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科學家小組開發了一種計算方法來映射癌癥的進展,這一研究成果對于促發這種疾病的因,素以及選擇有效療法的新方法,提供了新的見解。
本文共同作者、紐約大學教授Bud Mishra 解釋說:“我們的工作重點是探索,隨著腫瘤環境響應變化——如缺氧、細胞遷移或免疫反應,驅動癌癥進展的幾個基因及其突變之間有什么‘因果’關系。然后使用模型來預測,腫瘤的基因組隨著時間推移將如何變化。”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PNAS》雜志。
本文共同作者、愛丁堡大學神經計算和自適應計算研究所的研究助理Giulio Caravagna指出:“我們提出了一種生物信息學程序,來檢測腫瘤起源和發展中的常見‘規律’。這可能是在不同患者中理解這類疾病的一個關鍵步驟,這類疾病的特點是有一些常見的基因組病變。”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專注于結直腸癌,并考慮到最近我們對于該疾病的理解。以前,癌癥被認為是從一個“叛變的細胞”開始,在某種程度上,通過一對細胞自發性的遺傳相互作用組合而進行傳播:致癌基因的突變——有可能會導致癌癥,以及控制它們的抑癌基因的失敗。
然而,近年來,先進的基因組測序技術,揭示了腫瘤生長的一幅更復雜的畫面。特別是,在一個腫瘤群中,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似乎比預想的更具有相關性,有研究證明,腫瘤比曾經認為的更有異質性(在細胞組成上)。
這個研究小組試圖通過一個模型來捕獲這些相互作用,該模型可在細胞水平上捕捉結腸直腸癌的傳播。為此,他們開發了一個模型系統——Pipeline for Cancer Inference(PiCnIc),利用基因測序數據,對這種因果關系進行預測:什么樣的條件將“引發”腫瘤生長?
特別是,PiCnIC考慮到了“致癌”突變的功能,它們可刺激癌癥進展以及其他現象,比如,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驅動突變與另一個驅動突變有何關系。
為了測試他們模型的可行性,研究人員將其預測結果,與目前關于“大腸癌生長的性質”的知識進行了比較。他們的結果表明,PiCnIC能夠有效地捕獲當前醫學界對于疾病生長的認識:這個預測密切跟蹤了科學上記錄的數據。
Mishra在紐約大學的實驗室,旨在把這些結果與其他技術以及與癌癥相關的現象、療法設計結合起來:用單個分子或癌癥影像分析,來改善癌癥的研究。
2015年11月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發表的一項新的研究中,科學家首次發現,流進入血液中的腫瘤DNA,可用于實時跟蹤腫瘤的發展以及對治療的響應。相關閱讀:循環腫瘤DNA實時跟蹤癌癥發展。
2015年12月,英國《自然》雜志公開發表的一項新癌癥分析顯示,腫瘤的發展受到環境和外在因素的影響更大,而內在因素,例如DNA復制中隨機錯誤的影響,卻并沒有以往所認為的那么大。相關閱讀:最新癌癥分析顯示:腫瘤的發展受環境和外在影響更大。
今年3月份,一項關于白血病細胞基因表達的研究,發現了一種RNA結合蛋白,在推動癌癥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該蛋白通常活躍在胎兒組織,在成年人體內是關閉的,但它在一些癌細胞中被再度活化。這種表達模式使它成為抗癌藥物的一個有吸引力的靶標,因為阻斷它的活動,不太可能造成嚴重的副作用。相關閱讀:推動癌癥發展的RNA結合蛋白。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樸海龍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卜鵬程、溫州醫科大學教授沈賢團隊合作,發現果糖能夠抑制M1型腫瘤相關巨噬細胞(M1-likeTAMs)的極化,進而促進結直腸癌的......
·“在AI多組學模型建立的過程中通過深度學習可以判斷出一個符合預期的結果,但這個結果具體是由什么機制推導出來的AI并不能給出特別具體的答案,也就是所謂的‘黑箱’,如果沒有科學性的預測依據,可能結果不能......
炎癥性腸病是慢性、復發性的胃腸道疾病。炎癥性腸病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且易進展為結直腸癌,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然而,炎癥性腸病及其相關結直腸癌的確切發病機制尚不明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是......
結直腸癌被稱為“沉默殺手”,全球每年結直腸癌新增病例約190萬例,發病率居所有癌癥第三位。更可怕的是,約2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發生轉移,其死亡率更是高居各類癌癥第二位。面對這一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重......
腸癌多組學研究成果發布 結直腸癌被稱為“沉默殺手”,全球每年結直腸癌新增病例約190萬例,發病率居所有癌癥第三位。更可怕的是,約2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發生轉移,其死亡率更是高居各類癌癥第二位......
近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正式批準了GuardantHealth公司開發的名為Shield的血液檢測技術,用于結直腸癌的篩查。這一突破性的檢測方法雖不能完全替代傳統的結腸鏡檢查,卻為提高美......
·需要注意的是,Shield血液測試不能替代結腸鏡檢查。研究表明,雖然該測試能夠發現83%的癌癥,但很少發現結腸鏡檢查發現的癌前病變。當地時間2024年7月29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
代謝重塑是應激狀態下腫瘤存活的一種方法。然而,仍不清楚結直腸癌代謝重塑的分子機制。黑素細胞增殖基因1(MYG1)是一種3′-5′RNA核酸外切酶,在線粒體功能中起關鍵作用。 2024年6月1......
2024年6月25日,國家藥監局網站顯示,一款由中國原研的結直腸癌靶向新藥恩立妥?(西妥昔單抗β注射液)獲批準上市,填補了我國結直腸癌的EGFR靶向抗體藥物近20年來僅有進口藥物,而缺乏國產品種的空白......
·“對于RAS/BRAF基因野生型左半結腸癌伴遠處轉移患者,西妥昔單抗為首選靶向藥,但國內僅有進口愛必妥這一款,尚無其他同類藥物。患者一旦過敏,只能用推薦級別靠后的其他藥物,療效會受到影響。恩立妥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