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2-11-23 12:06 原文鏈接: 李國杰:用教育傳遞科學DNA

    李國杰院士接受專訪

      69歲的李國杰院士曾長期擔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他的頭銜很多:中國工程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科院計算所首席科學家等。不過,在他的學生的描述里,他更像一位親切的長者——這是一個“總是對教育親力親為的院士”,一個“很像家長的老師”,一個很少接受媒體采訪卻總愿意抽出時間給新入學的學生做入學教育的老師。正是這樣一位院士、一個老師,讓那些最終留在計算所繼續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的學生連連說:“我今天對學生的方式,就是曾經李老師的做法。”

      11月7日,在中科院計算所,李國杰院士接受了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

      中國科學院辦教育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在其他國家,科學院帶學生的不多,看上去好像中科院的模式很獨特。事實上,我們國家的研究生制度,是中科院帶頭搞起來的、獲得國務院批準的研究生院,就是國科大的前身中科院研究生院(當時叫中國科大研究生院)。在中國研究生培養上,中科院功不可沒。

      為什么中科院培養研究生能有今天的影響力呢?研究生課程主要重視學生動手能力,而中科院承擔了國家比較重大的科研項目,這些項目往往規模比較大,持續時間也比較長,比如在計算所,學生有機會直接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973等國家重大項目,所以學生在中科院的這種環境下受到的鍛煉,與國外很多優秀大學的前瞻性研究的水平是相當的。

      我曾經有個生物信息學方向的學生,我把他派到哈佛大學去交流學習,本來打算讓他去一年,做好研究寫了論文再回來,但是半年他就回國了。我挺納悶,為什么半年就回來了?他說,在哈佛做研究還沒有計算所好,導師分配做的工作創新性不夠,內容也很單調,而在咱們計算所能按自己的想法做前瞻性研究。我覺得這話說得未見得全面,但至少說明,計算所的研究水平對學生的吸引力并不比國外著名大學差。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大學給我通知,要我做計算機與控制工程學院院長。我就說,哎,你們找個年輕的當院長吧。但是他們說,是白春禮院長點的你的名啊!我想了想,最后還是接受了。因為對于這項職責,我還真是有很多想法。

      我在很多地方都在講,中科院對國家的貢獻,不僅僅是承擔了重點科研項目,還包括它為國家、為社會培養的人才。我一直有個期望,希望今后中國科學院大學真正能有一部分“以教學為主”的教師。我期待著,有一天能夠在中科院內部樹立以教書育人為榮的成就感。

      今后,我希望我們這些科研人員聚在一起聊天,有的人可以說自己的科研水平很高,在國際上發表過多少篇論文,受到國際上的承認,這是他的成就;有的人也可以說自己的研究很重要,是國家重點項目,給國家科技進步和戰略發展帶來了實際意義,這也是一種成就;有的人擅長技術轉移,能夠將自己的技術直接用于企業,成立大公司,創造了很高的經濟效益,這也挺好。可是,我希望也有人能驕傲地說,我的最大成就、對社會的最大貢獻,就是我培養出的幾十名學生非常優秀,這些學生在國際上嶄露頭角,能夠成為拔尖的科研人才。

      我自己有很多滿意的學生。主持了曙光1000以后,由我的學生孫凝暉帶頭組織繼續做高性能計算機研發。每次評國家獎,都是他排第一,曙光4000開始獲獎人員中就沒我的名字了。我能有這樣出色的學生,我覺得挺高興的。我對于“人才”的定義也沒有單一的要求,只要在他喜歡的領域能夠做得漂亮,對國家和社會有貢獻,我就感到非常滿意了。

      雖然我知道學生們以后走向外企、國企的人數不少,但從我的愿望說,我還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去高校,或者去科研單位。教育就像是DNA,我希望中科院的精神能如同基因一樣得到傳遞。我們實驗室的文化理念,簡單說就是——“科研為國分憂,創新與民造福”。我希望它能傳遞更長的時間。

    相關文章

    我國科學家發現DNA柔性的奧秘,有助于抗體藥物研發

    4月24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上的一篇合作研究論文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該篇文章由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孟飛龍研究組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的葉菱秀研究組聯合完成......

    “X”檔案破解

    據最新一期《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雜志報道,荷蘭癌癥研究所研究人員揭示了為什么人的DNA是X形的,并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機制,通過這種機制,細胞可決定DNA的形狀。這一發現或對了解人類細胞行為產生更......

    甲基乙二醛:一種新型的DNA甲基化上游調節因子

    甲基乙二酮(MG)是一種高反應性的二羰基分子。在糖酵解癌癥細胞中,MG主要由磷酸二羥丙酮和3-磷酸甘油醛沿糖酵化途徑的自發轉化形成。細胞MG濃度顯著受乙二醛酶系統的解毒活性調節,乙二醛蛋白酶1(GLO......

    Cell:揭示DNA柔性在抗體基因超突變中的生理功能

    4月24日,《細胞》(Cell)以Research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孟飛龍研究組等撰寫的題為MesoscaleDNAFeatureinAntibody-......

    2023年,基因組學革命“狂飆”到了哪一步?

    2023年4月25日是DNA雙螺旋結構發現70周年紀念日。70年前科學家的這一發現,將生物學研究帶入分子時代。攜帶著生命遺傳信息的DNA,以如是美妙的姿態,于納米級的空間內,傳遞著生物世界變化萬端、生......

    解決抗體研究40年難題Cell:揭示抗體基因DNA的“剛柔相濟”

    體細胞超突變(SHM)由激活誘導胞苷脫氨酶(AID)引發,在抗體編碼序列中產生突變,從而使親和力成熟。為什么這些突變本質上集中在三個非連續互補決定區(CDR)仍然是一個謎。2023年4月24日,中國科......

    中國蛇類DNA條形碼參考數據集發布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研究員車靜課題組聯合國內科研團隊開展合作,首次系統性構建了中國蛇類DNA條形碼參考數據集(COI),對中國蛇類多樣性進行了評估。日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

    新方法可精確控制蛋白質激活過程

    據4月17日發表在《自然·化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使用短暫的閃光將經過化學修飾的蛋白質片段連接在一起,形成功能性整體。這種名為光激活SpyLigation的新方法可打開通常......

    上海交大左小磊團隊開發基于DNA框架的多維分子分類器

    可準確反映患者生理病理狀態的分子分型是發展精準醫學的基礎。近年來,研究者利用DNA分子反應發展了一系列基于單一維度生物標志物的分子分類器,例如mRNA分子分類器以及microRNA分子分類器。但疾病的......

    RedoxBiology:DNA修復代謝產物可以治療骨骼肌損傷

    骨骼肌重塑是維持肌肉內環境平衡和運動能力的關鍵。在小鼠和人類中,肌肉重塑反應在體育鍛煉后迅速開始,從而產生ROS,而線粒體是骨骼肌收縮期間ROS的主要來源之一。體育運動導致的ROS氧化蛋白質、脂肪和核......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