變化研究院院長,這一轉就是近50年的光陰。

      1939年10月,符淙斌出生于上海。11歲那年,父親故離,母親拉扯兄妹三人艱難度日,伴著他成長的有人間的溫暖和自然的遭際。中學時代,符淙斌就讀于上海松江二中。符淙斌說:“那時的上海,每到夏天,臺風就很厲害,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感受到臺風給我們帶來的痛苦。1956年,有一場破壞性很強的臺風,把鄰居的兩棟房子刮倒了,兩個孩子給壓死了。這件事在我心靈上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我開始對氣象學感興趣。”

      1957年,19歲的符淙斌考取南京大學,就讀于氣象學系氣候專業。一代宗師竺可楨曾在這里創立了我國最早的氣候專業及與氣候相連的地學學科(大氣、地質、地理、海洋、環境等),先輩們的言傳身教和學科的交叉融合滋養了他學業的長進。 1962年,符淙斌從南大畢業后,赴中國科學院攻讀碩士學位,讀研期間,就做臺風發展過程中“海洋和大氣之間的水分與能量交換”的研究,開始關注海洋與氣候的關系。

      研究生畢業后,符淙斌留在中國科學院工作,先后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大氣物理研究所任職。1981年,符淙斌以訪問科學家的身份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合作研究。在美國的兩年,符淙斌不僅在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而且也為其今后的國際合作奠定了基礎。1985年,符淙斌擔任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氣候研究室主任。上世紀從60年代到80年代,符淙斌研究的觸角已從單純的氣象研究,延伸到氣候與海洋、陸地等領域。

     

      參與重大科研項目

      上世紀80年代,國際上興起了全球變化的研究。該研究把地球的各個部分(大氣、水、冰雪、陸地、生物)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其中各種過程的相互作用,從而進行包括氣候在內的全球環境演變研究。這是迄今為止地球科學最大、最復雜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符淙斌協助葉篤正先生積極參與了這項國際合作研究的規劃,并發揮了重要作用。

      符淙斌說,葉篤正先生是我國大氣科學界及全球變化研究領域的一代宗師。早在20多年前,葉先生就意識到二氧化碳、甲烷等的排放與全球變暖的關系。1984年,美國著名氣象學家馬隆找到葉先生,希望合作研究全球氣候與環境變化。葉先生慧眼識才,很快又找到符淙斌,邀他一起從事該項研究。

      1985年,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氣候研究室成立之時,總共有七八個人、一間房。就在這樣的條件下,氣候實驗室不斷發展壯大,人才輩出,最終發展成為全球變化東亞區域研究中心和中國科學院氣候環境重點實驗室,中國的全球變化研究在葉篤正、符淙斌的領導下得到國際的認可。

      經過多年的努力,符淙斌和他的合作者們在季風系統中海洋—大氣、陸地—大氣和氣候—生態系統相互作用、氣候突變及其對全球增暖的響應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國際性創新成果。他領導創立的區域環境系統模式研究,被國際上譽為全球變化區域響應研究的范例。

      他系統地揭示了東亞季風區氣候與生態系統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及區域尺度人類活動對生存環境的影響,提出了“廣義季風環境系統”的新概念。他領導研究組發展了一個區域環境系統集成模式,成為區域環境變化預測的一個重要工具。他深入研究熱帶海洋 —大氣相互作用領域,發現了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與赤道海面溫度變化的關系,率先把厄爾尼諾現象同中國氣候聯系起來,為我國年際氣候變化的預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符淙斌領導的全球變化東亞區域研究中心的一系列成果,為中國科學家在這一領域贏得了國際影響力。他領銜的研究成果“東亞季風氣候—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獲得2004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他領導的“季風亞洲區域集成研究”國際項目得到地球科學系系統聯盟(ESSP)批準,中國科學家首次成為國際重大科學項目的發起人。

     

      掛帥南大氣候與全球變化研究院

      年近古稀,身居北方的符淙斌更思念南方的氣息。于是,他選擇回到母校南大。

      符淙斌目前還擔任“973”項目“北方干旱化和人類適應”的首席科學家,并從事中國東部城市化的氣候與環境影響、氣候變化與區域發展等重大課題的研究。2009年7月,他掛帥的南京大學氣候與全球變化研究院正式成立,標志著符淙斌將著力推動母校南京大學成為中國南部地區研究氣候變化的中心。

      在符淙斌看來,眼下以氣候變暖為主要特征的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已成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當今人類的社會和經濟活動的范圍之廣、強度之大,已經足以對整個地球的氣候和環境產生顯著的影響。從《京都議定書》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厘島路線圖”,再到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氣候與全球變化問題已經超越了學術研究的范圍,成為當今世界政治、經濟和外交的一個重大問題。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重大科研目標,擁有地學領域完整學科布局和地處東部發達地區的南京大學有理由在氣候與全球變化領域作出更大的貢獻。

