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論爭
一把“柳葉刀”切進了食品與營養界。
近日,搜狐健康、知識分子等媒體進行了“柳葉刀PURE研究沖擊膳食指南”等報道,提出《柳葉刀》所刊載論文得出的結論與一直的膳食指南內容相悖,沖擊了普遍認為健康的飲食方式,認為論文結論的問題出在以下幾個點:一、多吃脂肪,死亡率低;二、多攝碳水化合物,增加死亡風險;三、飽和脂肪甚至減少中風的風險。
那么,經過期刊多位審稿人、多輪評審的嚴格評審程序后,登于高影響因子期刊的論文是不是就如媒體報道的那樣破綻百出呢?
為此,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委員許世衛、首都醫科大學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胡大一、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范志紅3位專家。
“論文”不等同于指南,結論是基于所選“樣本”
“研究的結論,我們應該尊重,”許世衛說,“當我們看到與自己認知不一樣的研究,就盲目地質疑,這種態度是不科學的。”
在探討具體問題前,許世衛表示,能發表的學術論文,是依據了大量樣本的科學研究,只要不涉及數據造假,就是嚴肅的學術結論。
據了解,論文基于“前瞻性城鄉流行病學”(PURE)的隊列研究,數據樣本來自18個國家的13.5萬名受訪者,跟蹤了7.4年。這18個國家側重于中東、南美、非洲和東南亞地區(包括中國),81%是小學和中學文化,82%是中等和重體力勞動者。
“少有涉及全世界最富裕的地區。”許世衛說,“我不久前剛從非洲回來,像蘇丹、烏干達等國家的一些地區,未溫飽的人增強動物性食物的攝取,是有益健康的。他們缺乏食物的情況比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嚴重得多。”
以科學標準衡量,日均攝入熱量低于2000大卡的人,屬于未溫飽狀態。目前我國人均攝入熱量2200—2300大卡之間是正常的。許世衛回憶:“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人均攝入熱量在1800大卡左右,那個時候吃肉,當然應該盡可能多,對身體越好,因為物質匱乏。”
許世衛說,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具體地指導膳食的規則,不能單憑一個或者幾個實驗的結論規劃設計出來,應該在豐富的飲食結構中,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2015年美國居民膳食指南》一定程度上驗證了許世衛的觀點,“指南”中國翻譯團隊所做的序中寫道,“指南”基于14名專家、歷時兩年多最前沿的科學成果進行系統綜述和循證研究。咨詢委員會科學報告有580頁,交給美國聯邦政府征求各方建議和意見后,才會公布。
不要被“標題黨”誤導,“照方抓藥”要考慮國情
“千萬不要被媒體曲解的‘科學研究’所誤導。”胡大一表示氣憤,純粹是“標題黨”。因為這些文章一是片面性,二是絕對化。
范志紅也認為,“多吃主食死得快”純屬標題黨,應該是“高精細碳水主食有損健康”。
胡大一指出,網上的文章根本沒有剖析研究本身的明顯局限性,不符實際地夸大研究結果,對廣大民眾和患者起到了極為惡劣的誤導,甚至欺騙!嚴重影響了衛計委發布的我國營養學會起草的新版中國營養指南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