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與肥胖之間的關系一直是研究人員關注的熱門話題。腸道菌群是指生活在我們腸道內的微生物群落,其中絕大部分為細菌。一個有趣的事實是,人體腸道中總共有超過10萬億數量級的細菌,而我們每日排出的糞便中有近乎一半都是細菌[1]。
隨著人們對腸道菌群的認識逐漸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可能在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發生中存在特殊的作用。在門水平上,厚壁菌門(Firmicutes)的菌群豐度在肥胖人士中升高,而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的菌群豐度則有所降低[2]。更多的研究還表明,厚壁菌門中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等細菌可能促進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發生[3,4]。
但目前關于腸道菌群通過何種機制促進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我們仍然知之甚少。
近日,來自日本理化研究所綜合醫學中心(RIKEN Center for Integrative Medical Sciences)的Hiroshi Ohno教授團隊于《細胞·代謝》上發表重要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一種毛螺菌科共生菌Fusimonas intestine(FI)在肥胖和高血糖的人類和小鼠腸道中的豐度均顯著升高。FI通過產生長鏈脂肪酸促進高脂飲食(HFD)誘導的肥胖及胰島素抵抗。
這,這不就是,“使人長胖菌”!
(圖1. 論文首頁)
研究人員首先嘗試分離肥胖及糖尿病小鼠模型(db/db小鼠)腸道內優勢菌,找到的毛螺菌科共生菌FI在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人類以及小鼠糞便中均顯著升高。參與研究的志愿者中,70.6%的糖尿病人糞便中有FI定植,而正常對照組中僅有38.2%存在FI定植。不僅如此,FI的豐度還與空腹血糖及BMI呈正相關(圖2)。
(圖2.FI在肥胖及糖尿病人群腸道中的豐度情況)
接下來,為了探究FI對肥胖等代謝性疾病的影響。研究人員采用HFD對FI定植的無菌小鼠進行喂養。由于FI無法單獨定植于無菌小鼠,研究人員采用了FI與大腸桿菌(E.coli)的雙定植小鼠模型。結果表明,定植FI小鼠相比對照組顯著增加了HFD誘導的體重及脂肪含量(圖3)。血糖水平在胰島素耐量實驗(ITT)和口服葡萄糖耐量實驗(OGTT)中在定植FI小鼠中則輕微升高。
也就是說,擁有FI的小鼠在快樂享受“熱量炸彈”的時候更容易長胖長肥肉,也更容易出現糖代謝的問題。
(圖3. 定植FI小鼠顯著增加了HFD誘導的體重及脂肪含量)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在FI定植小鼠的脂肪組織中,炎性標志物Tnfa、LPS結合蛋白(Lbp)和瘦素編碼基因(Lep)的表達顯著上調。這些結果表明FI加劇了HFD飲食誘導的炎癥反應。
隨后,研究人員使用了基于隨機森林的模型來區分FI+HFD小鼠中發生特征性改變的脂質代謝物。結果表明,反油酸甲酯和棕櫚酸酯是FI+HFD小鼠中最具有區分性的代謝物(圖4)。而反油酸甲酯是心血管疾病強相關風險因素[5]。
(圖4. 反油酸甲酯和棕櫚酸酯是FI+HFD小鼠中最具有區分性的代謝物)
研究人員將FadR這一脂肪酸合成調控因子在大腸桿菌中過表達,并將其定植于無菌小鼠中。結果表明,過表達FadR的大腸桿菌促進了反油酸甲酯的合成和肥胖表型。直接給db/db小鼠喂養反油酸甲酯同樣導致了相關代謝表型的改變。
綜上所述,本研究證實了毛螺菌科中的一種共生菌FI在肥胖和糖尿病患者及小鼠腸道中豐度顯著升高。而FI通過在HFD誘導下合成長鏈脂肪酸如反油酸甲酯等,破壞腸道屏障的完整性,形成慢性炎癥和代謝性內毒素血癥,從而導致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發生。
目前一些干預腸道菌群的手段比如糞菌移植(FMT)已經在包括肥胖和代謝綜合征、艱難梭菌感染、炎癥性腸病、腸易激綜合征等疾病中顯示出療效[6],并正在/已經進入臨床。
相信隨著我們對腸道菌群認識的不斷深入,腸道會成為我們預防或治療常見的人類疾病的新的有效途徑。
中國國家癌癥中心研究團隊通過對全球肝癌流行病學進行系統分析,發現肝癌的致病因素正在發生重要轉變,其中代謝性風險因素的威脅日益突出。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于《癌癥生物學與醫學》。研究者利用全球疾病負擔研......
一個由50多名醫生和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得出結論,肥胖并不總是一種疾病。1月14日,他們在《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上發表報告,敦促對肥胖進行更細致的定義并出臺新的診斷標準,還主張為那些因超重而患有健康......
近日,一項發表于《國際癌癥雜志》的研究,分析超25萬人的數據后發現,除了降低膽固醇、保持大腦健康和改善心理健康狀況外,不飽和脂肪酸歐米伽3和歐米伽6還有助于預防各種癌癥——它們的水平越高,患癌風險越低......
在中國,自1980年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重指數(BMI)和肥胖癥一直在穩步上升。然而,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對國家、區域或某些人口亞群的近期趨勢進行可靠評估。為了彌補這一證據差距,該對2004年至2018年......
脂肪組織巨噬細胞(ATMs)在維持脂肪組織穩態和協調代謝炎癥中發揮重要作用。鑒于ATM廣泛的功能異質性和表型可塑性,因此有必要在肥胖環境下鑒定真正致病的ATM亞群。2024年9月17日,華中科技大學王......
北京首都醫科大學內分泌學家楊金奎與合作者研究發現,2007年至2021年間,中國與肥胖相關的癌癥發病率以驚人的速度每年增長3.6%,而與肥胖無關的癌癥發病率則保持穩定。而且,這一增長在年輕人中尤為明顯......
多發性硬化癥(Multiplesclerosis,MS)是一種靶向中樞神經系統(CNS)白質的自身免疫疾病。該疾病多發于女性,尤其是年輕女性,因此也被稱為“美女病”。肥胖與女性自身免疫增加(包括多發性......
牛磺酸是一種有條件必需的微量營養素,也是人體中含量最豐富的氨基酸之一。在內源性牛磺酸代謝中,專門的酶參與了半胱氨酸對牛磺酸的生物合成以及次級牛磺酸代謝物的下游代謝。牛磺酸代謝物之一是N-乙酰牛磺酸。N......
·“過去40年,中國的肥胖患病率增加了近10倍。所有慢性病的源頭都是肥胖,如果把肥胖控制住,下游的疾病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預防、治療。”·“改善生活方式一般能夠減輕5%-10%的體重,代謝手術一般可以減輕......
生活中,有些人似乎天生易胖體質,“一吃就長肉”“喝涼水都發胖”,許多人為此苦不堪言。這背后是怎么回事?可能是“致胖菌”在作祟。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聯合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華大基因智惠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