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教授孫興懷團隊成功為一名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晚期患者完成贊宜青光眼引流管(以下簡稱XEN)微創植入手術,這意味著該院成為上海首家開展XEN微創手術的醫院。
手術室內,主刀醫生陳君毅主任醫師在患者角膜上做1毫米左右的切口后,推動植入器將引流管從房角遞送至預定結膜下位置。整個植入手術過程中,眼球幾乎沒有出血,且植入途徑從前房到結膜下,不會損傷球結膜組織,術后也無需縫合,最大程度地減少手術并發癥。
據陳君毅介紹,與傳統青光眼手術相比,XEN微創手術的切口由原來的10毫米左右縮小至1毫米左右,創面減小,患者術后恢復更快。XEN引流管的內徑僅有45微米(即0.045毫米),大大減少了術后淺前房、低眼壓的發生。同時,由于操作便捷,手術時間大大縮短,避免了術中、術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眾所周知,青光眼是世界范圍內第一大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我國青光眼患者數量約2700萬,其中2/3在初診時已是中晚期。為了改善傳統青光眼濾過手術引流通道易形成瘢痕等不良狀況,早在上世紀90年代,孫興懷團隊就提出“開創一種新的生物微濾過裝置長期治療青光眼”,其設計理念及植入方式最終產生了XEN青光眼引流管,并在隨后幾十年內就療效、并發癥、預防措施等持續開展各類研究。今年7月,XEN青光眼引流管作為眼科創新產品成功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批。未來,隨著XEN等多種微創青光眼手術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的廣泛應用,將為青光眼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療選擇。
美國圣母大學發明的突破性設備采用了一種創新的方法來“監聽”細胞的對話。未來,這項技術將幫助改善癌癥和其他疾病的診斷。相關論文發表在新一期《納米》雜志上。科學家早就知道,RNA在細胞內扮演信使的角色,翻......
美國圣母大學發明的突破性設備采用了一種創新的方法來“監聽”細胞的對話。未來,這項技術將幫助改善癌癥和其他疾病的診斷。相關論文發表在新一期《納米》雜志上。科學家早就知道,RNA在細胞內扮演信使的角色,翻......
據最新一期《科學·機器人》雜志報道,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研究團隊設計出一種能插入人類頭骨的微創電極。這種新穎的電極可通過頭骨上的一個小孔,插入一個較大的皮質電極陣列,將其部署在頭骨和大腦表面之間約1毫......
和妻子外出買菜,和孫女到公園散步,天氣好的時候開開電動車出去轉轉……這樣“像普通人一樣”的生活,放在兩個多月前,61歲的陳先生(化名)還想都不敢想。2022年11月28日,心功能嚴重衰竭的陳先生在浙江......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心外科董念國教授團隊運用自主研發的短中期體外全磁懸浮心室輔助裝置MoyoAssist,成功救治三例危重的終末期心衰患者。其中兩例病患,董念國團隊首創通過頸靜脈及......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教授張秀蘭團隊成功研發用AI智能預測青光眼發病與進展。該研究主要分為兩個部分:青光眼發病預測和進展預測。相關研究6月1日發表于JournalofClinicalInvestigat......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教授孫興懷團隊成功為一名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晚期患者完成贊宜青光眼引流管(以下簡稱XEN)微創植入手術,這意味著該院成為上海首家開展XEN微創手術的醫院。手術室內,主刀醫......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教授孫興懷團隊成功為一名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晚期患者完成贊宜青光眼引流管(以下簡稱XEN)微創植入手術,這意味著該院成為上海首家開展XEN微創手術的醫院。手術室內,主刀醫......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教授孫興懷團隊成功為一名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晚期患者完成贊宜青光眼引流管(以下簡稱XEN)微創植入手術,這意味著該院成為上海首家開展XEN微創手術的醫院。手術室內,主刀醫......
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自動化課題組科研團隊面向人體狹窄腔道內患病組織的精準治療,結合微納米技術,研發了一種磁控連續體微型機器人。該成果日前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于《先進智能系統》。據了解,微創手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