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05-29 09:45 原文鏈接: 高福院士Nature發文:抗體防治新冠可高效阻斷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團隊的一項研究表明,LALA突變的CB6人員單克隆抗體在體外實驗中展現出較強的中和活性,隨后的非人靈長類動物試驗則發現,該抗體能夠有效治療和預防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并減少與感染相關的肺損傷。這篇論文首次報道了在非人靈長類動物試驗模型中,能夠有效治療和預防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的特異性、全人源單克隆抗體。據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介紹,作為由中國科學院自主研發的具有重大臨床應用前景的抗體藥物,該產品已申請發明ZL并進入產業化快速發展通道。并預期將在近期申請臨床試驗。

      上述研究于當地時間5月26日被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以“加快評審文章 (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 ”形式在線發表,題為“A human neutralizing antibody targets the receptor binding site of SARS-CoV-2”。該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嚴景華團隊、高福團隊、王奇慧團隊聯合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北京地壇醫院、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研究所、上海君實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機構聯合完成。

      通訊作者為解放軍總醫院王福生院士,中科院武漢病毒所袁志明研究員,中科院微生物所王奇慧研究員、高福院士和嚴景華研究員。

      這篇論文首次報道了在非人靈長類動物試驗模型中,能夠有效治療和預防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的特異性、全人源單克隆抗體。據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介紹,作為由中國科學院自主研發的具有重大臨床應用前景的抗體藥物,該產品已申請發明ZL并進入產業化快速發展通道。并預期將在近期申請臨床試驗。

      值得注意的,研究團隊在論文中還特別指出,“此前,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V)將新冠病毒命名為SARS-CoV-2,但許多病毒學家認為HCoV-19更合適”。

      兩株單克隆抗體被鑒定能夠阻斷SARS-CoV-2-RBD與hACE2受體的結合

      新冠病毒是繼SARS-CoV、MERS-CoV之后第三種高致病性冠狀病毒,它和SARS-CoV一樣使用受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進入細胞。目前,大多數的治療研發方案都瞄準新冠病毒入侵人類的“鑰匙”——S蛋白(刺突糖蛋白)。S蛋白介導病毒和宿主細胞結合并入侵,它由S1結構域和S2結構域兩部分組成,分別介導受體結合和膜融合。

      近期,包括高福等學者在內的多家科研機構解析了位于S1的S蛋白受體結合域RBD及其與人類受體hACE2復合物的晶體結構。此前的研究顯示,大量抗體通過靶向SARS-CoV或MERS-CoV的RBD表現出中和活性,推測可能是通過干擾病毒受體的結合。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試圖從康復患者中分離出抗SARS-CoV-2的單克隆中和抗體(MAbs)。論文提到,研究團隊從COVID-19康復期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s)中篩選特異性記憶B細胞。兩株單克隆抗體CA1和CB6的被鑒定能夠阻斷SARS-CoV-2-RBD與hACE2受體的結合。

      流式細胞儀(FACS)對CA1和CB6的結合分析顯示,兩株單克隆抗體均能特異性結合SARS-CoV-2 S蛋白轉染HEK293T細胞,而不能特異性結合SARS-CoV S或MERS-CoV S轉染細胞。結合動力學測試顯示,CA1和CB6與SARS-CoV-2-RBD的平衡常數(KD)的分別為4.68±1.64 nM和2.49±1.65 nM。

      隨后他們利用體外表達SARS-CoV-2 S抗原的假病毒,研究了CA1和CB6對SARS-CoV-2感染的中和能力。結果顯示,CA1和CB6均可抑制假病毒轉導至Huh7細胞、Calu-3和HEK293T細胞。

      值得注意的是,就50%的中和劑量(ND50)而言,CB6比CA1具有更強的中和活性。與此一致,在SARS-CoV-2感染Vero E6細胞時,CB6也表現出強于CA1的中和活性,CB6的ND50為0.036±0.007微克/毫升,CA1為0.38微克/毫升。

