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燃料電池直徑只有3毫米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13日消息,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報道,美國科學家最近成功地研制出了迄今世界上最小的燃料電池,這種電池的直徑只有3毫米,可以產生0.7伏的電壓并能持續供電30個小時。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薩耶德-默哈達姆等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微燃料電池設計方案。這種微燃料電池可以在不消耗電能的情況下發電。新型電池由四個部分組成。上層是一個蓄水池,下層是一個裝有金屬氫化物的燃料膛,中間以一層薄膜隔開。在金屬氫化物的燃料膛下方,還有一組電極。薄膜上有許多小孔,使得蓄水池中的水分子可以以水蒸氣的形式進入燃料膛。水分子進入燃料膛后,與金屬氫化物發生化學反應并產生氫氣。氫氣隨之會充滿整個燃料膛,并向上沖擊薄膜,阻止水流繼續流入。然后,氫氣會在燃料膛下層的電極處發生化學反應,形成電流。隨著化學反應的進行,燃料膛內氫氣會逐漸減少,氣壓下降,蓄水池中的水蒸氣會再次進入開始下一輪化學反應。
新電池體積非常小,規模為3×3×1毫米,且沒有重力,其表現張力可以控制水流。這意味著,即使處于移動或旋轉狀態下,這種電池也能夠很好地工作,因此它最適合應用于一些便攜式小電器。最初,這種電池可以產生0.7伏電壓和0.1毫安電流,電池燃料可以持續30小時左右。現在,默哈達姆的最新產品,在電壓仍為大約0.7伏的情況下,已經可以產生1毫安電流。當然,這種電壓和電流仍然無法驅動移動電話,但足以為一些簡單的電子系統提供電能。
法國里爾大學微燃料電池專家史蒂夫-阿斯科特認為,雖然這種體積僅為9立方毫米的電池比較小,但其能量仍然不足以投入實際應用。阿斯科特曾經利用甲醇作為燃料研制出一種微燃料電池,其容量是默哈達姆電池的3倍,其能量密度大約為默哈達姆電池的10倍。但是,默哈達姆研究團隊科學家馬克-香農指出,這兩款產品不能直接對比。大多數燃料電池都是依靠外部燃料,而默哈達姆電池采用的是其內部燃料。
燃料電池是一種將存在于燃料與氧化劑中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發電裝置。燃料和空氣分別送進燃料電池,電就被奇妙地生產出來。它從外表上看有正負極和電解質等,像一個蓄電池,但實質上它不能“儲電”而是一個“發電廠”。科學家們1839年首次提出了燃料電池的概念,至今已經發展了一百余年的歷史。燃料電池十分復雜,涉及化學熱力學、電化學、電催化、材料科學、電力系統及自動控制等學科的有關理論,具有發電效率高、環境污染少等優點。在太空飛行中,燃料電池實質上是以控制氫彈爆炸的觀念進行設計的,太空船上的燃料電池是用來聚集星際旅行之間的氫氣所產生的能量之用。太空船的太陽能板所聚集的電磁和太陽能將會轉換成電能,而電能會用來慢慢地將存放在燃料電池內的氫置換成燃料。
當汽車、飛機、船艦或計算機采用一種既能作為電池又能作為承重結構的材料制造時,其重量和能源消耗將大大降低。據10日發表在最新一期《先進材料》雜志上的論文,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研究團隊在“無質量儲能”研究......
航空業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之一。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減少航空業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推動可持續航空燃料(SAF)的研發和應用成為當務之急。全球最大的航空發動機制造商之一——通用電氣航空,正與生產......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儲能技術研究部研究員李先鋒、張長昆團隊,聯合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勝海,在水系有機液流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進展。該團隊提出了原位電化學氧化合成方法,制備出耐氧性的萘衍......
西班牙《國家報》8月25日刊文稱,全球電池領域正醞釀一場新革命,先進的儲能系統將成為經濟增長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需求顯著增加隨著電池技術的發展,它們將在可再生能源轉型中扮演核心角色,并有望逐步減少乃......
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達吉特的儲能平臺。圖片來源:美國《洛杉磯時報》西班牙《國家報》8月25日刊文稱,全球電池領域正醞釀一場新革命,先進的儲能系統將成為經濟增長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需求顯著增加隨著電池......
記者2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談鵬特任教授團隊開發出一種火星電池,由火星大氣成分作為電池反應燃料物質,可實現高能量密度和長循環性能。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綜合類學術期刊《科學通報......
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工學院的一支研究團隊首創一種手性構型的界面微結構,用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該創新界面概念大幅度提高了電池的可靠性和光電轉換效率,有助于加速鈣鈦礦電池的商業化進程。周圓圓教授(右)及......
記者王冰雅、尚杰5日從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和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相關團隊合作,利用離子徑跡技術研制出一種面向無枝晶鋰金屬陽極的離子管理膜,為多功能電池隔膜的設計和研制,......
記者7月25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該校工學院王睿實驗室開發了一種新分子——Py3,它有望顯著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以下簡稱鈣鈦礦電池)光電轉化效率,并將其使用壽命延長約2倍。相關研究成果24日在線發表于《......
科技日報記者張佳欣來自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從電鰻身上汲取靈感,開發出一種柔軟可拉伸的“果凍電池”。其可自行修復,呈膠狀,能拉伸至原長度的10倍以上而不影響其導電性。“果凍電池”適用于可穿戴設備或軟體機器......