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碳沉降量與排放量和大氣濃度的變化趨勢。 課題組供圖
近日,《大氣環境》刊發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潘月鵬團隊新成果。博士生曹靜基于北京郊區137個雨水樣品的測試數據,系統分析了水溶性有機碳(DOC)濕沉降的時間演變趨勢及其與有機碳(OC)排放的關系。
“本研究有助于理解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所引起的大氣成分變化,對評估全球大氣降水碳庫的大小及時空演變趨勢也至關重要。”潘月鵬告訴《中國科學報》。
2016-2020年,潘月鵬團隊在我國典型區域開展了大氣成分干濕沉降綜合觀測。
DOC的大氣沉降與河流入海OC通量相當,是全球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氣候模式中被普遍忽視。
據估算,全球降水碳庫約0.5 Gt,在數量上相當于“碳失匯”的三分之一。然而,以往的全球降水碳庫估算主要依據短期觀測實驗,且缺乏中國觀測數據,估算結果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是亞洲較早開展大氣降水DOC沉降研究的單位。2007-2008年的觀測結果顯示,DOC是華北降水OC的主要成分(顆粒態OC占比21%),其沉降量處于全球測量范圍的中間位置。
過去十年,隨著我國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實施,OC排放量迅速下降,降水DOC沉降如何響應OC排放的變化尚不清楚。
潘月鵬團隊研究發現,當前華北降水DOC濃度水平已低于十年前的觀測結果,但仍然高于全球平均值(p < 0.05)。2017-2020年觀測期間,大氣降水DOC濃度和沉降量均下降了近60%。
“這一下降趨勢與華北OC排放量和北京大氣OC濃度的年際變化趨勢一致,反映了華北大氣污染防治行動的重要影響。”潘月鵬表示。
有機碳沉降量與排放量和大氣濃度的變化趨勢。課題組供圖近日,《大氣環境》刊發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潘月鵬團隊新成果。博士生曹靜基于北京郊區137個雨水樣品的測試數據,系統分析了水溶性有機碳(DO......
有機碳沉降量與排放量和大氣濃度的變化趨勢。課題組供圖近日,《大氣環境》刊發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潘月鵬團隊新成果。博士生曹靜基于北京郊區137個雨水樣品的測試數據,系統分析了水溶性有機碳(DO......
水庫作為重要的飲用水源地,其水質及溶解性有機質濃度和組成對水庫飲用水供應安全有重要意義。暴雨徑流過程直接導致大量懸浮物及有色可溶性有機物(CDOM)輸入至水庫,CDOM是溶解性有機物(DOM)中能夠強......
河流是連接地球上兩個重要碳庫——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通道,流域發生的許多自然過程都反映在河流輸出碳及其生物地球化學的性質上。通過對河流生物地球化學的研究,探討區域環境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及其相互作用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