      總之,兩種單克隆抗體均在SARS-CoV-2感染體外實驗中展示出較強的中和活性,CB6則表現更為出色。

      恒河猴試驗:CB6-LALA可以抑制SARS-CoV-2病毒滴度,并減少感染相關的肺損傷

      研究團隊進一步在在恒河猴SARS-CoV-2感染模型中進行CB6單抗測試。

      值得一提的是,考慮到在SARS-CoV感染中觀察到的抗體依賴性增強(ADE)副作用的潛在風險,研究團隊將CB6的Fc部分進行了LALA突變(CB6-LALA),以降低Fc介導的急性肺損傷的風險。

      治療組3只恒河猴(6-8歲)經氣管內攻毒1×105 50%組織培養感染劑量(TCID50)SARS-CoV-2。CB6-LALA (50 mg/kg)于感染后(dpi)第1天和第3天腹腔注射。對照組(n=3)在1dpi和3dpi均給予等量的磷酸鹽緩沖鹽水(PBS)。每日檢測咽拭子病毒滴度,直至7dpi。

      在對照組中,病毒載量在4dpi時達到峰值水平(約106.5 RNA拷貝/毫升),然后自然下降。相比之下,CB6-LALA治療組可在給藥后立即降低病毒滴度。

      此外,除治療組之外,研究團隊還設置了預防組試驗。3只恒河猴的結果顯示,在SARS-CoV-2攻毒前給予單劑量CB6-LALA(50 mg/kg)可顯著保護它們不受SARS-CoV-2感染。這組咽拭子僅檢測到最低水平的病毒,病毒載量峰值不超過103個RNA拷貝/mL,提示CB6-LALA抗體對SARS-CoV-2感染具有較強的預防保護作用。

      除了降低病毒滴度外,研究團隊還進一步研究了CB6-LALA是否也能抑制SARS-CoV-2感染猴子的病理性肺損傷。每組均有一只猴子在5dpi時被實施安樂死。

      結果發現,對照組動物表現為間質性肺炎,以肺泡間隔增厚、成纖維細胞增殖和纖維化為特征,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大量浸潤。在一些肺泡腔中,可以觀察到纖維素滲出,形成透明膜和肺出血。肺毛細血管腔內也有明顯血栓形成,細支氣管內有壞死和脫落的上皮細胞積聚。

      相比之下,預防性治療或感染后治療的猴子表現出有限的病理性肺損傷。和對照組相比,預防組合治療組猴子都保持整體完整的肺泡結構、水腫減少、沒有形成透明膜、纖維化顯著減少和白細胞滲入減少。此外,研究團隊沒有觀察到嚴重的小支氣管和肺毛細血管病變。

      因此,研究認為,無論是預防還是治療,CB6-LALA都可以抑制SARS-CoV-2病毒滴度,并減少感染相關的肺損傷。

      CB6的阻斷中和機制

      研究團隊還制備了CB6-Fab/SARS-CoV-2-RBD的蛋白復合物的晶體,獲得分辨率為2.9 A?(埃)的復合物三維結構,進一步從結構層面研究了CB6的阻斷中和機制。為了分析CB6對SARS-CoV-2-RBD/hACE2相互作用的阻斷機制,研究團隊還將CB6-Fab /SARS-CoV-2-RBD復合物結構與hACE2/SARS-CoV-2-RBD復合物疊加。

