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UCSD)的研究人員制作了一份人類基因組的單細胞染色質圖譜,確定了240種多基因特征和與疾病特征相關的細胞類型,并注釋了非編碼DNA變異的風險,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遺傳學與疾病之間的聯系。這一發現發表在12日的《細胞》雜志在線版上。
此前,科學家在公布最新的被稱為“生命之書”的人類基因組圖譜時稱,更為精確的計算表明,人類基因數量實際在2萬到2.5萬之間。然而,這個估計并不能真正解釋蛋白質編碼基因構建過程的確切工作方式,或者不適用于患有疾病的情況。
UCSD細胞和分子醫學教授、路德維希癌癥研究所成員、表觀基因組學中心主任任兵(音譯)博士是DNA元素百科全書項目成員之一。他表示,人類基因組在20年前就已被測序,但解讀這本“生命之書”的意義仍然很有挑戰性。一個主要原因是,人類DNA序列中超過98%是非蛋白質編碼的,我們還沒有遺傳密碼來“解鎖”這些序列中嵌入的信息。
DNA攜帶細胞的遺傳指令。染色質中的主要蛋白質,稱為組蛋白,有助于將DNA緊密包裝成適合細胞核的緊湊形式。染色質捆綁DNA方式的變化與DNA復制和基因表達有關。
在對小鼠進行研究后,任兵及其合作者將注意力轉向人類基因組中染色質的單細胞圖譜。他們對來自多個供體的30種成人組織類型中取樣的60多萬個人類細胞進行了分析,然后將這些信息與來自15種胎兒組織類型的類似數據結合,揭示了222種不同細胞類型中約120萬個候選順式調控元件的染色質狀態。
順式調控元件是非編碼DNA區域,調節相鄰基因的轉錄。過去十年的研究已經證實,非編碼DNA的序列變異是人類群體中多基因特征和疾病的關鍵驅動因素,如糖尿病、阿爾茨海默氏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然而,解鎖非編碼DNA變異功能的一個主要障礙是缺乏人類基因組中轉錄調控元件的細胞類型特異性圖譜,而新圖譜填補了這一空白。
總編輯圈點
人類基因組圖譜,被稱為生命之書。那些關于人類生長、發育、衰老、遺傳病變的秘密,隨著基因組圖譜的繪制,得以展現。人類不知道的很多事,基因都知道。但是,它是“生命之書”,也是“生命天書”,寫出書很難,讀懂書同樣難。這本書的字里行間暗藏玄機。讀者需要對基因這門語言足夠了解,才能破譯“天機”。此次,科研人員制作了一份人類基因組的單細胞染色質圖譜,算是“天書”的輔導讀本,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遺傳學與疾病之間的聯系。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研究員李建國團隊在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和國家現代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項目資助下,研究揭示了DNA甲基化調控荔枝種子發育的機制。相關成果發表于《實驗植物學雜志》(......
本報北京4月9日電(記者楊舒)對葉榕是一種廣泛分布于我國南方的植物。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農業基因組學技術研發與應用創新團隊發布首個對葉榕的完整基因組,修正了此前學界對其基因組測序繪......
海鷗與丹頂鶴、老鷹與貓頭鷹,這幾組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鳥類,不久前剛認上親。浙江大學生命演化研究中心張國捷教授聯合國內外學者,正在組織收集世界上現生一萬多種鳥類的基因組及形態信息,旨在構建起鳥類物種......
時間如梭,衰老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規律,但衰老的步伐并非一成不變——即使在同齡人之間,生理功能的衰退和器官老化的程度也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性說明個體的生物學年齡,即生理狀態所反映的年齡,可能與其實際年......
中新網北京4月1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最新發表一篇遺傳學論文稱,一項研究發現,野生雌性斑鬣狗(Crocutacrocuta)的社會地位反映在其整個基因組的DN......
科學家繪制出迄今最詳細人類血液干細胞圖譜。圖片來源: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美國科學家借助博弈論和機器學習技術,繪制出迄今最詳細人類血液干細胞圖譜。借助該圖譜,研究團隊已經鑒定出80多個不同的造血......
PCR檢測——ISO標準發布近日,由上海海關主導制定的2項ISO標準正式獲得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通過并發布。這兩項ISO標準是:《ISO/TS20224-10:2024分子生物標記分析——食品和飼......
南京郵電大學汪聯輝、高宇及晁潔共同通訊在NatureMaterials在線發表題為“AnintelligentDNAnanodeviceforprecisionthrombolysis”的研究論文,該......
近日,“女媧”基因組團隊重點闡釋了適應性選擇下非編碼調控元件對表型演化的影響,相關研究發表于《分子生物學與進化》。這項工作是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濤院士、何順民研究員牽頭的“女媧”(NyuWa)中......
我們的DNA會不斷受到損傷和修復。最嚴重的損傷發生在DNA斷裂成兩段時,即DNA雙鏈斷裂。它會產生兩個松散的DNA末端,如果不加以修復,就會導致細胞死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