      研究所剛一成立,符淙斌主持的“鐘山論壇”就正式開壇。論壇以研究氣候變暖為核心的全球變化問題為宗旨,吸引了國際一流的專家和國內氣候變化研究的領軍人物,同時也搭建了政府決策部門與學界對話咨詢的平臺。在校內,由大氣、環境、地理、地質、經濟、生態等領域的專家也不定期聚在一起,進行前沿交流,促進學科交叉融會,加強集成研究。

      回到母校,符淙斌還有一個夢想,就是在仙林校區籌建氣候與環境綜合觀測研究實驗站,為南大“大地學”的發展提供基礎。

      研究院國際化、綜合性、前沿性的發展也是符淙斌致力的目標。以徐冠華院士為首的國際咨詢評估委員會業已組建,國內外駐院和兼職專家已近30人。目前,符淙斌和他的團隊正積極爭取承擔國家“十二五”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專項和全球變化科學計劃。同時,一門面向大學生通識教育的課程“地球系統科學初步”已著手準備……

      回到母校,忙碌后坐在曾經是自己的教室所在地的辦公室。窗外江南冬日的景觀錯落有致,仿佛人間萬象、世間風云盡收眼底。符淙斌說,一名科學家眼中的氣象、氣候不是狹義的,宇宙和人間的氣象萬千、風云際會,永遠啟發科學家的靈感、責任和擔當。

    相關文章

    總裁專訪:構建后基因組學生態布魯克引領質譜技術前沿

    ——布魯克生命科學質譜事業部總裁RohanThakur博士專訪隨著第1000套timsTOF的安裝,再次彰顯布魯克在高端前沿質譜領域獲得的巨大成功。近年來,布魯克在單細胞組學、4D多組學、空間定位組學......

    中國AI發展亟需有效頂層設計,推動原始創新

    鄂維南認為,當前,國家對于人工智能研究還缺乏有效的頂層設計,人工智能的發展總是容易跟著別人走。“有的專家非常擅長解讀國外的東西,但國外下一步會出來什么東西,他們腦子里面沒有概念。”國內人工智能的創新與......

    集齊3大“諾獎風向標”,大獎為何都青睞他?

    2022年9月28日,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獲獎理由是:在母體血液中發現胎兒DNA,從而對唐氏綜合癥進行無創產前檢測。這項技術已在全球范圍被廣泛應用,每年......

    摘回一片明月專訪托舉“嫦娥”的青春力量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嫦娥五號帶回的1731克月壤中,有3克曾交給這里的李獻華院士做研究。中秋節前夕,三位年輕的航天人特地來到這里,近距離了解有關月壤的研究進展。從遙望明月到知曉月亮的秘密,......

    中國空間站系統總指揮王翔:什么是航天強國?

    7月24日,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成功發射。7月27日,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的展覽館里,《面對面》欄目采訪了剛剛從文昌發射基地返回北京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系統總指揮王翔。中國空間站變身“太空母......

    探月為何選擇南極?工程院院士解答

    嫦娥五號月球樣品揭示月球演化奧秘近日入選2021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嫦娥五號任務不僅實現了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也為人類取回了21世紀的第一批月球樣品。如今,世界各國正在加快推進探月步伐,面對第......

    航天員湯洪波專訪:仿佛獲得“特異功能”

    從6月17日進駐天和核心艙,到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在空間站度過了3個月時光。對湯洪波而言,這是他第一次執行飛行任務。空間站中的生活是怎樣......

    專訪《自然》、《科學》四位主編:他們看好中國科研

    近期,《自然》及旗下44個子刊的主編和資深編輯將齊聚上海,出席首次在中國舉辦的自然科研全球峰會。據介紹,此次峰會之所以選擇中國作為舉辦地,是因為《自然》全球編輯團隊希望增加對中國科研人員的了解與互動。......

    符淙斌院士:防治大氣污染須加強基礎研究

    符淙斌“目前,頻繁出現的霧霾天氣是污染物排放強、大氣擴散條件差和跨區域輸送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充分說明了空氣污染與天氣、氣候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解決相關問題亟須加強基礎性科學研究。”近日,中科......

    《科學》專訪英國皇家學會新任會長保羅·納斯

    200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本月初剛剛就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的保羅·納斯(),上周又被任命為英國醫學研究和創新中心(UKCMRI)創始主任及首席執行官。在任命當天,他就自己的過去、最近關于支持1......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