      結果顯示,CB6的結合引起了hACE2結合的空間位阻,這是由CB6的VH和VL介導的(圖4e)。在RBD上,CB6和hACE2之間也存在大量重疊的結合區域。

      綜上所述,研究認為CB6的阻斷機制既依賴于其VH,也依賴于VL,通過空間位阻和直接的界面殘基競爭來阻斷hACE2與SARS-CoV-2-RBD的結合。

      值得注意的是,CB6的SARS-CoV-2-RBD上的相互作用的表位與hACE2的結合表位高度重疊,表明它對SARS-CoV-2突變變體會具有很強的耐藥性。

      研究團隊提到,“據我們所知,這是利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評估單克隆抗體對SARS-CoV-2中和作用的首份報告,將有助于臨床試驗中給藥方案的設計。”這項研究的數據表明,從COVID-19康復期患者中分離出的具有中和作用的單克隆抗體CB6可能是一種潛在的COVID-19治療藥物,值得進一步的轉化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十幾天之前,當地時間5月13日,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在線發表了來自由高福等人領銜完成的另一項研究,他們從一名新冠康復患者中分離出的兩種單克隆抗體B38和H4抗體,可以阻止病毒S蛋白受體結合區域RBD與人體細胞受體ACE2之間的結合。隨后在小鼠模型中的治療研究證實,這兩種抗體可降低小鼠感染后肺部的病毒載量。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表示,本次研發的中和抗體具有臨床應用的重大前景。目前已經完成技術轉化和治療性抗體的生產工藝建設,產業化進展順利,預期將在近期申請臨床試驗。“一旦成功上市,將會為世界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來自中國科學院的貢獻。”

    相關文章

    Nature|科學家設計出一種培育冠狀病毒的新方法

    冠狀病毒已經在本世紀引發了三次重大疾病爆發,包括COVID-19大流行,科學家們懷疑潛伏在自然界中的其他家族成員威脅著人類。但是,這些病原體中的許多都很難在實驗室中生長,這使得在它們襲擊之前研究它們并......

    你知道中國人在Nature上發表的第一篇論文是什么嗎?

    能夠在CNS(Cell、Nature和Science)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對于科研人員可以說是夢寐以求的,其實,早在140年前的清朝末期,中國人就在Nature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考證律......

    我國學者發表國際首個通用CART治療成果

    中國學者關于CAR-T細胞療法的研究登上Nature(自然)官網頭條。10月5日Nature官網首頁,頭條文章關注中國學者發表的國際首個通用CAR-T治療自身免疫病成果。網站截圖10月5日,澎湃新聞記......

    北科大這支團隊《Nature》子刊一月雙發!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呂昭平教授團隊一月內在《NatureCommunications》連續發表兩篇論文。呂昭平教授團隊研究成果介紹01高熵非晶合金中的連續多形性轉變非晶態多形性轉......

    35歲轉行做科研,他把兩度被拒稿的成果送上Nature

    從27歲成為臺積電的基層工程師,到32歲成為最年輕的項目主管經理,再到35歲出國做博士后,直至37歲出站后成為香港大學最年長的助理教授,沒有“人才帽子”的馮憲平如今已是香港城市大學工程學院的副院長。就......

    宏基因組研究新突破,復旦最新研究發Nature

    近年來偽狂犬、猴痘等病毒從動物向人類外溢引發新發傳染病甚至全球大流行的頻率正在顯著增加如何精準預測和預報動物源新發傳染病是關系綠色健康養殖與公共衛生防控的重要科學問題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粟碩教授團隊與......

    清華大學魯白等合作最新Nature子刊

    乙酰膽堿通過廣泛的膽堿能神經支配調節多種認知功能。然而,特定的膽堿能亞群、回路和識別記憶的分子機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2024年8月26日,清華大學魯白及首都醫科大學YangFeng共同通訊在Nat......

    夫妻聯手發頂刊:同為科研人,更能體諒對方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張晴丹當平常夫妻都在討論柴米油鹽時,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李聽昕和劉曉雪這對科研眷侶的畫風卻是這樣的:“實驗為什么會出現這個現象呢?我們一起研究一下。”學術圈里的“夫妻檔”很常見,但......

    天才少年曹原發第9篇Nature

    95后天才少年曹原此前因連續在國際頂刊發文,被稱為“石墨烯駕馭者”,備受國內外學術圈關注。澎湃新聞記者查詢發現,曹原及合作者今年8月21日在《Nature》發文《On-chipmulti-degree......

    “快樂激素”與大腦的分子博弈!Nature揭示:可卡因與人類多巴胺轉運蛋白相互作用的精細結構,助力進一步理解藥物成癮背后的分子機理

    你或許對多巴胺有所耳聞,它被譽為“快樂激素”,是大腦中一種重要的化學信使,負責傳遞愉悅感。通常,大腦依靠一種名為多巴胺轉運蛋白(DAT)的蛋白質來管理多巴胺的濃度,確保我們不會對每一次體驗都產生過度的......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